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物理探究性教学实践的一点体会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7月下   作者:秦佑红
[导读] 在物理教学中合理地使用探究性教学方法,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和形式,合理地运用教学工具,设计亲历式的教学途径,通过质疑,设计与实践、归纳、交流,得出规律或建立概念,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

新田县十字中学 秦佑红

        在物理教学中合理地使用探究性教学方法,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和形式,合理地运用教学工具,设计亲历式的教学途径,通过质疑,设计与实践、归纳、交流,得出规律或建立概念,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我就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复合主体的互动,探究性教学中的利弊的辩证互化等问题进行-些实践和反思,并提出粗浅的意见,以就教于同仁。
        一、探究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
        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分析判断能力还不够成熟,自主性还不强,因此还需要给予正确的、及时的指导。在探究学习中完全放手、束缚太多都不现实,不仅不能实现教学目标,对今后课程的学习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既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也需要教师的指导,通过互动来实现教学目标。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一节示范课中,最初是想完全开放,自主探究。即创设情景后,由学生观察、讨论、猜想平面镜的成像特点,然后自行设计方案、小组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最终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但是,在试教过程中,明显感到实在难以驾驭,有的学生甚至对我的教学意图不完全明白;结果只好临时调整教学策略,效果自然不够理想。通过反思,认识到只有好的愿望、好的理念,不考虑学生的现状,自然不会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上课时,根据初二学生的认知能力重新设计了方案,适当增加了教师的指导.针对同学们的猜想,分步实验,逐个检验,及时交流,教师也成为研究主体中的一员,效果就自然理想多了。由于把学习过程还给了学生,没有了教师的绝对权威,学生们依据自己的天性、智力水准,自然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了认知过程,他们的热情自然高涨,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讨论,设计不同的方案,选取不同的实验用具,积极动手实验,再思考、讨论、交流,俨然一幅科学研究的情景。除了一些通常的方法,学生在活动中又找到了几种很有创意的方法。例如检验平面镜成像和物体相对于镜面是否对称时,一学生拿起点燃的蜡烛在镜前移动,发现蜡烛倾斜时,镜中像也发生了倾斜,但倾斜的方向与蜡烛正好相反,运用数学中轴对称的知识,便得出物体和像相对于平面镜对称的实验结论;另一学生在实验时,手中没放下的火柴盒“帮了他的大忙”,他发现手中的火柴盒在蜡烛的左侧时,火柴盒的像在蜡烛像的右侧,调换一下位置,像也跟着变化,于是也得出了物像对称的结论。显然,同学们在课堂活动中已经成为了教学主体,他们为自己的发现而欢欣,我想这样的亲历的探究过程使他们终生难忘。



        探究教学活动是-种特殊的认知和实践活动,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也必须成为主体,他们通过自己的能动作用,履行各自的不同角色,并且和谐互动,只有这样,探兖教学活动才能顺利展开。如果教师、学生中任何一方不能积极、 能动、自主、创造性地履行自身的角色,便失去了主体的特性,那么,探究教学的目标也就不可能实现。
        二、探究活动应该允许学生出错,可以不追求活动的完整性
        限于实验器材、实验环境、知识水准、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原因,学生的实验结果和结论有时误差较大。教师如果能以此为契机提出问题,通过分析、讨论,找出原因,改进实验方法, 这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能力会大有益处。千万不可轻率指责、否定。同时,课前分组也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状况,活动过程中及时组织交流,以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见解,从而学会携手合作以实现活动自标。当然,课后的补救也是必要的。对探究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小组或个人,教师应提供再探究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分析失败原因的基础上,改进实验方法,完成探究,消除失败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能。共性的问题,教师要采取恰当的措施补救,或提出新的探究课题。这很正常,正视问题或错误,才能有改进和创新。
        我在组织《研究串联电路特点》的一节课中,由于分组自主探究,学生的活动热情非常高,九个小组中有五个小组能从实验数据中归纳出串联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特点。但是,有一个小组,
        实验数据几乎没有规律可循,另三个小组的实验数据近似与电路特点相吻合。在交流时,由于受到有正确结论的小组的影响,后三个小组的代表说:“我们的实验数据显示:串联电路中各导体中的电流几乎相等;串联电路中各导体两端的电压之和基本等于电路两端的总电压.”而实验数据出现问题的那个小组的代表交流时讲道:“我们小组的实验不能验证串联电 路中电流、电压的猜想是否成立。”这种情况的出现非常正常,由于连接电路时导线线头处接触电阻的影响或操作不当,导致实验失败。考虑到本节课的时间有限,我只做了对三个小组探究活动的肯定和对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认可,先请同学们就此实验现象自己分析原因,留待下一节课交流、讨论。虽然教学进度被打乱,我还要花费一节课的时间来“善后”,但能让同学们动起来,积极地探究新的、更深一步的课题,这不正符合了我们教育的目的吗?利弊互化,关键在于怎样看待、如何引导。
        总之,初中物理探究教学实践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但自有其讲究和要求。初中物理探究教学应注重了解学生,充分信任学生,给他们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这样不但能增强学生的自信,而且也能使教师看到希望,从而提高自已的教学水平,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此文获湖南省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优秀成果奖)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