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升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能力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7月下   作者:慕小红
[导读] 阅读是经由文本实现与作者、智者对话的过程,是知识、情感、思想、灵魂交流与碰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务求善写善读。

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教育局    慕小红   745000

摘要:阅读是经由文本实现与作者、智者对话的过程,是知识、情感、思想、灵魂交流与碰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务求善写善读。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把握阅读的要领、方法,读准关键的核心内容,读的入格、读的有层次、读的入情入景、读的有个性。更有助于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形成高水准的审美心理,并带来触发,引发思考,走向升华。
【关键词】语文;开放;课外阅读;初中阅
       在进行现代化的素质教育时,已经不局限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人格上的培养。“诗言志”,言为心声,文以载道,文道统一,始终是各个阶段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进行语言能力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尽可能在语文学习中陶冶学生的情操,而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是语文教学对于完美的追求。
        1、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不光要掌控课堂的进度和课堂氛围,还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把握与学生的互动,并给学生一定时间的思考空间,进而掌握此节的内容。教师不必拘泥与一种模式,生搬硬套,而是激励创新,在多种选择中让学生自由发挥,提高创新能力。阅读的主要任务是吸纳,只有开放性的教学,多方位的自主立意,自选角度,学生才能构建自身生命与文本阅读的真正相融,以获的创新能力.例如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此句出自于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在诗句中苏轼将西湖比喻为西施,而将晴朗的西湖比作浓妆下的西施,而将雨天的西湖比作淡妆的西施。西施自然无人能见,仅仅能够活在史书的记载和历史的记忆中,但西湖是我国十分重要的景点,而西湖就如同西施一样,在晴天水光烈焰,而在雨天云雾缭绕,其美丽和谐以及事情异性的特点,仿佛像西施一样美丽。诗句之中,将抽象不可见的西施作为比喻,象征了西湖的美景,现实中则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接。文学作品中通过有限的文字包含了无限的意味,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文学作品的熏陶,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进一在步来激发自身的感情,使自身如同身临其境般进入到诗人所描绘的山水中,可以通过对山水进行感知来了解山水喻人物之间的联系,这样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山水的的美丽以及特性。
       2、围绕主体,进行有效阅读
       当前学生的阅读状况普遍教差,阅读量不够,断章取义式阅读,鉴赏能力差,思维缺少全面锻炼.阅读是重塑自我、获得精神成长的一种重要方式。读在真情处,读出真挚。学生从思考中把握情感熏陶和思想升华,深化思索,让思与情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才能在情中真正有所感悟,在情中得到切身体验。在初步了解大致轮廓和内容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准确把握,深入理解,有目的和针对性。



        例如在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就包含: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在文中的小山是指壮士小山的眉毛,而在许多古代的文章中,都将女子的眉毛比作起伏的山峦,而小山眉则被流传下来,成为现代美学中的一种眉形。除了以山喻眉以外,古人还以水喻眼,例如在中学课文中白居易的《筝诗》中:“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秋水的特点就是晶莹剔透,并且波光粼粼,将秋水形容美人的眼睛,能够展现出目光的明亮晶莹,这种比喻方式不仅能够展现美人的眼睛,还能够展现出美人眼睛中那种动人的神态。通过读,学生明白了作者美人之所以这么美,作者不光将小山比作美人的眉毛,还描写了“鬓云”、“香腮雪”这样的字眼,也不光是作者运用了文学手法进行渲染,主要是文学的号召力和作者对普通事物的刻画梳妆打扮的结果,赋予生物以生命力和感情,正真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使其变得更有欣赏价值和审美价值。
       3、以发散学生思维为基础教学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是学习的基础。更要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其形成自我思考和学习的习惯.这就需要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培育。以学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为例,给学生下达预习的任务,或者在开课之前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阅读整篇课文,并且思考几分钟。在课堂上不需要教师来讲授内容,转而让学生教授老师,让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并且分享对诗文理解。教师在学生自我学习时,给他们几个关键词,四月天、云烟、鹅黄、月圆;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这些关键词连接起来,通过来阅读这一首现代诗,了解林徽因的心理所想,了解林徽因在诗词中想要表达的情绪,同时教师为了发散学生的教学思维,还可以简单讲述林徽因与周遭人物的关系,这样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情绪状态,并且让学生猜测这一首诗词是写给哪一位文人的,这样能够帮助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培养。
        总结
        语文教学活动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重视学生能力与知识之间的联系,重视学生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同时还需要尽可能发挥阅读的多功能效果,致力于学生总体阅读素养的提高。通过有效的知识培养和能力传授,能够使学生的思想得到陶冶,最终发挥学生的阅读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秦彦锋.简析如何培养农村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兴趣[J].才智,2020(15):54.
[2]王英.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20(02):93+97.
[3]尹盼盼.农村初中后进生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0(04):121.
[4]周源泉.中职校“中本贯通”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亚太教育,2019(07):157.
[5]吕荣利.谈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的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9(28):8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