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牵你手 寻找朋友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5月2期   作者:陈建女
[导读]
陈建女  温州市平阳县机关幼儿园
 
        案例背景:
        五岁的孩子,正处于幼儿的过渡期,充满期待又有些害怕,他们可能会畏惧老师,畏惧同伴,觉得自己没有安全感,而且会时不时耍任性,容易与同伴发生冲突。因为一切都比较陌生,所以会选择躲在家长身后,不愿见老师,不愿上幼儿园,不愿意与人交流,沟通。所以,老师与家长应该及时加以引导,帮助孩子排除这种心理障碍,否则长期下来会影响到孩子以后的身心健康。
        案例描述:
        乐乐是幼儿园中班的一名幼儿,在我的印象里她一直都特别“乖”,区域活动时间默默地坐在那儿玩自己的,不与老师沟通,不乐意跟小朋友玩,集体活动时也总是安安静静地独自站在角落里。虽然已经上了一年的幼儿园,看起来还是很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为了避免长期如此对幼儿心理健康造成影响,我决定针对她的一些行为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变她沉默、孤僻的性格。
        事件一:
        一次集体活动中,我们的活动内容是一节安全教育活动《地震逃生》,我首先给大家观看一段地震小视频,在这期间我注意到乐乐只是双手捂住耳朵,嘴巴张的大大的。我给孩子们播放人们在地震逃生的情景时,乐乐直接拒绝观看视频。一直对我说:“老师,我好害怕,我不想看,我想回家。”我开始对其进行引导并告诉她:“这只是一段视频,是让我们学习如果真的方生地震我们该怎么样逃生,我相信你很勇敢的......”可她依然不愿观看,还是用两只手紧张地捂住耳朵,头也低得更低了。
        事件二:
        自由活动上厕所时,有一位小朋友从她的身边走过,不小心碰到了她一下,她就放声大哭起来,问她怎么了也不说话。上课时,孩子们都是很认真,乐乐却又哭了起来,我问她:“乐乐,你怎么了?”她仍然大喊大叫,还一直说着要回家。
        案例分析:
        对于这个孩子,其状况的形成主要有二个原因:
        一是家庭环境的失衡。孩子的父母都是长期忙于工作,孩子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爷爷奶奶很溺爱乐乐,无论她要什么,都会立刻给她买,导致乐乐从小到大都没有经历一点点的挫折。再者了解到乐乐从小都是跟着爷爷奶奶呆在家里,很少与人交流,父母也很少带她出去户外活动,与同伴交流也是微乎其微,造成孩子不爱说话,不爱与人交流,特别胆小、胆怯,是一个离开家人就缺乏安全感的女孩。
        二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乐乐的爷爷奶奶经常性的教育她不要独自一个出去玩,不要与别人说话交流,并且告诉她外面有很多的坏人等一些负面教育的灌输,导致乐乐心理非常缺乏安全感,不相信他人,胆小的性格。从小就缺乏必要的交往技能,面对集体生活时便有着诸多的不适应。
        辅导过程:
        一、做好家长工作
        首先,请爷爷奶奶在家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给她自由支配的时间,让她做自己能做的事情,锻炼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让乐乐的父母放心手中忙碌的工作多在家陪陪自己的孩子,多与孩子交流进行亲子互动,让孩子多和同年龄的孩子一起相处,学习必要的交往技能。
        其次,与家长沟通,指出孩子任性的主要原因是家长对孩子太溺爱了。

告诉家长孩子发脾气时,不要去搭理他,对他冷处理。等他脾气过后,再告诉他发坏脾气是不好的行为,并对他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
        再次,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要正确并一致,父母要多看一看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母亲则要多关心孩子,多鼓励孩子,多传授一些我要变勇敢的故事教育。
        最后,就是要多举行家庭聚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增强安全感。
        二、耐心引导,发现优点
        教师主动和她做朋友,平时多关心她,多亲近她,不不会特别强制她要多说话,多和同伴交流而造成孩子的精神压力。我们需要的是耐心引导,多鼓励孩子,在引导过程中坚持正面教育,积极强化。针对乐乐胆小不爱说话的情况,我始终是多鼓励,让其在集体面前多发表自己的观点,发现她的优点并进行表扬。
        在幼儿园,要多让其他孩子主动和她接触,鼓励其他孩子和乐乐交朋友,让大家发现了乐乐的优点,增强乐乐的自信心和交往能力。让乐乐在充满爱的环境下逐渐适应集体生活,改掉爱哭、不合群的坏毛病。
        三、抓住机会,成功破冰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孩子毕竟是孩子,她的表现时有反复。虽然我们的特别关注,乐乐情绪上的波动慢慢地好转,从沉默不语变得开朗不少,但是胆小害怕的心理还是比较明显的存在,针对乐乐的情况,我专门设计了一节心理活动课《我害怕》,通过活动课中的绘本故事让乐乐学会了害怕时我如何消除害怕的心理并逐渐变得勇敢,大胆。经过老师对她几次“我要勇敢”、“我不怕”的故事教育后,发现乐乐胆子变大了。教育的契机稍纵即逝,只要把握好每一次的契机,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持之以恒地心理辅导
        先建立信任关系,采用讲故事和游戏的治疗方法。把孩子的依恋上移到我身上,再逐步过渡,并针对他的问题进行了几次辅导,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疏导,在家长和老师共同帮助之下,他基本消除了“上学恐惧症”重回幼儿园,但中间也有过两次反复,又经过一次心理疏导,增加对其进行意志力、独立性训练及耐挫训练后,性格也比原来开朗了许多,乐乐也变得爱笑了。
        辅导成效:
        两个月以后,她有了明显的进步:
        1、她开始和小朋友交往,并学会了交往技能。偶尔与同伴发生矛盾,也学会了克制情绪,变得不爱哭了。
        2、每天都能看到她高兴地来幼儿园,并能主动地和老师问好。
        3、能比较主动的参与到班级的各种活动中来,做事不再缩手缩脚,自信心有了明显提高。
        案例反思:
        随着社会生活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孩子缺乏必要的交往能力、自理能力和承受压力的能力,教师在帮助孩子改善这些坏毛病的时候,也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老师应该更耐心地鼓励孩子,积极与其家长沟通,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传授正确的教育方法,使之一步步放开自己心绪,慢慢地转变看待周围事物的思想,将自己融入到集体环境中,一点点感受集体生活的乐趣,增强自信心。
        看到孩子进步这么大,孩子的家人无比感激,我们也倍感欣慰,没有什么比孩子的进步更值得我们骄傲的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