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困惑”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2期   作者:邓明国
[导读]

邓明国   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紫金镇中心学校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8-128-01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真正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面向全体学生,重新整合了知识体系,淡化处理了一些学生难于理解的理论和概念。精选内容,把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设计多样的教学方法、动手实践、质疑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纵观人类历史沧桑,对社会的认识应当有自己的判断。不过,课堂不是可以随意发挥的,毕竟是基础教育阶段,应该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来授课。本人按照新课标、新教材实际探索教学以来,感到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是全新的教育理念,既深感振奋,又倍感压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和困惑,这些问题若是解决不好,将会直接影响到教改的效果。新的课标、新的教材,加之有新的思考与困惑,在此,本人说出来以求教于各位同行。
        一、新教材出现了新问题,教材的编写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第一,新教材作为一门课程注重了知识的相对独立性和逻辑结构,注重了教学的认知功能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概括地讲,《道德与法治》课程组织的逻辑起点是知识,新教材删减了一些难懂的内容,融合了一些新的时代信息,使学生需要掌握的死知识点大大减少,但是总体上看来知识整合的力度不大,主要是对于知识的内部结构进行了重组和改造,缺少了知识的联系性和综合性。
        第二,新教材的编写虽然避免了“繁、难、偏、旧”的问题,但是在一些问题上出现了过于简单的现象,使学生接受的信息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习的深度也不够。如教材跳跃性太大等。另外,教材的插图也过于平淡,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三,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然而从教材内容而言,本套教材的某些内容适合大城市等各方面比较发达的地区,而不适合中、小城市与广大农村地区。理由之一,教辅资料缺乏,与教科书配套的教师用参考资料、图片、光盘、软件等在当地无处购买。理由之二,新教材课后练习题的编写有“重能力轻知识”的倾向。重知识轻能力这种传统的教学观为大家所针砭,但新教材课后练习编写的“重能力轻知识”倾向是否可取,我看是值得商榷的。
        第四,由于以上原因,新教材加大了教师的备课与授课难度。


新课程标准每个单元都围绕着一个具体的话题展开,但毕竟课文里具体的可操作的内容较少,教师在备课时需要自己精心设计方能授课,而教师手头又没有现成的资料或教学辅导材料可以利用,而且很多话题较新,教师处理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这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备课难度。再加上每个单元相对独立,不像以往那样知识成体系,教师一时还不能完全适应。更何况,现在每人教三四个班,每班四、五十人,每周十多节课,除了上课,其余的时间仅是备课都不够用,还要批改作业、听课、参加教研组组织的教研活动,应对各种名目繁多的检查等等,教师只得经常将工作带回家做,不但做到了“以校为家”,甚至做到了“以家为校”。这并非都是因为教师的思想境界高,而是更多地透出了教师的无可奈何。
        二、评价体系依然是陈旧落后,教师在新课改中缺乏积极性、创造性与主动性
        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评价理念理顺了教学与评价(考试)的关系,使评价的内涵得到极大扩展,评价不等于考试,考试只是评价的手段之一。但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学校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都以其所教班级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最主要的甚至是惟一的评价标准。其中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这样的评价体系最易操作,简单明了。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由于学校评价教师只看学生笔头考试的成绩,只重视考试结果,甚至把这作为教师评先(进)晋优(秀)的最主要的衡量标准,教师也就只有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学生的笔头考试成绩(而并非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想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也就难上加难。于是,教师就越来越不会讲故事了。因为职业生存不允许他去讲故事,他要在优胜劣汰中胜出,他要完成评价(考试)的教学任务,所以他不会讲故事了,他们会了应试训练,会了照本宣科,会了编选试题,会了下载试卷,会了中考走向分析,会了知识点之间无血无肉的连接。课本中人物不再鲜活,事件不再生动。当学生学《道德与法治》完全是为了考试的时候,这一门学科还有什么味儿呢?没有故事的课堂该是怎样的滋味?新课改所倡导的多种评价体系并举的理念也就有其名而无其实了。因此,教师都感叹:新课改除了加大教师的工作量与工作压力以外,与以往相比,换汤不换药。话虽说有点夸张,但也道出了教师的心声。
        三、学生的基础知识较薄弱,学生和家长的重视不到位
        在学校,《道德与法治》课比起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课程,通常被称之为“副课”或曰“小科”等。由于中考时,该科所占的分值较低,所以大多数学生和一些家长都不重视,甚至于个别学校也重视不够,从而导致七、八年级《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某些不到位,致使许多学生的基础知识较差。由此看来,进行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与综合业务水平要求较高。但实际上,一则现在一线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数量上仍很缺乏,二则从业务能力上,别说一些老教师或“改行”的教师,就是部分科班出身的年轻教师也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尤其是在七、八年级,大部分教师并非科班出身,他们往往是语、数、外等学科过剩了的教师或者是再过几年就要退休的教师被领导“照顾式”的安排教的。试想,这样,教师又怎么能真正教好学生呢?
        以上是本人学习新课标、使用新教材以来的思考和困惑,是深感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会极大地推进《道德与法治》课改的深入开展,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育人的优势。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