开阔审美眼界,塑造有趣灵魂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2期   作者:邓君霖
[导读] 语文学习的本质是素养和能力的提升,终极目标是应用和创造。审美鉴赏与创造是高中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是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与品质。而以审美鉴赏为核心的阅读实践是学生提高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基础和源泉。

邓君霖    江西省吉安市峡江中学
【摘要】语文学习的本质是素养和能力的提升,终极目标是应用和创造。审美鉴赏与创造是高中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是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与品质。而以审美鉴赏为核心的阅读实践是学生提高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基础和源泉。
【关键词】核心素养;鉴赏;阅读;审美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8-043-01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最受欢迎的人是才、情、趣兼具。教育是育人工程,是塑造灵魂的事业。语文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更要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强化审美感知,提高审美创造能力,从而塑造出有趣的灵魂。
        然而,在许多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根本无暇顾及如何利用潜存于文本之中的各种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学生也很少去主动发现或体味文章中的审美意蕴。以至于原本趣味性强,审美意蕴丰富的文章,往往会被老师肢解地趣味全无,这样的阅读教学课堂,严重阻碍了对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的培养,这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和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等要求背道而驰。
        那么,如何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1.众里寻他千百度——发现教材中的“美点”
        宗白华说:“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就是美”。[2]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所反映的“美点”是非常丰富的,几乎涉及社会、生活、自然、艺术等所有领域。包括语言本身的音韵美,节奏美,或整或散、参差交错的形式美,还有深层次的艺术美、意蕴美、情感美、思想美,以及语文的博大美、交融美等。而学生作为欣赏的主体,更要有自身的理解和感知。
        首先,感受文本的意境之美。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方品味,深入解读,透过优美风景、曲折故事、复杂情感、精辟分析,感受作者的情与意,体味内蕴丰富之美。读了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塞外边陲的壮阔雄奇立刻在眼前浮现;读了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头脑中马上有了一幅浓郁的爱国眷家情景,用浑厚的词语开始诉说;读了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一幅友人送别的真情挚意跃然纸上;读了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一派天寒地冻的冬景图穿越时空向我们直面袭来。
        其次,欣赏文本的语言之美。例如《故都的秋》中写“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从寻常景象甚至破败景象中看出、体验出美来。写“北国的槐树”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些细腻而独特的感受、忧郁而优美的情怀,恐怕只有郁达夫这样一个具有平民倾向又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读书人才能体验得到,才能表现得细腻而深刻。



        2.满目山河空念远——引导、激发和唤醒美感
        朱光潜说:“无论是欣赏还是创造,都必须见出诗的境界。”[3]语言品读过后,则需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情境,进入文本世界,获得审美体验。例如,杜甫的《兵车行》,其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感受送行者的眷恋、悲怆、愤恨和绝望之情。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可以设置一个比较环节:“爷娘妻子走相送”中,是否可以将“走”换成“来”?用意是引导学生回到诗中找依据,激发他们积极思考,唤起他们的同情心。其实问题不难理解,开篇已经告诉我们:车轮已经滚动起来了,战马也发出了嘶鸣——队伍已经出发了,这个时候不跑恐怕来不及送了,所以不能换。
        再联系写作背景--“杨国忠遣御使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可以知道“走”字体现亲人突然被抓后又被急促押送出征的场景。其背后是强权的蛮横无理、百姓的无法抗拒,征夫被抓,老弱妇孺留在家里,一切生活的重压从此要他们来扛起。由此,便引导学生理解:本诗除了表达对征夫的同情之外,还表达了对普通百姓的同情和担忧,浸润着杜甫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3.赌书消得泼茶香——丰富阅读积累
        对语文学科来说,除了运用语文的学科方法进行价值挖掘以外,学生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他们思想的深度。文言文因为文字理解的原因最易上成教师程式化的串讲,有血有肉的文字常常因教师的串讲而枯燥无味。而当我们关注到文言之外的文学、文化乃至历史的时候,扑面而来的将是一股清新的气息。
        例如,人教版教材中苏轼的《赤壁赋》,描写月夜下的美景,写出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又通过客人用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出主客问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来了。
        教材除了呈现原文的节选以外,还配以注释、译文、批注、评语等。可见,本文的学习重点不在语言,而在进一步了解将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的苏东坡,以及他豁达乐观的精神世界,对立统一的辩证审美思维模式。仅从文言的角度组织教学显然不能达成教学目标,需要同时围绕“文言、文学、文化、历史”的立意来考虑。
        众所周知,苏轼是中国古代文艺史上不可多得的集大成者,其文艺作品不仅众体兼备、无不精通,而且风格多样、各具韵致。苏轼之所以能兼善众美于一身,可说与他宽广博大、兼容并包的审美态度有直接关系,而这种态度的养成与他自小就受中国传统哲学的浸润与滋养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苏轼的思想是复杂的。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政治家,苏轼不容于新旧两党,难以施展政治才能和实现政治理想。他受到老庄思想的影响,对眼前景物的称道,正是政治上不得志的一种精神寄托你,感情上的自我调节。这种感情存在在苏轼身上既是无奈的,又是自然的。苏轼身上的旷达精神,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忘却对现实的不满的良药,获得精神飞升的重要途径。
        这时,我们会发现,课文既是文言教材,又是文学读本,同时还是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载体;学生既是在学习语文,又是在探究苏轼身上的精神品质。
        韩愈有言曰:“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语文教师必须努力抓好抓实阅读教学,以诗意的情怀、理性的精神、鲜活的思维、审美的视野引导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开阔他们的审美眼界,塑造出更多有才有品、有情有趣的灵魂。如此,国之大幸,民之大幸!
参考文献:
[1]孙双金《试谈语文核心素养及其培养》 [J].北京: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6年05月.
[2]宗白华《美学散步》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3]朱光潜《谈美书简》 [M].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