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如何通过游戏活动提高幼儿人格品质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2期   作者:常可
[导读] 在学前教育阶段,幼儿人格的培养是一项重要内容。儿童从小就要接受人格教育,逐步养成健全的人格。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游戏教学是幼儿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式。游戏的开发为孩子们搭建了一个良好的自我完善的平台,通过游戏来提高孩子们的认知水平和社交能力,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我们在游戏活动中对培养幼儿的合作品格、心理品格、学习品格和勤俭品格的策略进行了探究。

常可     湖北省孝感市95829部队幼儿园  湖北  孝感  432000
【摘要】在学前教育阶段,幼儿人格的培养是一项重要内容。儿童从小就要接受人格教育,逐步养成健全的人格。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游戏教学是幼儿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式。游戏的开发为孩子们搭建了一个良好的自我完善的平台,通过游戏来提高孩子们的认知水平和社交能力,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我们在游戏活动中对培养幼儿的合作品格、心理品格、学习品格和勤俭品格的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活动;健全人格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8-041-01

        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指出:要实现人性的完美,就要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实现友善、创新和审美的发展。陈鹤琴曾说:“好动是幼儿的天性,贪玩是幼儿的特点。”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有效引导幼儿开展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积极学习,通过游戏活动提高幼儿的人格素质。
        一、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合作品格
        (一)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团结精神
        教师引导孩子们进行体育游戏,使他们相互配合,互相帮助,增强孩子们之间的凝聚力。例如,在体育活动中教师为幼儿设定一个“抢救伤病员”的体育游戏。幼儿先分组步调一致地搬动“担架”,再分工合作将“伤病员”送回“医院”抢救。在这个游戏中,孩子们感受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在抢救伤员的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帮助他人、服务他人的满足感。同时,我们进一步理解了老师“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原则。这样的游戏帮助孩子们形成良好的性格,他们愿意在现实生活中帮助别人。在与其他伙伴相处时,孩子们也会互相关心,团结一致,人际关系也会变得更加和谐。
        (二)通过游戏活动,培养交往能力
        音乐能让孩子们感到快乐,轻松活泼的旋律让孩子们忍不住想跳,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老师带领孩子们玩音乐游戏。根据游戏规则,有时一个人带头,其他孩子跟着。有时他们一起讨论角色和行动。同时,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同龄人,从而有效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例如,在律动游戏“猴子坐沙发”中,当幼儿坐在同伴用身体的某个部位做成的“沙发”上一起随音乐摇摆时,幼儿的欢声笑语传遍了活动室的各个角落。游戏规则要求幼儿两两结伴,商量游戏中谁先扮演沙发,用身体的哪个部位当沙发。当幼儿随音乐摇摆游戏后都大笑起来,开始和身边的伙伴们讨论:太好玩了,用屁股做的沙发坐上去一起摇太好笑了……孩子们沉溺于音乐的世界中,并受到游戏带来的快乐氛围的影响,不断与同龄人交流。这样的音乐游戏进一步提升了孩子的沟通能力,活跃的氛围使孩子的人格素质进一步提高。通过角色游戏的形式,让孩子自然地与同伴交流,沟通能力不断提高。
        二、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心理品格
        (一)在游戏中面对挫折
        竞赛性的游戏到最后总要分出胜负,当幼儿处于弱势直至宣告失败时,有的一哭不可收拾,有的耍赖,还有的甚至恼羞成怒破坏游戏物品。教师应通过正确引导,帮助幼儿直面挫折。例如,在玩围棋的过程中,有的幼儿因输了会情绪低落,此时教师适时帮助幼儿疏导情绪,分析失败原因,教给幼儿一些围棋“战术”,再经历多次输赢,幼儿的抗挫能力会大大增强。


很多趣味游戏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的游戏活动对于提升幼儿的抗挫能力是十分有帮助的。
        (二)在游戏中形成自信
        自信是孩子必须具备的另一个重要品质,开发游戏是培养孩子自信的好方法。例如,在小班“小蚂蚁搬粮食”体育活动中,活动前教师交代了活动的背景,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今天我们都是小蚂蚁,为了给我们自己储存食物,我们要钻过山洞,越过山坡,走过独木桥去寻找食物。为幼儿准备的挑战障碍就是平衡木,有些幼儿在平常是不敢登上平衡木的,但是因为教师设定了小蚂蚁找食物的情境,为了完成找到粮食的任务,幼儿的胆量也增大不少。任务完成后,幼儿发现原来自己这么厉害,可以自己走过平衡木。这样,孩子的自信心就提高了。在游戏中培养孩子勇敢面对挫折勇往直前的勇气,能使他们正确对待生活态度,勇敢地面对学习和生活。
        三、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学习品格
        (一)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学习反思品格
        自我反省帮助孩子不断地认识和纠正自己,从而不断进步。对于儿童来说,他们没有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还处于自我反思的初级阶段。只有在有效的引导下,他们才能正确地进行自我反省,进而不断提高这种能力,才能不断成长。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创意游戏后的评价环节,引导孩子反思游戏,反思游戏中存在的问题,找出不足,思考下一个游戏中的注意事项,培养孩子反思个人行为的能力和习惯,让他们了解自己的角色,了解游戏规则,互相配合,顺利完成游戏活动。
        (二)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学习专注品格
        在游戏中为孩子设定任务,可以使孩子有完成任务的迫切希望,也有利于他们集中注意力,形成认真专注的性格。如在玩“猜猜谁是领头人”时,需要幼儿在细致观察中动脑思考谁最有可能是领头人,而真正领头的人则要想办法掩饰自己的身份,尽可能多地用不同的动作来迷惑猜测者。例如,教师在组织幼儿玩“贴药膏”这一传统游戏时,让三个幼儿一组,然后两个幼儿在中间一个追一个跑,跑的幼儿可以立刻站在三个幼儿的某一端,这时另外一端的幼儿就变成了被抓的对象,他就必须做出及时反应,不然追人的那个幼儿很快就会抓住跑的这个幼儿。这些游戏的取胜,都离不开孩子们的高度集中注意力。由此可见,任务型游戏在培养儿童注意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四、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勤俭品格
        通过区域性的游戏活动,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性格。教师要经常向孩子们传达节约的理念,利用废旧物资组织孩子们进行区域游戏,这样既培养了孩子们的创新能力,又培养了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例如,教师在美工区给幼儿设定“纸筒变身”,在表演区开展“环保时装秀”,在体育区开展“好玩的废报纸”等游戏,这样的游戏不仅可以培养和提高孩子们的创新能力,还可以让他们养成勤俭节约的垃圾利用性格,培养他们的垃圾再利用习惯。同时,它也鼓励孩子们在玩区域游戏时从生活中寻找有用的废物。养成这样的习惯,孩子们就会不断地发现和实践将所学内化于心,努力践行勤俭节约的美德。
        总之,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是非常重要的,这与游戏密不可分。在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通过有效的游戏活动,促进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设计游戏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天性,找出游戏活动与人格培养教育的有效结合点,做到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许燕红.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健全人格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 2020 (17) :19.
[2]叶丽娟.学前教育幼儿品格培养探究[J].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9 (11) :91-92.
[3]王海霞.开展主题性游戏促进幼儿德育教育发展的研究[J].启迪与智慧(中), 2020 (01) :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