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课走班背景下学生高中数学作业设计研究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7月下   作者:李中军 杨剑
[导读] 随着如今教育领域不断的向前迈步,为了同素质教育的教学需求相适应,在学生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应用的教学模式已经发生了剧烈的转变,此时应用最广泛的方式在于选课走班的教学模式。

四川省双流棠湖中学    李中军  杨剑
     
摘要:随着如今教育领域不断的向前迈步,为了同素质教育的教学需求相适应,在学生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应用的教学模式已经发生了剧烈的转变,此时应用最广泛的方式在于选课走班的教学模式。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在选课走班背景之下,在数学学科中作业设计时遵从的原则以及具体的实施策略,通过选课走班的应用,达到其最终培养出多元化人才的目的,进而确保培养出来的人才是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全能型人才,使学生不仅学习理论知识,还能够发扬个性。
关键词:选课走班;高中数学作业设计;原则
       一、选课走班背景下,学生高中数学作业设计原则
        (一)差异性原则
       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促使学生全方面共同发展,即使在选课走班背景之下,仍然需要考虑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遵从差异性原则,结合学生所处社会环境、生产状况以及家庭条件等的不同,摒弃传统教学模式应用时一刀切的教学方式,而应当因材施教,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运用不同的策略及方法,保证设计的作业能够满足这些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以此方式既能够促使优等生纵深发展,更为深入探讨数学学科;也能够加强中等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使其灵活运用;教师针对于学困生设置的作业难题需要有一定的难度限制,确保这部分学生能够及时消化并理解知识,不存在有较大的心理压力。
        (二)学生主体性原则
        在选课走班背景模式之下,数学作业的设计需要遵从学生主体性原则可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三自一导”作业设计模式,要求设置的作业先由教师自主独立完成,之后根据学生的答案,由教师进行指导,要求学生对于本身的解题理论、思路、方法进行反思,应用“三自一导”教学设计模式,教师可以及时的点出学生思路或是做题方法的错误,也能够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自主探讨的好习惯,培养出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如何有效设计高中学生数学作业
        (一)彰显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在选课走班制度模式运用之下,学生所学习的必修课程都是自己比较擅长且热爱的科目,因此在此过程中作业设计时,教师设计的作业力求要求学生自主完成,不仅彰显学生的个性,也更为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比如说在高中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学习过程中,教师设计的数学作业可以确保重点在于考察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图像及实际应用的作业,之后给出一定时间,要求学生自主独立完成作业,即使遇到不能理解或是不会的题目,也必须寻求教材中关于正余弦函数性质及其实际应用的知识点,两相对照,寻求自己知识网络的漏洞,尽可能独立完成作业。如果实在无法解出正确答案,就可以与合作学习小组内部的学生相互探讨,表明自己的解题思路、应用的方法和大致解题步骤,通过对比分析意识到自己理论知识上的不足,在合作探讨的过程中,通过有效的作业设计更为深刻的记忆知识。
        (二)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区别针对性的设计数学作业
        在选课走班教学模式之下,学生所选择的科目都是学生热爱且乐于学习的。此时,行高中数学作业的设计,教师就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针对性的完成作业设计,以确保设计的作业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意识到将数学这一学科选为自己必修课的的学生,普遍具备有扎实的数学基础,也具备有较高的兴趣乐于去学习数学学科中或精妙或严谨的数学知识;而选择以选修方式学习数学的学生,可能会由于本身的理性思维较差或者是没有足够的兴趣学习数学。因此,在作业设计过程中,师就需要结合学生的课程特色,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课程结束之后作业设计环节中,针对于选修课及必修课的学生,结合不同的学习状况设计出课后作业。
        比如说在高中数学关于圆和椭圆知识作业设计过程中,对于选修课及必修课中的学生,教师应用的以及所设置的题目类型和对能力的考察也不尽相同。比如说如果是在分科式的模式之下,一部分文科的学生只要求基本掌握和元和椭圆有关的理论及计算知识和方法,因此在这些学生的课后作业布置过程中,教师只要求将高考中相似题型中的前两道小题作为课后作业,以此巩固这些学生关于圆和椭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基本就能满足这些学生学习需求:而理科中的学生不仅仅需要掌握关于圆和椭圆如何正确的计算,还必须对于椭圆和圆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理解,此时要求针对于理科学生或者是将数学作为本身学科必修课的学设计的课后作业需要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及难解性,使学生纵深理解,提高这些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
        (三)建立交流平台,完善课后作业设计
        选课走班背景模式之下,学生具有相当的流动性及分散性,此时教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具有一定难度,在最终作业设计和作业批改时也有着相当的难度。为了能够实现高中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并且提高数学学科的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之余可以建立起高效的交流平台,实现学生的综合化管理。还能够借由将部分数学知识及作业呈现于该交流平台之上,帮助一部分对于数学有兴趣将数学选为必修课或者是纯理科的学生掌握更深层次的数学知识,提高本身的综合素养。在高中数学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即使在课堂之下,也能够结合自己在课堂上的教学重点,给学生布置一部分类型题或者是例题的变式、拓展题,要求学生课下自主练习一次,巩固课堂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此时通过此交流平台的建设,教师也可以在课外的时间之内抽查学生课后习题完成状况,也能够向学生分享部分具有一定典型性及复杂性的难题。学生也可以就自己的作业完成状况及时向老师提问,解决自己无法自主解决的难题,更透彻更深入的了解理论知识。
        (四)贴近生活,体现创新性概念
        选课走班背景下,教师设计的题目,不仅遵从最终的教学目标,还需要根据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在其中融入创新型的观念,要求学生在解答相同的习题时,采用不同的方法,结合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以及本身掌握理论知识的不同,快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显出学生思想及思维模式的多样化及创新型,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实际问题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使用多种新型思维方式,培养创新能力的同时也达到理论实践相结合,提高本身数学素养。
        总而言之,选课走班背景之下设置高中学生的数学作业时,教师要确保题目的深度和广度能够同时满足高考的需求及学生的需求,还贴近生活,体现出创新型概念。此时可以通过建立起交流平台、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因材施教、彰显学生个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措施方法巩固学生理论知识,并且提高学生各项基本素质。因此在选课走班背景模式之下,教师需要注重起作业设计这一环节,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求设置的作业你能够培养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够使学生思维更为开阔,思想更严谨缜密,有机的结合课内外的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润,章全武. 选课走班背景下高中教师教学转变及其应对[J]. 中国教育学刊, 2018, No.302(06):82-87.
[2]黄强.普通高中必修课分层选课走班的实践研究——以浙师大附中为例[D].  2015.
[3]齐俊丽.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作业布置的策略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