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笔下“看客”形象之我见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7月下   作者:罗岑含
[导读] “看客”形象贯穿了鲁迅一生的创作过程,鲁迅以“立人”为向标,在各种不同文体的作品中反复再现“看客”形象,为我们展现着旧社会的人世百态和人情冷暖。

重庆市开州临江中学  罗岑含

摘要:“看客”形象贯穿了鲁迅一生的创作过程,鲁迅以“立人”为向标,在各种不同文体的作品中反复再现“看客”形象,为我们展现着旧社会的人世百态和人情冷暖。初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有着深刻的文化蕴意和教育教育的启示意义,不仅能给予当下学生宝贵的精神思考和启迪,也有助于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实现“立人”的目的。
关键词:看客;鲁迅;语文教材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鲁迅文章退出初中语文教材这一问题产生了很大争议,直到初中语文部编版教材问世,才以铁定的事实正面回应了这个问题。事实证明,鲁迅的文章不仅没有被删除,而且增加了其分量,选文由原人教54版的6篇变成了7篇,每一本教材里都至少有一篇鲁迅的文章,且这7篇文章在部编版教材里都是精读课文。除此之外,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作为初中语文教材(部编版)必读十二本名著之一.五本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教材中编选鲁迅文章一共有3篇,高中语文苏教版教材甚至直接编选了一本《鲁迅作品选读》作为学生的选修教材.鲁迅文章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分量是相当重的,在中学教材中这样的重要度,我国现当代作家极少能与之媲美。在这众多篇目之中,当下对鲁迅笔下“看客”形象的解读和在教学中的落实问题值得一线教师深究。
        一、教材中“看客”形象的体现
       “看客”形象可以说是贯穿了鲁迅一生的创作过程,鲁迅以“立人”为向标,在各种不同文体的作品中反复再现“看客”形象,为我们展现着旧社会的人世百态和人情冷暖。“看客”旧时称为观众,有进步的和落后的之分,进步的观众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本身观看的行为和思想是积极和有意义的;落后的观众则是为了看而看,本身观看的行为和思想则反之。在鲁迅笔下,后者是远远多于前者的。
        (一)高中语文教材中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
        散文《纪念刘和珍君》人教版语文必修一中的课文,被放在了写人记事的散文单元,很显然,这个单元将人物置于具体事件中分析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题目是《纪念刘和珍君》,许多老师在讲解的时候会重点关注“刘和珍”其人,也就是“被看者”,往往会忽视文中篇幅极少、一笔带过的“看客”群体。“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这里鲁迅将“看客”群体分为两种,“无恶意的闲人”和“有恶意的闲人”,依据教材下方注释,前者指一般庸俗的市民,后者指陈西滢之流.后者的注释历来有争议,有学者之处文中“有恶意的闲人”指陈西滢等人不合理,有牵强附会之意。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两个“看客”类别有着文化知识的差异,前者是没有接受文化熏陶和教育教化的市民,后者则是对“请愿事件”不怀好意的知识份子。在鲁迅眼中同样是闲人,却有着天壤之别,一类不过是饭后的娱乐消遣,不会无端生出什么坏事来,而另一类“有恶意的闲人”分明是有意挑起事端者。虽然作者对两者的态度都是不满的,但是对“有恶意的闲人”的不满和鄙夷远胜于“无恶意的闲人”。
        对中国旧社会看客精神多有表现的不得不论小说《祝福》,被编选在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的第一单元。“祝福”是旧社会我国江南一带的习俗,在旧历新年中通过香火酒肉等祭品祭祀祖先和当地信奉的神明,祈求平安幸福。这个题目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封建习俗色彩,鲁迅将文中的主人公祥林嫂置于封建家庭祭祀礼中展现,这个封建小家的底下层劳动人的悲惨命运成了那个大时代的缩影。祥林嫂是本文的“被看者”,“看客”群体较《纪念刘和珍君》中的更具体鲜明,涉及的阶层更为广泛.大致可以将《祝福》中“看客”形象分为五类:一是鲁四爷,是封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是封建礼教的顽固维护者;二是鲁四爷家雇佣的下人们,即刘妈和给“我”冲茶的短工;三是精明市侩的卫老婆子和祥林嫂的婆婆:四是鲁镇上将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当作新鲜事来听的好事者;五则是知识分子形象代表的“我”。
        这五类“看客”是祥林嫂生活命运的见证者,虽然不是害死祥林嫂的直接“谋杀者”,但是确是祥林嫂走向死亡、结束悲惨人生的催命符。文中揭示鲁四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受过封建教育,深受理学影响,鲁镇封建礼教的忠实维护者。他“大骂其新党”,可见又是一个顽固的封建守旧派。这样的一个封建地主老爷,从第一次见祥林嫂便表现出了排斥和不满,因为“讨厌她是一个寡妇”,后来祥林嫂被婆婆骗逼再嫁的行为更是为鲁四爷所鄙夷和不耻。鲁四爷对待祥林嫂态度转变最大的一次是祥林嫂改嫁后归来,以前的祭祀都是让祥林嫂一手操办,而改嫁归来后却不让她沾手,觉得她伤风败俗、不干不净,怕玷污了祭祀礼品,惹得祖先不吃。当得知祥林嫂戏剧性地死在鲁四爷家祝福前夕,鲁四爷原话“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不仅没有丝毫同情,还辱骂祥林嫂是个“坏东西”。鲁四婶和鲁四爷是站在同一条战线的,她对祥林嫂再次雇佣的恩惠是建立在往日力大勤快、一个人可以干几个活的基础之上,并非真正单纯的同情。作为同是鲁四爷家下人的短工和刘妈,从短工“简捷的说”和“淡然的回答”中见得短工对祥林嫂是冷漠和不在意的。刘妈更甚,再次见面打趣改嫁的事情,而且还为祥林嫂安上了一件莫须有的大罪,其实就是指祥林嫂改嫁不守贞节。并告知祥林嫂到土地庙里捐门槛赎罪,使得祥林嫂内心世界的畏惧和崩溃快速发酵。捐门槛成了祥林嫂精神的寄托和唯一救赎,而成功后还是不被雇主鲁四爷认可,在祭祀时对祥林嫂避之不及,这一本就在旁观者眼里毫不在意的无谓事情,却给了祥林嫂身心致命一击。
        卫老婆子一方面既是祥林嫂生活的帮助者,两次帮助祥林嫂进入鲁家做工,让祥林嫂有了一方栖身地和收入来源,也让祥林嫂获得了被她婆婆压榨和利用的商业价值;另一方面也是祥林嫂悲剧人生的帮凶,她合伙帮助祥林嫂婆婆劫走祥林嫂,这才有了后面被婆家逼着改嫁,使得祥林嫂原本安宁的做工生活发生了陡然转变。祥林嫂的精明婆婆无限度地压榨和利用着祥林嫂,霸占了祥林嫂的所有工钱,甚至不惜逼改嫁来换取金钱利益,俨然一个冷漠无情、唯利是图的市侩形象。她才真正是让祥林嫂不守鲁四爷眼中贞节的始作俑者,却让祥林嫂这一个受害者承担所有封建礼教的罪过,所以祥林嫂的婆婆是祥林嫂后来悲剧命运的直接催生者,直接催生了祥林嫂后面的不幸遭遇。鲁镇上的那些人们,男女老少皆是祥林嫂悲惨遭遇的冷眼旁观者、娱乐消遣者,冷漠愚昧的她们应景地随祥林嫂挤出几滴的眼泪,没有同情可言,更不会有施以援手的觉悟,将人情的凉薄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一众多的“看客”让祥林嫂的精神反复地经受折磨和沉沦,加速了这个垂死挣扎的灵魂走向死亡的边缘。
        而文中这个作为叙事视角的“我”,是个已受新思想启蒙过的知识份子代表,也是文中众多冷眼旁观、雪上加霜的“看客”中唯一一个真正同情祥林嫂的人,会为祥林嫂的死感到不安、自责和内疚。在祥林嫂眼中的形象是高大的,文中有这样的话是祥林嫂对“我”说的,“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而“我”小心翼翼又略怀好意的回答却意外地成了压死祥林嫂的最后一根稻草,让这个无知愚昧却勤劳、朴实、善良、处于旧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最终走向死亡。
        (二)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
        对比新旧教材,不难发现两个版本教材对鲁迅作品有着一致的认同:鲁迅的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很重要,尤其是在初中学段更是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藤野先生》和《孔乙己》是初中语文教材中展现典型“看客”形象的代表篇目,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和教育启示。
        《藤野先生》被安排在部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中,这一散文以主要人物藤野先生为线索,写了诸多鲁迅在日本学医的事件。在这诸多事件中,“电影事件”可以说是对鲁迅影响极大,直接改变了鲁迅的想法,做出了人生的重大抉择——“弃医”。“电影事件”中有“三重看客”形象,第一重是影片内容的核心,即闲看日本人枪毙中国人的中国民众;第二重是影片外的“看客”,观看此影片的日本学生和“我”;第三重便是“电影事件”场景中的“看客”,即看日本学生观看影片情景的“我”。文中的“我”即鲁迅。


这一时间,刺痛鲁迅的不仅只是日本学生观影的欢呼声,更多的是中国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中国民众,以及自己作为弱国在日本留学期间被看作“低能儿”的歧视,还有被无心学业、奢靡堕落、逐渐被日化的中国留学生.这一事件直接触痛了鲁迅的灵魂,让他看到了中国民众心理的麻木、冷漠和愚昧,他学医的想法发生了改变。
        短篇小说《孔乙己》被安排在九年级下册学习,小说以酒店小伙计的视角叙述故事,揭示了那个混乱时代中知识份子出路难寻的悲惨命运。小说中塑造了三类身份不同的“看客”形象,一类是和孔乙己一样的酒客,一类是作为商人的掌柜,另一类则是作为酒店小伙计的“我”。这三类“看客”因身份地位的差异,在对孔乙己的态度和心理自然不同。酒客将孔乙己的落魄和不光彩当作下酒的菜料,甚至还故意去揭孔乙己的伤疤来寻乐,他们的笑里包含着因孔乙己的滑稽模样的真好笑,对孔乙己身份和能力不对等的嘲笑,以及毫无同情和恻隐之心的冷笑。掌柜在因孔乙己“笑”的时候同这些酒客没有什么区别,不过掌柜在孔乙己许久不来店里时,仅仅是因为惦记着孔乙己欠下的酒钱。掌柜本是在这群“看客”中最有能力帮助孔乙己的人,却无半分同情和怜悯之心,商人重利的本性在此处尽显。小说中的“我”和《祝福》中的“我”相似,是看客中唯一一个真正同情主人公遭遇的人。“我”在酒客们打趣调笑孔乙己的时候也会跟着笑,喜欢孔乙己在时的热闹气氛,年龄尚幼的“我”的笑里难免要比酒客们单纯,“我”起初同样对孔乙己有不屑之态,但是在孔乙己消失许久后再次出现在酒店时,“我”对孔乙己有了恻隐之心,“我”对再也不来店里孔乙己的记得和掌柜是不同的。
只被人记得绰号小说的主人公孔乙己,是咸亨酒店所有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和消遣娱乐的对象,这样看似轻松活泼的消遣娱乐里却充斥着麻木不仁、冷漠愚昧的劣根人性。他是当时社会受封建科考影响极深的文人代表,他的遭遇不过是时代的缩影,他的不幸是一群人的不幸。
        二、“看客”形象教育教学意义和启示
       周海婴先生在《鲁迅是谁》一文中提出,“以人为本”是鲁迅精神的灵魂,这一观点高度概括了鲁迅先生的一生和作品的思想主题。立人”思想是鲁迅非常重要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且在当下并没有过时,依旧能给予我们宝贵的精神启迪和思考。
(一)从鲁迅的教育思想看“看客”形象教育教学意义和启示
        “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是举”,“主张尊个性而张精神”,这是鲁迅对于人的培养和教育方面的观点。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提出:“觉得学医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他认为学医并不能真正拯救愚弱的国民,只有让民族有精神上的觉醒,学会做一个有个性有独特精神的真正意义上的人才是当务之急。在日本求医的经历以及回国眼观中国民众的事实,让鲁迅深刻醒悟,中国民众的病不在身体而在精神,他弃医从文,力图以自己手中的笔杆子来揭露、批判和改造麻木不仁、冷漠自私的国民劣根性,以求唤醒民众,进而拯救整个民族。《藤野先生》《孔乙己》《纪念刘和珍君》和《祝福》这四篇文章,通过揭示主人公悲惨命运而塑造了一系列来自不同阶层的“看客”,蕴含着鲁迅先生对世人的警醒,不要做麻木愚昧的“看客”,当立志做一个具有独特个性和精神的真正意义上的人。
        (二)从语文新课标视角看“看客”形象教育教学意义和启示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语文初高中课标都强调要促使学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是对鲁迅先生“立人”思想继承和发展,以“德”为导向,育人为目的,培养真正意义上的人。既然要育出民族所需要的人,那便要研究人、懂得人。鲁迅先生一直行走在探索国民人性的路上,通过他手中的笔为我们呈现了庞杂纷繁的旧社会式的各色人物,他为后人研究国民人性做出了突出贡献。这样的贡献是十分利于教育的,因为教育本质的目的就是“立人”。
       鲁迅是很看重年轻一代的精神性格培养的,不然他也不会在《狂人日记》结尾直接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这一呼声是当时社会最急切的呼救,孩子是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鲁迅被誉为民魂的象征,他笔下文章所带有的强烈的民族尊严和民族审视对青少年精神人格的塑造具有深刻的熏陶作用。初高中语文教材中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承担着“立人”的要求和期盼,教师对“看客”形象的正确解读和引导有助于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除此之外,编者将鲁迅这类文章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旨在于重拾鲁迅的国民批判思想,对当下青少年的重塑以及知识分子的发展都有着重大意义。
        三、“看客”形象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落实建议
        许多一线教师在对待《纪念刘和珍君》《祝福》《藤野先生》和《孔乙己》这几篇课文的时候,大多将重点放在主人公形象的分析上,而忽视了对“看客”形象的分析,或者说少有教师作为教学重点来分析。这一忽视鲁迅笔下“看客”教学现象受到了部编版教材编者们的关注,在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孔乙己》的课后积累拓展板块中直接给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建议,这是对鲁迅笔下“看客”形象教学的重视。在初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对于鲁迅笔下“看客”形象教学的落实有几点建议。
        一则是提供“看客”影像资料。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通过与“看客”有关的影像资料,让学生直观地审视“看客”群体。这些影像资料不一定局限于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也可寻找当下的典型事件,如公交车上看见小偷扒窃该不该站出来,或者偶然看见校园欺凌该如何处理等等。二则是沟通“看客”形象文本。通过群文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对“看客”形象有更丰富而具体的认识。教师可找与选文难度相当的其他体现“看客”形象的文章让学生来做对比阅读,课文的文章可以全是鲁迅的其他篇目,也可以选择其他作家关于“看客”形象的文章,如可将蹇先艾《水葬》和鲁迅的《孔乙己》拿来让初三学生作个对比阅读。三则是试写小论文。这是一个读写结合的语文基本训练,部编教材《孔乙己》后的练习题明确要求读课外鲁迅《示众》《药》等小说,对比“看客”形象的异同,进而思考鲁迅想通过这些形象来表达什么,可以《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为题,写一篇小论文。对于现阶段的初中学生,这个训练对于学生要求不低,编者也并未要求每个初三学生都必须得完成这个练习,只是建议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试写这个命题小论文。
        以上三个教学建议都是从教学方式的角度谈的,但是并没有忽视教学内容,是在以“看客”形象为中心的教学内容统筹下采取的可行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可观可感的情境中切实体会,对“看客”形象有自己个性的思考和见解。
        鲁迅先生对国民人性的揭示是深刻而广泛的,笔下的“看客”形象并没有过时,在如今社会仍具有深刻的价值和意义。这些“看客”形象像一面镜子,既照映着当时社会的扭曲百态人情,也是当下世人观照着自己为人处事的形象戒尺。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温儒敏主编.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4]温儒敏主编.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5]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15.
[6]陈树鸣.关于鲁迅论国民性的几个问题[J].天津社会科学,1981(1).
[7]许林颖.鲁迅国内批判思想及其当代意义[N].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10月,第21卷,第五期.
[8]鲁迅.呐喊[A].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