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岑仕鸿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2期   作者:岑仕鸿
[导读]

岑仕鸿   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教育局教育发展中心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8-032-01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石,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打开每一个学生的思维空间,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提高思维灵活能力,培养创新能力
        所谓思维灵活能力是指:一是思维起点灵活,即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不同方向,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二是思维过程灵活,全面灵活地分析;三是概括迁移能力,运用规律的自觉性提高;四是善于组合分析。在教学实践中,优等生对一道题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应用各种方式进行分析遐想,然后就每一种可能进行合理的思维推理,一旦思维受阻,能马上改变思维方式,所以,老师要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全体学生的思维灵活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有了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就让学生在自己的天地里,放开手脚,动脑探索,动手创作,真正成为探索、创造的主人。学生的数学基本素养可以通过知识积累和经验积累而提高,关键是要为学生的智能提高找到合于规律的培养手段与载体。
        二、善于发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要想激发孩子的潜能及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必须掌握向学生发问的形式和技巧以及引导诱发学生提问的技巧。要善于发问也要学会听学生发问,并鼓励和诱导启发学生发问。因为这既有助于增进师生关系,加强师生的沟通、交流、合作的热情。更可激发的思考能力,同时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创新是无法传授的,但创造性思维是可以启发的。但这一点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做得较少。课堂上学生已经习惯了老师说的都是对的,书上练习本上所有的习题都只有唯一的结果,所有的考试都有标准化答案,学生既没有时间也不敢去进行批判性的思维!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怀疑和批判精神就这样被毫无想象的学习过程给扼杀了!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要学生如何服从如何听话,即使很有经验的教师有时也是习惯性地走向这条歧路。我们的教学大部分时间不是让学生的思维驰骋在想象的沃土,而是定格于学生的乖巧和听话。基本上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三、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初中生已进入青春期,有着极强的荣誉感,特别渴望得到教师的夸奖,也非常想成功,一旦学生体验到克服困难、成功创新的喜悦,就会产生无休止的创新意识,而且这些创新意识还会促使学生继续去创新,这就在无形中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由表达的机会,从中发现学生的创新之处,并加以表扬,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进而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开阔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成功效应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能够让各个成绩阶段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以成绩定位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好奇之处,表扬并鼓励学生的创新想法,让学生爱上创新,并勤于创新。
        四、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创新思想的前提下,老师不是权威,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老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要与学生在平等的条件下,用自己的激情吸引学生一起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教学中要做到用亲切、平等、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流,比如“你能告诉老师你是怎样想的吗?”“你发现了什么?” ,对同一个问题注意用“谁还想说”“谁还有不一样的方法”等话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独立的见解、勇于创新。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减少整齐划一的要求,因为,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运用的策略也不尽相同。我们要善待新奇的想法,鼓励学生“别出心裁”。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扉,和老师一起去探索、去发现。
        五、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以往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要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未来,努力营造各种益于调动学生兴趣,利于学生创新的课堂教学情境,使数学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