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教学之浅见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7月下   作者:俞英
[导读]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明珠,它们以短小凝练、鲜明优美的形式描绘人物、事件或景物,并借事物的特点表现强烈、深沉的思想感情。

贵池区殷汇中心小学    俞英   247111

摘要: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明珠,它们以短小凝练、鲜明优美的形式描绘人物、事件或景物,并借事物的特点表现强烈、深沉的思想感情。小学生学习古诗能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增强对美的鉴赏力。教师在教学古诗时要注意诵读,还要注意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古诗内容以理解为主,尽一切努力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关键词:古诗情感;兴趣理解;诵读拓展
        《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古诗文的积累,能够增强儿童对美的鉴赏力,让他们从优美的诗句中感悟人生百态,体会诗人的情感世界。
        小学生学习古诗,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因此,语文老师对古诗的教学,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小学生的文学素养。下面,我将就如何进行古诗教学谈谈自己的一点浅见。
        一、激情引趣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是推动学生求知的源动力。成功的教学需要积极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语言凝练简洁的古诗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些深奥,学生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学起,这让相当一部分学生一开始就对古诗产生了一种抵触心理。因此,教学古诗,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由被动地接受转化为主动要求学。小学生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如果上课老师只是教条主义地解释词意,疏通诗句,那么课堂氛围就会十分枯燥,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调动不了,就不可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如果老师在介绍古诗的时候能以小故事代替的话,效果就会截然不同。如学习《赠汪伦》一诗导入新课时,讲述了李白“受骗上当,临桃花潭,饮万家酒”的故事,学生对汪伦与李白之间的情谊有了切实的了解,学习诗文的兴趣油然而生。再则有诗必有画。古诗中诗人往往将所描写的外物与内心情感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美丽意境。读诗作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既领会了诗情画意,发展了形象思维,又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喜爱。如教学《鹅》一诗,初读了古诗要求学生作画,形和神都不具备。理解诗意后再作画,“曲项”“浮绿水”“拨清波”表现得淋漓尽致,“白”“绿”“红”色彩鲜明,一只美丽、欢快的大白鹅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古诗在学生的画中灵动起来,学中有趣,趣中有美,美中有物,妙趣横生。儿童的情感具有情境性、激动性、易受感染性,借助多媒体优美、生动的音乐进行古诗教学,可以烘托意境,渲染诗歌的内容,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准确理解诗意,感受作品思想感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学《望庐山瀑布》一诗,出示“飞流直下”的视频,瀑布的雄伟壮美使人心潮澎湃,加上古筝曲《高山流水》的烘托渲染,声声震撼心灵,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达到“课进行,趣正浓”的境界。
      二、对于古诗内容以理解为主,切忌死记硬背。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是古诗《春晓》中的其中一句,在抽考学生掌握情况时,我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把“风雨声”写成了“风雨生”。


究其原因,正是因为这些同学对古诗内容不求甚解,一味死记硬背,才造成了这样的笑话。古诗语言凝练,言简意赅,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词的意思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都成为了小学生学习古诗的绊脚石。比如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湖水暮色与天上秋月的光辉交相融和,风平浪静的时候,水面一望无垠,潭中映着周遭风景,仿佛那尚未打磨好的铜镜。但小学生水平限制,很难表达出这样的意思,就只能死记硬背地暂时记下来,但时间一长,就会遗忘。因此,在教授此句时,我重点点拨了“和”的意思为“和谐”,引导学生自主理解此诗句的含义。课前通过预习,学生已经知道了此诗描写的是洞庭湖的美景,那么顺理成章,学生很自然地就发现此句中的“湖光”和“秋月”即为“景”。此时我再适时点拨作者巧用了比喻,把湖面比作了铜镜。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就得出了全句的解释:“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像一面未打磨的铜镜。”这样的解释虽比不上之前的文辞优美,但胜在简单易懂,便于理解、记忆。
        三、以读促悟,感受古诗的思想感情。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对于诵读的重要性,朱熹《训学斋规》中说的很明白:“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也说明书要多读才能通晓其义。古诗诵读采用范读、领读、独自朗读、学生与学生合作读、师生表演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品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语言美及意境美,受到情感的熏陶。如《望庐山瀑布》一诗中“飞流直下三千尺”,朗读时采用叠读的形式(即:老师领读“飞流︱直下︱三千尺”,学生跟读“三千尺”),瀑布飞泻直下的磅礴气势在师生一唱一和中灵动了,学生陶醉其中情绪激昂。“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句,在一次比一次慢的朗读中学生仿佛飞到了九天,置身于银河中,飘飘欲仙,如痴如醉。再如教学《悯农》一诗,通过改写:“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两句的标点符号,第一句改为“?”,第二句改为“!”,在学生独自朗读,男女生合作朗读,师生合作朗读中,古诗的音韵美,节奏美,意境美浸润着学生的心田,悯农的情感也随诗潜入心。
        通过诵读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且古诗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等方面,从而恰当地表现诗中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延伸
        课堂教学是有限的,而古诗学习是无限的。依据课内教材内容,适当而有效地拓展诗文,为古诗学习带来广阔的空间,将学生的视野引到姹紫嫣红的古诗百花园中,培育学生的人格,塑造学生的灵魂.如教学了《春晓》,拓展关于春天的古诗:《村居》《绝句》,牵引着学生走进大自然,拥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触景吟诗,诗兴盎然。
        总而言之,古诗教学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全身心地投入,要尽一切努力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轻松学古诗,从而爱上中华民族灿烂的语言文化,感悟它无与伦比的独特魅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