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激励机制,优化班级管理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2期   作者:黄彬
[导读] 班级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如何能巧使劲、使巧劲,将班级管理工作做得得心应手呢?这就需要探究班级管理工作的技术性与艺术性。激励一词,作为心理学术语,指的是持续激发人动机的心理过程,即通过激励,在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使人持续维持在一个兴奋状态中,它是引起个体产生明确的目标指向行为的内在动力。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建立激励机制,优化班级管理做论述。

黄彬   河源市龙川县铁场镇江头小学  广东  龙川  517300
【摘要】班级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如何能巧使劲、使巧劲,将班级管理工作做得得心应手呢?这就需要探究班级管理工作的技术性与艺术性。激励一词,作为心理学术语,指的是持续激发人动机的心理过程,即通过激励,在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使人持续维持在一个兴奋状态中,它是引起个体产生明确的目标指向行为的内在动力。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建立激励机制,优化班级管理做论述。
【关键词】激励机制;班级管理;优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8-095-01

        引言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管理工作不断创新发展班主任管理也应当进行改善,创新班主任属于班集体工作管理的重要责任人,在学校与学生个人承担沟通的重要功能,有助于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1小学班级管理中实施激励策略的意义
        首先是提高学生积极性。为了引导学生积极踊跃地投入新形势课程改革之中,使班主任更加迅速地引领适应新的模式,班主任可以采用激励措施提高学生兴趣,在实施激励措施时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在教育中并未明确目标学生的学习程度不同,缺乏激励物品,在具体的教育中灵活应用激励策略,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其次是认识德育教育重要性。小学学生通常会重视学习成绩,所以家长与教师都在强调学习成绩的重要性,却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意义。班主任并没有组织学生开展德育活动,并未构建德育组织,学校中也并没有对班级德育工作的进度构建激励制度。对于学生的个人学习而言,个人修养极为重要,如果学生只会读书,并不一定能够为社会做贡献,所以必须要将德育教育与学习成绩同等重视,才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激励机制的基本含义
        所谓激励机制,主要是指运用某些方法和措施创造满足个体需要的条件,使人产生一种内在的驱动,激发其工作的内在动力,从而使之产生为实现自身的目标和组织的目标而努力的一种特定行为,以实现自身与组织目标双赢的局面,也就是说,激励是一种调动人积极性的过程,只是这种激励有大有小,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也有所不同。由此可以看出激励机制就是指先了解一个人进行某种行动时的目的,然后通过一些循循善诱的方法让他朝着这个目的前进。
        3小学班级管理中激励机制的运用策略
        3.1以师为导,合理组合激励机制
        在建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班级管理模式中,学生可能难以把握激励机制的运用,所以教师的作用也必不可少。教师作为引导者,自然能比学生看得全面和长远,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发展,避免这艘船“翻船”,教师就需要灵活地把握激励机制,合理地组合激励机制,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保证班级的管理工作得到完善和有效实施。



        3.2巧妙公布学生考试成绩,褒扬先进激励后进
        分数是学生最关心的事儿。那么,老师应如何公布成绩呢?笔者认为每次考完试之后,班主任都要把握成绩公布的范围,最好选择公布前5到10名学生的成绩,一则发挥部分学生的示范带头作用,二则给没考好的学生保留下一次进步的自尊。毫无选择性的全部公布会挫伤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同时,班主任还要把握公布成绩的时宜。对于重点班来说,学生积极主动,成绩的激励作用非常突出。考完试后,班主任应及时汇总、公布成绩,以激发学生投入到新的“战斗”之中。对于普通班来说,学生心里非常矛盾。他们既想知道成绩,又不想知道成绩。考试使他们身心俱疲。因此,班主任应给这类学生留一个心理缓冲期,大约在考试完两周后公布成绩。这将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找到学习中的一些问题,使其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和复习方案,从而更好地应对考试。这样,学生就能在学习中少走弯路。
        3.3以人文本,关心学生
        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态度,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关心和爱护学生,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班主任可以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对课堂内容的重难点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要及时解答,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对于考试没有考好或者是努力了但成绩依然没有取得进步的学生,班主任要多方了解,积极给予鼓励,不能严厉呵斥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此外,班主任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也要注意氛围,不要当着全班学生或者是其他教师的面,让学生说出自己的问题。如果是当着许多人的面让学生回答这些问题,往往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担心自己的隐私被别人知道后会被取笑。因此,一定要注意沟通的环境。对于生活中的问题,班主任一方面要多加开导,另一方面也可以多组织活动,通过活动与学生加强互动,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度,切实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把班主任当成是自己的朋友,愿意和班主任进行沟通。
        3.4组织丰富多元的激励活动。
        在班级管理建设当中,通过积极的引导和鼓励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教师也可以做好公益活动,使小学生共同地参与到活动当中,提高小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学校也要积极地组织公益活动,在活动开始时要进行科学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个人综合素养。例如:教师可以不定期地组织班级公益活动,让学生将课堂拓展到课外当中,上街捡废旧垃圾。并且教师也要针对表现较好的学生,通过发放奖励物品,让学生通过纪念自己在公益当中做出的贡献,从而提升学生的良好学习动力和道德素养。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走进孤寡老人,帮助孤寡老人打扫卫生,给孤寡老人带来欢乐,从而有效地丰富学生的实践经历,提升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
        结语
        针对目前许多班主任和学生沟通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小学班主任只有端正态度、关心学生、以身作则、接受学生的监督,才能真正地和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学生愿意和班主任沟通,班主任也愿意倾听,两个人平等交流和沟通,才能有利于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当然班主任在引导和实施中,可能会有其他问题的产生,但总的来说,不管是什么问题,小学班主任也都应该端正态度,秉承着关心尊重学生的态度,从实际情况出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
参考文献
[1]俞文钊.管理心理学[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2:218.
[2]赵小丽.激励机制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构建实施[J].课程教育研究,2014(16):190-191.
[3]朱秋.“以生为本”进行班级管理的尝试[J].文教资料,2014(23):23-1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