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优化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7月下   作者:吕凤兵
[导读] 道德是一个人的生存标准,没有基本的道德,就更谈不上其他的事情。所以“教育”更多的是给学生一种支撑,让学生怎样生存和“做人”。

重庆市荣昌区清升镇中心小学    吕凤兵   402462

摘要:道德是一个人的生存标准,没有基本的道德,就更谈不上其他的事情。所以“教育”更多的是给学生一种支撑,让学生怎样生存和“做人”。成才是每个教育者所希望的,但是教育的背后,要将基本做人的道德与传统化的教学相联系,做到真正的“教育”,让学生在课程中逐渐成长。本篇在介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过程,采用小学部编版教材内容举例分析,对现行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金鹰教学策略优化设置。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优化;小学教育
       前言:对人所定义的标准,往往是在道德的基础上,进行的其它方面的评判。教育背后所要呈现的东西,必定是“教学生怎样做人”.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中,要逐渐优化课堂设置,让小学生在《道德与法治》的课程中,习得更多的人生道理与成长目标。
       一、融入文化积淀,涵养学生底蕴
       小学生在进行相应的课程内容学习时,经常会以课本中的内容为主,但是教学要利用一定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在习得课本知识的基础上,逐渐能具有从课本知识发展自身道德素质的能力,让学生逐渐成长,在授课时,融入传统文化与人文教育,更能够有效的加深小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的学习。
       例如,在部编版教材《道德与法治》中的“做学习的主人”一课的学习中,这一课分为三小节进行的,在“多在心中画问号”这一节,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一定的传统文化——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小学生明确为什么学习的过程中,要“多提问题”。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说一说学生自己的想法,对于学生的想法,教师要做到“尽量不批评”的原则,让学生能够有信心作答。教师课前备课时,可准备一些名人事迹的例子,转化为简短的故事展示在课堂中,例如“牛顿在发现地球引力时,是让一个苹果砸到了脑袋,从而提出了问题,为什么苹果不是往上掉,而是会往下掉落呐?”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将课堂中的深刻问题变得简单易懂。让学生在深厚的文化积淀中,明确课程内容与道德发展。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我发展
       小学生的年龄发展特点,是具有一定的独特性的,虽然学生在学校接受的课程教育是专业的,但是如何将专业进一步发展为学生内化的素质,就是教育最为成功的一点。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要注意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性格特征,恰当的创设一定的情景,充分展现学生的“参与感”。让学生在学习中激发自身的潜能,逐渐成长。



       例如,在《做学习的主人》这一课中,第三节的学习内容,是“学会做时间的主人”。在部编版教材中,呈现了四幅漫画图片,图片内容是小学生没有做时间管理的画面,让学生产生一种不好的画面感。这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个小游戏,让学生更加主动、具有活力的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如:“与学生进行一个游戏,让学生首先在空白的纸上画一个动物,再画一个水果,最后在纸上默写一首诗。整个游戏的流程,教师规定时间十分钟”。所以在进行游戏时,学生会自己安排时间来完成这三个任务,但是如果时间掌握不好,这三个任务会有部分任务完成不了,甚至有可能因为着急、紧张,这三个任务都完成不了。这个游戏让学生可以放松身心,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时间管理”、“如何做时间的主人”,让学生充分调动情绪、情感,通过游戏而认识到学习时,进行实践管理安排的重要程度。
       三、将课程内容与社会实际相联系
       现在所实行的教育,是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基础所进行的,更加注重的是要将“学习成绩”提高,为此家长和学生也都将注意力转移到成绩中来。成绩固然重要,因为成绩所反映的是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但是只是一味地注重学习效果,教师更多要做的是要把握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实际的生存环境中感受课程中所反映的现实,便会自然的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在小学五年级《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一课的学习中,教师要将社会的实际与课本知识相互联系,不能只是对课本知识泛泛而谈。教师在课前准备几组图片或者漫画的形式,讲到一个知识点,就把准备好的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社会的公共秩序,不是一个人的责任,而是社会所共同维护的,这是教师在引导学生时所要注意的重点。例如主动和长辈打招呼,在公共区域要注意不要喧哗等一件件小事中,这是课程中浅显的道理,但是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意识到,并且能够做到,是比较困难的。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完成一份公共秩序观察清单,在单子中所列出来的项目,让学生刻意的去观察,例如在超市中。是否有人随地吐痰,不遵守秩序等。这样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感受到课本中的内容。
        结语:小学阶段的教育,是一个人发展的初始阶段,这个阶段的年龄阶段的特点,说明了小学阶段是接触基础教育的最佳阶段。小学生开展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让小学生在课程中,自我认识程度更加深刻,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质,教师在此过程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创新,让小学生能够有方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盼.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J].名师在线,2020(16):62-63.
[2]郑丹丹.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力的策略研究——以统编二年级上册教材《我们小点儿声》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22):360-361.
[3]张惠君.生活德育智慧成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的探索[J].小学教学参考,2020(15):76-7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