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贵州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植根于语文教学中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2期   作者:班从蓉
[导读]

班从蓉    贵阳市甲秀小学  贵州  贵阳  550001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8-089-02

        民族民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贵州,是一个多民族世代聚居的省份,在这里各族人民以其特有的方式守护和传承着本民族的优良传统与文化,并由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俗风貌、人文特质。可以说饱含张力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我们语文教材内容的有机源泉,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在课堂上有必要运用好这一优势,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融入我们的教学,成为语文课堂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其内在含义主要表现为优秀传统民间文化的继承与发扬,重视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功能与使用,对上好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是至关重要的。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文明的发源地,其道德核心和人文底蕴是民族的瑰宝。因此,在小学时期运用合适的方法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显著意义。
        甲秀小学近两年开展《以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中性别意识为核心的生命教育课程开发》课题的研究,就是为发掘贵州的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并打造成适合小学生的课程体系,旨在通过学生进行系统、有趣味的学习,了解家乡民族民间文化,以此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文化、热爱生命的思想精神。
        作为课题组成员,我们鼓励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不仅是为了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需要,也是为了丰富学生的多元化认识、培养他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促进民族区域人才发展。下面,就以我们甲秀小学编创的校本课程《多彩的生命--小学性别教育读本》为核心展开论述。分别从古老的民族节日、多彩的民族服饰、精巧的民族手工艺、有趣的民族竞技、生命•成长五个部分来谈谈如何让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走进课堂,并从语文的角度分析其对学生的教育意义。
        古老的民族节日
        通过对民族节日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其民族精神,树立学生坚持不懈、不怕苦、不怕累,培养学生勇于奉献敢于担当的品质。以贵州彝族的火把节为例,热烈、豪放是这个节日最显著的特征,在这个节日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赛马”、“点火把”、“转歌”这三项活动。首先“赛马”表现的是勇敢、无所畏惧的男子汉形象,他们在进行赛马时不光要进行高难度的动作展示,更要在风驰电掣之中快而准确的拿到人们预先留在地上的小旗和鲜花。在急促的马蹄声和汹涌的风中,这些男孩儿英勇而果敢的展示了他们自己,表现出了这个民族的强大与自信。
        其次“点火把”活动,是在夜幕降临时进行的,漫天的星星与地上零碎的火苗相呼应,人们一个接一个,火苗传火苗,绕着圈,绕着大地,希望像火焰一样炙热。在彝族,他们点燃火把绕圈时会说“灾虫今晚烧,害虫今晚烧,穷根今晚烧,苦根今晚烧…”可见无论多大的艰难困苦都浇不熄他们心中滚烫的心。
        最后是“转歌”活动,篝火燃起来时,彝族的小姑娘、小伙子就要开始转歌了,女孩儿们穿上精美的绣花衣、撑着油纸伞,小伙子们则披着披毡,大家围在一起边唱边跳,有时传达心中的喜悦,有时又是悼念逝去的英雄,在歌颂今天的幸福生活时,更要尊敬追逝往日里奋斗的先辈。
        多彩民族服饰走进课堂
        贵州少数民族服饰首先是中国男耕女织的传统文化的显现,是一种性别上的定位和社会分工,具有强烈性别意识,贵州少数民族女孩五六岁,就要学习各种服饰技艺相关的技能,如刺绣、蜡染等,其意义就在于强化性别意识和掌握生存技能,除了男女服饰有区别外,族群成员在少儿期、青春期、未婚期,已婚期、老年期,他们的服饰都有明显不同的标识,不同的服饰和款式,象征着不同的生命周期,意味着不同的生命阶段,有着不同的生命意义。
        以《苗族百鸟衣》为例,在学习这个单元板块时,教师带领学生欣赏“人间最美的彩虹--百鸟衣”,感受苗族人民对大自然、对生命的无限敬畏,引导学生体会生命最初的厚重与母亲对孩子的爱。在苗族,苗族妈妈在孩子成年之前都会给他们准备一件百鸟衣,百鸟衣分为欧花闹和欧花勇,分别代表女装和男装。百鸟衣的源来可以追溯到苗族远古时期,在苗族神话《十二个蛋》里讲述了自然万物和人类的故事,人类起源于脊宇鸟孵化而成,因此苗族将鸟当成始祖来崇拜。


为了表现他们对鸟的崇拜,在衣服上就会有很多五颜六色的鸟的图案,特别是苗族女儿家的衣服,妈妈在成年之前一定会为女儿准备一套隆重的节日盛装百鸟衣,整件衣服用了近十种手工绣技,最少需四五年,最多七八年才能完成。可以说这件衣服代表了苗族文化历经沧桑变化始终崇敬生命的精神思想。
        也正因为每个民族母亲对孩子的疼爱,在语文教学中更能联系实际体会民族文化真谛。通过学生对贵州民族服饰的了解,不仅让学生知道族种的识别、生命成长阶段的识别、性别的识别、还更深入地感受到个体生命的情感和生命理想的表达及贵州各民族女性顽强的生命个性追求和创造欲望,感悟到她们特有的生命智慧和生命情感。
        民族手工艺
        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文化的传递教学,更是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学,利用民族特有的文化特质给学生灌输民族文化层次感。以苗族银饰为例,苗族中打银饰的工艺主要由男性掌握,但男性打银饰种类的来源又来自于女性编织、蜡染、刺绣等活动,从这儿可以看出贵州民族女性意识里面的创作欲望和审美追求,可以说银饰成为他们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点,是男女双方互相成就的,因生理结构的不同,他们分工也就不同,发挥彼此的优势才能共同谱写优秀的民族文化瑰宝。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苗族的民族迁徙史,明确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与习惯。早期苗族带银饰是为了收集财务,在民族迁徙中,男子将银饰打成首饰,放在妻子女儿的身上,意为即使他们不幸身亡,自己的妻女依旧有活下去的财富。独特的历史显现出独特的习惯,苗族人酷爱银饰,不管在哪生息繁衍都有存银的习惯,而且银饰有特别的含义比如男女定情,结婚时的彩礼或驱鬼辟邪。特别是苗族的银饰品种也纷繁多样,每一种都有其特别的含义,包括父母的养育之恩,朋友的纯洁友谊等。
        有趣的民族竞技
        生命应该是流动的,生命应该是有朝气的,生命应该是一直在进行的,生命也应该是语文教学所显现的,一堂充满活力的课堂,就像体育场上肆意飞扬的孩子一样,灵动、亮眼。
        贵州苗族是一个古老的农耕民族,他们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对牛结下了   特殊的情感,加上他们自认是蚩尤的后代,史记:“蚩尤有角,牛首人身”,这就更加深了他们与牛的联系。苗族人民爱斗牛,以水牛相斗,并不是戏牛取乐,而是以斗牛的方式,展示苗家敬牛爱牛拜牛的特性,也因如此他们不断强化优化养牛的方法,由此形成了斗牛节。富有趣味,富有民族特色的竞技活动,一方面隐含了民族竞技文化精神,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学习了体育精神,培养了他们学会与时俱进、不断优化自我、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与社会的联系。
        生命•成长
        以《岜沙男孩的成人礼》一课为例,挖掘地方区域的传统文化理解其生命内涵,让该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教学,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岜沙男孩通过成人礼完成了少年到成年的身份角色的转换,懂得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承担起捍卫整个家庭与民族荣誉的责任,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们通过这种“户棍”的形式来维系这支苗族的传统文化,它是岜沙人的情感纽带和精神寄托,是这支苗族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价值体现。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习贵州岜沙苗族的历史、文化、习俗,让学生了解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和意识。通过对岜沙男性成人礼这一古老文化的学习、观察,了解社会对男女不同的期望。从而培养男生从小就要有担当、坚强、有毅力的品质。
        岜沙苗人对于男女成人仪式表现出明显差异,给不同性别铸造成为不同角色模式,这种差异的背后其实包含了对男女有别心理的解读,充满了一种传统性别暗示的成分。同时,成人礼不仅是儿童向成人过渡的重要标志,也是性成熟的显著标志。岜莎这个被称为“中国最后的枪手部落”,这里的人们信奉大自然,恪守祖先留下来的训诫,将拜祭仪式与成人礼看得格外重要,是一个极具仪式感的地方,在这里人的个体生命与社会生命是相统一的,只有敬畏,才能无畏。
        语文的教学也正因如此,将人作为一切发展核心,与此同时,也不要忽略社会性与文化性的统一,他们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而不是独立存在的,有人的地方才有文明,有文明的地方才有生命。
        总而言之,接受生命教育,而非被动,以教育为根本,以生命为蓝图,以人为核心。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好贵州地方区域传统文化,通过生活化的教育,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命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教育,使学生更加敬畏生命、认识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使知识技能与生活相连接,与社会相适应,更好地实现生命的价值。贵州传统民族民间文化是贵州各民族古老文明智慧的结晶,所蕴含的丰富的生命教育与及其表现行为,对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核心素养教育和生命教育有着较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我们应该借助这些文化,进行教育上的改进,运用课程建设的科学方法,课程资源的开发等对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的研究,开发和利用,让他能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学科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