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碑林区大学南路小学 李彦平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语文教师有了更大的思考和创造空间,但无论怎样的课堂教学设计,都请记住既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要,还要遵循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教学,应该追求语文的本真,让语文课堂成为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品味语言文字美感和魅力的殿堂。
关键词:语文素养 遵循本真 紧扣文本
语文的本真,就是指最接近语文教学的本质,遵循语文教育教学规律。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认识发展成长的规律,切近语言文字的真义,追溯语文教育的本源,促进学生本质发展的语文教学方式。《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新课改以来,语文课也尝试推行各种模式,优化结构,精选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等,但是却使许多语文老师感到无所适从,越来越不会上语文课了。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变得越来越没有语文味。最近,笔者观摩了一节小学二年级语文示范课,那节课的课堂气氛实在很活跃,又是唱歌,又是跳舞,的确是非常热闹,可是,在这表面的繁华背后,却让人总觉得它作为一节语文课似乎缺了些什么东西。
语文是一种语言文学,亦是一种语言文化。透过语言文化的传承,感悟语文的学习规律。在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上,确实需要教师想方设法用多种有趣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但语文课毕竟是有它的学科特点的。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笔者觉得在以前科技不发达,信息、数字缺乏的时代 ,却真正契合了语文的教学规律,成就了一批批文学涵养深厚的大师们。而今天,许多老师为了追求形式上的所谓创新,却偏离了语文学科的特点,走入了课改的误区。
如何落实语文教学,我认为正本清源,回归原点和本真才是关键:
一、扎实落实字词教学
叶老说过“书是教不完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引导并教会学生读书、看报的技巧、能力。”要借文本之力,使学生得语文之力。教师不能仅仅盯着文本内容,只满足于对文本意思的获取。而是应该由教课文内容到教课程内容。要保持清醒的课程意识。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学习语文的主要目标应该在于识记生字,学习词语,诵读和积累。在初学语文阶段,帮助学生正确地识记并掌握字词是非常重要的。生字、词语之于文章就犹如建造高楼大厦时的一砖一瓦,只有准备了充足的砖瓦,才有可能筑起万丈高楼。如果孩子对最基本的生字都没有掌握好,又怎么能去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呢?而我们有些教师在教授课文时,开课就进行朗读指导训练,而忽视了字词的教学环节,这样下去,就会出现学生对字词的认识模棱两可,书写不规范的现象.到了中高年级时,作文中很容易出现错别字,这就是因为学生在学习生字时掌握得不扎实,到了用字时,只知其音,不解其意,乱用一气造成的。如果我们在孩子刚开始学生字时,就扎扎实实的训练他们认清并记牢生字的音、形、义,那么,到了中高年级,就会大大减少错别字的现象了。
二、解读文本培养语感
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重要的基本功。教师在备课时心中要有文本,教学设计要紧扣文本。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小学低年级的许多课文,本身就充满了童趣,孩子们用童稚的声音朗读起来,琅琅上口。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把“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作为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培养学生在正确识记汉字的基础上把课文读流利,遇到有些比较长的句子时,交给学生断句的方法,,在读中培养语感。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回吟。
这里的关键词是“熟读”,即反复读,多形式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熟读的基础上,语感和语意便会自然领会,教师要知道自己是引路人,而不是牵强的培养他们读出课文的感情。我们很多老师 在教学时忽视了儿童的特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高手,是以儿童的眼光解读教科书。”而文本的解读跟个人的理解能力与成长经历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教师不是教,而是教学生学。”美籍匈牙利著名教育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把自己的感悟读出来了,而低年级的孩子想要达到这样的理解水平是很难的。所以,笔者认为,在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把指导孩子正确流利的朗读方法,提供充足的朗读时间作为教学目标比有感情的朗读要务实得多。于永正老师不是也说过:“靠自己读书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但结实,而且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三、主线明确枝节不宜太多
这里所说的枝节是指与“语文”关系不大的教学环节。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内容往往多而杂,没有个性,比如前面讲过的那个例子,一节课下来,学生又是唱歌又是画画,这些大量的非语文化的东西往往可能喧宾夺主,削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语文知识的掌握。而教师也没有认真思考语文课到底怎么教,教什么。一方面,一节四十分钟的课,要分出至少十五分钟来做这些活动,那么教师真正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时间就大打了折扣;另一方面,这些与文本关系不大的活动结束了,儿童仍处于兴奋与回味阶段,很难立即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不少教师为了体现了学生主体性,在教学设置中一般都有分组讨论的环节,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和思考,当然是可以的。但往往因为有时间的限制,教师又不得规定时间,或三两分钟,或四五分钟。于是叽叽可喳喳一一阵讨论之后,接着就是小组选代表发言。“做”的色彩太重,很有流于形式的嫌疑。
语文课应根植在语言的土壤中,不能作“无土栽培”,以课文为例子和载体,理解文本内容,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习得语文方法,所以,在设计低年级阅读课堂教学过程时,“有趣”固然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但所有有趣的活动环节都应该是建立在训练学生的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寓教于乐,这样才不失语文学科的特点。
四、注重发展尊重独立人格
本真的语文课首先应该着眼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能动性,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来解读课文,即一切从学生出发,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行为,珍视他们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以学定教”,反映教的依据是学,即把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为实施教学的依据。我们要在教学中兼顾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学生的实际情况即教的起点,学生的发展目标即教的方向。有了起点和方向,教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做到“以学定教”。实践“以学定教”,务必非常重视学情分析以及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寻求适合学情的教学方式。
教师的魅力在于用自己智慧的生命去照亮孩子智慧的生命,用自己智慧的心灵去唤醒孩子智慧的心灵,引领学生走进教室,走进课堂,走进文本,然后再引领他们走出文本,走出课堂,走出教室。回归本真。大道至简,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真实、质朴和高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状况,创设自然、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留足学习时空,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习语文。今天,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语文教师有了更大的思考和创造空间,但无论怎样的课堂教学设计,都请记住既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要,遵循语文学科的特点,使学生学有所得,四十分钟真正达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2.《语文课程标准》
3.《小学语文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