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跨文化语用意识培养为导向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策略探讨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7月下   作者:孔令兰 刘怡玮 吴兆杰
[导读] 在高级英语的翻译教学过程中,语言问题通常与文化研究紧密地结合。

重庆市陆军勤务学院     孔令兰 刘怡玮 吴兆杰    401331

摘要:在高级英语的翻译教学过程中,语言问题通常与文化研究紧密地结合.教师须通过文化对比剖析语言差异,让学生从根源理解语言习惯,提升跨文化语用意识,达到文化认同与思维开放。本文就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养成的重要意义进行了论述,探讨其教学重点以及教学策略。
关键词:英语翻译;跨文化语用意识;教学策略
        引言:“文化”一般指代某个社会群体独特的思维逻辑与行为方式。“跨文化语用”是不同语言背景的人们实施的言语行为,对应在英文中,翻译为“crosscultural”或者“intercultural”。“跨文化语用意识”则是对于异族文化与本族文化异同之处的敏感程度,以及语用过程中融合调整言语行为的自觉性。
        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翻译教学尤为关键。翻译能力的提升直接决定于译者对两种语言的驾驭能力,其中对文化根源的研究必不可少。翻译教学中,教师若着眼于学生跨文化语用意识的培养,则须打造教学实质条件,尽可能让学生真切体验文化差异,以此实现中英文化之间的有效交流和传播。
        一、聚焦跨文化语用要素,明确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目的
        教师亦或学生都应该明确英语学习的根本目的。教师应该改变传统应试的思想,强化实用技能的训练,学生应注重跨文化语用意识,为未来的跨文化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翻译教学是培养学生双语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要求译者能够同时运用两种语言的逻辑思维完成语言构建。译者在跨文化语用意识培养为导向的翻译训练中,研究语言文字的标准与规范,探析语言应用与社会的关系,剖解文化差异的要素与根源.“交际”是一种行为活动,活动过程中,语言通常占据主导地位。然而,语言是动态的,如何从动态属性的语言中,找到静态文化的存在,这需要较强的跨文化语用意识引导,结合应用语言学甚至交叉学科理论,才能得出较为科学的结论。
        语言学习的过程,既具有系统性,也有一定的复杂性,若仅仅利用课堂时间,必然收效甚微。建议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语用意识,定期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兴趣,例如模拟联合国、议会制辩论赛、外语歌曲比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书法比赛等等,都可以增加学生对文化研究的热情。
        教师在翻译教学中,若条件允许,应尽力组织学生课外实践,借助多样化的真实语境,增加学生翻译技能的实战经验。例如,校园内创设良好的语言交流环境,学习经验交流会、趣味语言角、读书交流会、经典影视赏析、专题讲座等各类全英文环境下的实践活动。或是将互联网以及新兴物联网技术利用起来,打造第二学习平台,用以学生课余时间自主学习,借助网络对英语国家文化风俗的资源进行收集,对边缘文化进行挖掘,以及对各种评论再思考。与此同时,地方高校还可同国外学校建立良好合作关系,搭建共享英语学习平台,通过国外大学的资源优势将平台信息不断更新,促进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提升[1]。
        二、注重跨文化语块记忆,拓展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思维
        在汉语环境中将英语定义为外语的身份进行学习,学生的习惯性汉语思维会严重影响英汉互译的效果。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学生,从选词到组句,甚至段落篇章的架构,都呈现中式英语的问题。


译文用词不当、句型单一、结构混乱、语义错误。针对此种现象,建议教师在翻译教学中,借鉴路易斯(Lewis,1997)的语块教学理论,模仿本族语人的用语习惯,将文化关联的词汇和短语以语块形式储存在记忆中,而不是传统方式的单个词汇碎片的记忆。这不但有利于学生连贯思维的逻辑训练,更是跨文化意识养成的最佳路径。系统的片语学习,能够将语言这个巨系统有规律地切割开,而后重组新生形成个性且健全的言语体系.结合社会语言学、语言规则、交叉学科,以及现代科技的综合认知,是成为现代社会复合型人才的必要基础。
        此外还需注意的是,注重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是翻译的基础,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量,就不能达到理想的信息输出量。星星点点的文化碎片会像火种一样点燃学习者对语言的兴趣。文化理解的累积,是通往“恍然大悟”的必经之路。无论课文精读,还是课外泛读,尤其着重加入英语国家文化的阅读材料,期间教师须耐心引导其通过文化解析找出关联片语,归类总结,操练应用。为加快学生对语块的内化进程,教师可增设案例型以及任务型教学内容。
        三、突出跨文化语境能力,精选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内容
        在异域文化的讲授与研讨中,教师需要谨慎选材,把握好文化平等与文化霸权的关系与分寸,突出学生跨文化语境能力培养。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生活形态,以及社会构建的体现都会不同。文化差异造成的心理差距,经常引发概念碰撞、交际失误、人际冲突。
        教师对学生的培养,应该立足实现个人的良性成长与发展,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丰富、共同进步和繁荣发展,具体到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实际过程,就可以理解为中英跨文化语境能力的塑造,增强学员在翻译过程中两种不同文化语境的转换能力。翻译的过程实际上是不同文化的交融、碰撞和比较的过程,要想真正地实现多元文化的和谐共荣,老师必须带领学生站在宏观的角度,体会文本背后的文化渊源,才能够达到译作的客观性与融合性。从更微观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对待人和事的态度以及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思维特点,都是文化特质的外化表现。认知、情感、意动促成了不同的态度取向以及心理倾向,价值观念的差异直接对人类生活起到规范性和指令性的作用。所以在翻译实践活动的开展中,教师须尽量引导学生从客观的角度分析看待世界文化,避免崇洋媚外或者过于贬低他国文化,同时加强学生对母语文化的挖掘与研究。教学期间使用多元化引导方式,扩大学习者跨文化意识的认知面,使学生全面发展。文化理解与比较的过程能够加强学习者脑海中潜在的反应能力,文化感悟力提高,综合性理解力也增强。
        综上所述,语言透过文化而成像,文化交流以双语翻译为基本方式,那么自然地,文化教学成为翻译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言语文化学的深入课堂,能为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起到根基铺垫的作用,同时,对学习者的认知基础提出更高的要求。学习者通过两种言语的翻译转化,在广泛而悠久的言语习惯中发现文化内涵,挖掘文化现象和文化因缘,协同发展关联学科以及交叉学科的领域。翻译学的精髓体现于较强的跨文化语用意识作用下的语言构建,其战略目标则是运用文化外交提高国家软实力,化解误解、增进互信、增强国际主动权。
参考文献:
[1]李艳红.跨文化意识培养引导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设计[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38(06):136-138.
[2]马文丽.基于跨文化意识培育的高校英语教学探究[J].北极光,2019(06):176-177.
[3]彭雯.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38(06):58-6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