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培养低年级学生科学实验能力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7月下   作者:支鹏宇
[导读]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长春市东北师大附中净月实验学校    支鹏宇   130000

摘要: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小学是科学启蒙阶段,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时期,因此学生实验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在小学生阶段尤为重要,只有学生初步具备了实验能力,实验课的课堂才更加有效,学生的实验研究才能得到可持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选择正确、科学的方法、方案和研究过程进行探究,逐步形成和提高学生科学实验能的策略之一。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能力;教学实践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很多知识是需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验研究、体验科学现象的再现过程。然而在实验中选择什么样的实验方法、选用什么样的实验步骤、设计什么样的问题等,决定着整个实验过程是否能顺利地完成,是否有趣有效以及实验结论的生成。换言之,只有选择正确的研究方法和过程,才能使整个探究过程真实有效。反之,将会事倍功半。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把科学探究置于小学科学教学目标的首位,指出“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要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习科学,形成实验能力。实验课很重要一点是要让学生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否则难以达到实验课的目标和效果。很多小学的科学实验课要么因为条件不允许干脆就不上,要么即使上也只是单纯让学生学习动手操作,忽视了学生实验的目的性和规范性,很容易造成实验课堂看上去热热闹闹,学生只是为了好玩却体会不到动手实验重要性的局面。
        下面就以《比较水的多少》为例,结合自己上课做法和经验体会,来简单说明一下我对如何培养提高学生实验能力。为达到这个教学目标,我从以下几个层次和步骤来组织教学。
        一、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尽情表达自我想法,激发他们实验的兴趣
        在课堂上与学生对话,让学生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的一些生活经验欠缺就会通过对话体现,而教师需要挖掘这些不成熟的概念,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纠正。我在出示两瓶水以后,提了一个问题:“怎么比较1号瓶和2号瓶哪杯多?你需要哪些材料?”学生在小组讨论后,说出了自己的观点:“用小盖子量杯数”、“用尺子量”等等。在学生充分表达以后,我就发现,学生对于三维立体的概念的理解是非常浅薄的。“用尺子量”就是其问题所在。
        综上,无论从实验设计本身来讲,还是课标要求,以及对学生未来科学素质的养成,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鼓励学生出错儿,通过研讨自身的矛盾,形成正确的概念构建新的知识
        哪是不是发现了学生的前概念中的问题,马上进行纠正呢?这样做看上去效率高了点,节省了教学时间,但却会浪费一个教学的“生成点”。让学生自己来比一比“1号瓶和2号瓶哪杯多?多多少?”实际教学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用毫米来表示多出来的水量。一个好教师应该要时刻激起学生心中的疑问的涟漪,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的。
        研讨的价值是使每个独立个体的想法,在与群体的交流中得到交融。更深层次的理由是学生通过讨论,在自己的原有的知识基础上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而经历了自我努力达到的目标,是最能够被学生相容和吸收的。
        三、放手让学生实际操作,体验感知,寻找自我实验和与他人合作的机会
        通过使用量筒测量水,已经让学生体会到水是可以测量的.而要让学生理解“水是有体积的”这一科学概念,就应该让他们亲手做一做,量一量两杯水到底分别是多少升,然后再比较到底多多少毫升。这一过程的设计,看似和学生的理性思维脱节,没有贯彻深入学生思维深处的理念。但是,我认为,没有真实的对水的多少的测量,学生建立的概念必然是不牢固和不完整的。
       如何拓展思维?为学生提供合作机会。小组合作是新课程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组织形式。在小组合作时每个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他们愿意说、愿意做、愿意交流,是学生最喜欢表现的一种形式。所以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建立课堂汇报机制,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形成实验结论的能力
        让学生动手实验目的在于让学生体验科学现象和科学规律的再现过程,通过对实验过程的探究能否总结实验结论是实验教学成功与否的要素之一,我们实验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学会分析、总结实验结果形成结论,这也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任务之一。从小组到个人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从所研究的问题出发,通过对“猜想与假设”和“实验过程”的比较,确定“实验结果”形成实验结论。
        总之,能力的形成是经过长期反复实践逐步形成的,实验能力的形成同样如此.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训练和实践,引导学生学会选择正确、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注重日常的积累,学生的实验能力一定会得到有效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郝京华.《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于江.浅谈中小学生良好的科学观察品质[J].基础教育研究,2010,23:25-26.
[4]瞿晓峰.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实践与反思[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徐敬标.上好课问题与对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曾宝俊.小学科学学生学习内容疑难问题解析[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