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途不同归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7月下   作者:缪崇崇
[导读] 在我校科学教研组组织的关于课堂有效性的学习中,听了组里一位老师的“如何提高课堂有效性”的讲座.他指出了现在较为普遍的一种课堂教学现象:教师教得辛苦,但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进步和发展,存在教学效果差、效率低的问题。

浙江省平阳县实验中学 缪崇崇

       【背景】在我校科学教研组组织的关于课堂有效性的学习中,听了组里一位老师的“如何提高课堂有效性”的讲座.他指出了现在较为普遍的一种课堂教学现象:教师教得辛苦,但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进步和发展,存在教学效果差、效率低的问题。听了之后,我感触颇多。平时教学中,就出现这样的现象:我在课堂中一再强调的重点知识,学生在作业中还是做错,甚至是在作业分析之后,有些学生在考试中仍然会出错。我常常反思自己:“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我能做些什么提高我的教学效果?”结合《液化》两次教学案例,我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案例】上《液化》时,先通过实验演示得出液化的条件之一:降低温度。然后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讨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讨论题目:水壶里的水沸腾时,会产生“白气”,“白气”是什么?初一学生的原有认知上,会认为“白气”是水蒸气。在两个班级,我采取了不同形式的教学。
        案例一:
        师:水沸腾时产生的“白气”是什么?
        问题刚抛出,班级里大部分学生都不假思索地回答:水蒸气。
        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已经强调水蒸气是看不见的,“白气”看得见,显然应该不是水蒸气。我有点生气了,之前的教学不白教了吗?
        师(有点生气,并加重拖长了声音)问:是水蒸气吗?再好好想想。
        生(反应很快地):不是水蒸气!
        师追问:到底是不是水蒸气呢?联系一下之前学过的知识,有什么科学依据吗?
        学生开始讨论,我走到学生当中,听到说“白气”不是水蒸气的声音多了。我正暗自为自己的追问而带来的课堂活跃高兴。这时我听到了两个学生(班级中较后进的)在嘀咕。
        生1:老师拖长了声音问我们,不就是想我们说“白气”不是水蒸气吗?
        生2:就是!还用得着问科学依据!老师的话就是依据,她说不是,那就不是喽!不过我还是觉得“白气”就是水蒸气。
        正打算走到这两位学生前,对其进行思想教育。这时其他同学讨论得差不多了,讨论的声音慢慢少了。还是下课的时候再找他们吧!于是继续上课。
        师:有结果了吗?“白气”是水蒸气吗?
        生(齐答):不是!
        师:谁能说说判断的依据,为什么“白气”不是水蒸气?
        班级里一下子安静,大部分学生低着头沉默,生怕被老师点名叫到。只有少数成绩较好的学生抬头看着我,欲言又止。
        于是我鼓励他们:知道答案的同学大胆举手,说错了没有关系的。
        班级里仍然是一样的安静,跟刚才的激励讨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气氛相当沉闷!
        有一个女学犹豫了好久,终于缓缓举起了手:可能是这样,不知道对不对。前面学过水蒸气是看不见的,但是白气”看得见,所以“白气”不是水蒸气。
        师:很好!因为水蒸气是看不见的,所以判断能看得见的“白气”不是水蒸气。大家听明白她的意思了吗?
        生(齐声,并拉长了声音):明白了!
        这个教学环节上得比较沉闷,学生在作业本中仍然会做错,认为“白气”是水蒸气。经过反思,我在第二个班级改变了这一环节的教学。



        案例二:
        师:水沸腾时产生的“白气”是什么?
        与第一个班级一样,大部分学生回答是水蒸气。
        我先不评价学生回答的对错,给学生展示一生活中熟悉的场景:
        当热水壶里的水沸腾时,靠近壶嘴的一段看不见“白气”,而在
        上面一段能够看见。
        师问:为什么在靠近壶嘴的一段看不见“白气”,而在上面一段能够看见?
        生:因为水蒸气还没有液化,所以看不到。
        答案正是我想要的,学生自己得出了“水蒸气是看不见的”这一关键点!
        师追问:刚才大家说水蒸气是看不到的,要液化后才能看到。那我们再来回到第一个问题:“白气”是水蒸气吗?
        生恍然大悟:不对!“白气”不是水蒸气,因为水蒸气是看不见的,而“白气”我们可以看见。
        看着学生们脸上的表情,是从疑惑到解惑的转变。学生通过自己分析,否定了原有的观点,这样学生所掌握的内容就扎实了!
        师继续提问:那么你现在知道“白气”到底是什么了吗?
        生纷纷举手示意要回答,课堂气氛活跃。
        生:“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后形成的小水滴。
        难点轻松突破!
        【反思】
        相同内容的课,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学,取得的效果有明显的不同:第一节课,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接受知识较被动;第二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且从后来的作业批改中可以发现,第二个班级学生对“‘白气’不是水蒸气“这一知识点掌握得较好,说明课堂有效性高。第二节课中,我注意观察了一下,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这节课也特别的积极,还有一些后进的学生也踊跃地参与到课堂中。要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必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积极参与课堂。这样才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让学生产生持续思考的态势。通过《液化》的两次不同形式的教学,我对如何提高课堂有效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一、要有效引导
        学习应该是建构式的学习。所以在教学设计上要有欲擒故纵的意识。引导要有层次,由浅入深,而不能显山露水, 要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第一节课中,最大的不足就是我的引导过于明显,这才导致了出现两个后进生的嘀咕。学生是懂事的,但这“懂事”是揣摩老师的心理,猜老师需要什么答案,而不是自己真正思考分析而得出结论。
        课堂需要引导,但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要让学生以自然的状态生存于课堂。不能靠教师认同性的问题暗示 “逼”出来。
        二、注重学生知识的构建
        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基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而不是教师的“一头热”,或是大而化之的“想当然”。课堂中,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学生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会有自己的观点,尽管有时候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教师决不能心急,急于帮学生得出答案。
        知识不是被学生被动地接受的,而是由学生主动地建构起来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所以学生学习必须主动,主动建构实现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建构、主动学习。
        三、教师要有新课程理念
        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教师的教学理念直接影响着课堂效果。由于考试的压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注重学生的知识目标的落实。至于技能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考试中没考,教师也就没有重视。甚至有时教师担心展开自主学习活动会耽误教学任务的完成,影响教学质量,所以不敢大胆改革和尝试,使得自主学习的思想没有充分落实到实处。
        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教师的教学设计为之服务。这样即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课堂教学效率也会有所提高。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