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四导学教”课堂教学探究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7月下   作者:景晓芳
[导读] “四导学教”课堂教学模式是注重教学要素优化组合、充分体现师生“双主”地位,并力求教学高效的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有不少教师在采用这种教学模式,也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湛江第一中学    景晓芳

摘要:“四导学教”课堂教学模式是注重教学要素优化组合、充分体现师生“双主”地位,并力求教学高效的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有不少教师在采用这种教学模式,也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数列求和专题内容是数列部分的专题总结课,是对等差,等比数列,数列通项求解等内容掌握情况的一个检测,综合性较强,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体现出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过程,基本运算能力,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因此让学生在实践中再现求解的过程,从而有所感受,就显得很重要,所以在讲授的过程中很适合用四导学教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四导学教,数列求和
        四导学教教学法是在新课改中应运而生的新型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它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改革为核心,在继承传统教学优点的基础上实施的,主要有“导学,导问,导练,导智”四个环节,注重从技能培养上来构建数学课堂。
        1.通过导学环节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
        四导学教教学模式最大的亮点是导学案的设计,学生可以通过课前的自主预习,结合课本及导学案的内容,明确整节课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之前就已经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了宏观的了解。导学分学什么和怎么学两个步骤。因此教师的课前设计就很关键。在数列求和这个专题教学中,笔者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对数列求和的7种方法做了事先的难度预估,把比较容易解决的分组求和,并项求和及分段求和放在课下自主补充完成,第一课时主要讲解了比较难处理的倒序相加,裂项相消和错位相减法。但由于在等差,等比数列教学中对几种方法也有过介绍,所以变式之后学生处理起来也不是很大的难度,整个课程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课堂教学中注重导问式教学,通过一系列问题给学生指引解决问题的方向。
        提问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技能.基于问题的学习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动机,而且还能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刘德儒,2001)。导问式教学是通过课堂信息提问,让学生从问题的解决中锻炼自身的理解能力。 这种教学方式应用在课堂中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


在数列求和这节课的教学中,笔者针对导学案的使用时,提出了一系列的探究小问题,让学生学会问问题,学会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求和其实就是去研究通项,找到所求数列通项公式与等差,等比数列通项之间的联系,从而把等差,等比数列的求和方法加以引申使用。整个过程也是一种独立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3.通过导练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必须通过亲手实践去理解,掌握知识本质。导练实质上是交流演示,质疑拓展,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步骤中,学习小组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每个小组安排1-2名同学在课堂上汇报各自完成任务的情况,展示阶段性成果,阐述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所采取的解决办法,分享学习心得体会,并对一些尚未考虑清楚的或还存疑虑的问题呈现出来,供大家共同讨论。其他小组同学对教师和邻组的同学提问或质疑进行正面回答。教师亦可视情况由点及面,逐步拓展,丰富和完善数学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扮演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在数列求和这个课例中,针对每种求和方法都相应的设计了反馈练习题,让学生在探究完基本方法后可以及时的进行巩固练习,加深学习印象,强化学习效果。
        4.通过导智使学生的学习上升到数学能力的提高上面。
        数学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传授一两个基本的数学知识,而是应该让学生在学会这个知识的同时锻炼数学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的引导学生在自主参与中去获得体验,在质疑,探究中寻找学习的兴趣,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在探究中掌握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在数列求和的设计中,笔者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变式,使学生抓住了解决数列问题的本质,求和就研究通项特征,寻找与已知数列的联系。这就理清了数列整个章节的脉络。让学生在面对数列问题时做到如何寻找突破口,这对他们解决其他数学问题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整个四导学教的教学模式中,导学案的设计是非常关键的,这是一个大的前提,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比较高。而导学案的实施使用中,导问又起到决定性作用,学会问问题,是学会解决问题的关键。这又是教学智慧的一种体现。学生要在课堂中学会教师是如何提出问题,寻找突破口,进而解决问题的。当然也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积极参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智慧自然而然的就生成了,也就真正达到了高效课堂的目的要求。
参考文献:《人的唤醒:数学课堂生成智慧的前提》钱美平,《新课程中学》2014年第8期
1.《“四导学教”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王慧婷《数码设计》2017年第14期
2.《高中语文“四导学教”课堂教学模式探究》张艳茹《课改在线》
3.《四导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朱晓伟《教育创新》2012.8.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