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STEAM课程的实施策略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7月下   作者:陈忠华
[导读] 近年来,STEAM教育成为引导全球教育改革的新向标,为园本课程提供了新的探究视角。

广东省湛江市机关第二幼儿园 陈忠华 524013

【摘要】近年来,STEAM教育成为引导全球教育改革的新向标,为园本课程提供了新的探究视角。本文希望借鉴国内外已有的STEAM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以“走进红树林”为例,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幼儿园STEAM课程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STEAM课程;实施策略
        STEAM教育强调科学、工程、技术、数学与艺术的整合,STEAM教育的奠基人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格雷特.亚克门教授提出:STEAM教育不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而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
        2016年,我国教育部出台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推进“众创空间”建设,探索STE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与创新意识,这是我国政策性文件中首次出现与STEM相关的内容。
        湛江是沿海城市,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呈带状散式分布在雷州半岛沿海滩涂上,我们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开展具有本土特色的STEAM课程,通过“走进红树林”系列活动,探索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幼儿园STEAM课程的实施策略。
        (一)明晰核心素养,确立育人目标。
        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在STEAM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孩子置于真实世界的实际问题情境之中,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与技能,合作探究加以解决。教师作为孩子同题解决的引导者、协作者,应尊重孩子的每一个问题和每一个创意。因此,STEAM课程为培养孩子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提供机会与路径。“走进红树林”系列活动中,让孩子们基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思路,并综合运用已有的多个学科的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
        合作共情能力。现实世界的问题日益复杂,往往需要多领域专业知识的共同参与,才能得到有效解决。而一个人是很难同时具备多种专业知识的,这就要求我们相互理解、学会沟通、互相合作。孩子们通过团队合作、交流协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共情和合作能力。
        (二)源于真实世界,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问题。
        STEAM课程要培养孩子形成的一个重要素养就是解决真实世界问题的能力,强调要为孩子营造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以加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真实世界的联系。一方面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另一方面,只有真实情境才具备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才能给予孩子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的环境,这与STEAM教育所强调的面向真实世界的问题解决相契合。
        “陈老师,我和妈妈在观海长廊看到红树林了,红树林里有小动物吗?”孩子们听了都好奇的接话:“红树林?红树林是红色的吗?”于是,带着孩子们的问题,我们一起走进红树林自然环境,建立最真实的体验,共同探索红树林的秘密,寻找红树林里的小动物,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问题。孩子们在红树林自然环境中自主探究和发现,通过猜想、观察、操作、记录和表达实现深层次、理解性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孩子们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动物的外形特征、习性与生存环境的适应关系,激发孩子们热爱红树林、保护小动物的情感和意识。



       (三)驱动性问题,推进深入学习与探索。
        驱动性问题来源于现实,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研究。对于孩子来说,有趣的问题能激发孩子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基于于孩子们驱动性问题:小动物饿了怎么办?它们喜欢吃什么?生成《红树林里的食物链》这一活动。孩子们通过绘本、网络查找资料,了解红树林的食物链现象,知道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这是什么怪物?”原来,是一只死在滩涂上的鲎,孩子们在红树林探究中的发现生成了《一个“怪物”——鲎》这一活动。孩子们通过查找资料,认识鲎的外形特征、习性与生存环境,知道鲎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并呼吁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保护鲎。可见,需要解决的问题既是学习的起点,又能用来组织和激发学习活动,推进孩子深入学习与探索。
        (四)基于项目的学习,不断迭代的过程。
        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PBL),PBL也称专题学习,让孩子通过围绕项目的真实学习任务,综合各学科知识,在合作学习的环境下,设计并实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并把探究成果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教学模式。
        项目学习主要由基本问题、项目设计、工作计划、项目管理、最终产品和评价反馈六个因素构成。其中,基本问题主要来自现实生活,本身蕴含的知识是多学科的。如:红树林里有哪些小动物?怎样寻找小动物?小动物的家在哪里?孩子们根据已有的经验,大胆联想、猜测问题的答案,并设法验证,教师理解和支持孩子的想法和行为,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而“项目设计”“工作计划”“项目管理”等,都是为了促进幼儿探究活动而设计的。探究活动形式多样,个别化学习、小组学习等多种学习形式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如:孩子们讨论如何使用放大镜、小铲、滤网等探究工具;孩子们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观察有什么动物生活在红树树叶和树干上,观察树根的周围,仔细观察生活在红树林根部的动物,孩子们边观察边用符号、绘画、拍照等方法记录观察和探究的过程与结果。孩子们还用挖泥工具挖红树周边的泥土,将捕捉物放在滤网上清洗后放在盛有海水的小桶里观察,观察后放回红树林区,学会自觉保护小动物,懂得尊重和珍惜生命。孩子们在自主探究中与环境、材料充分互动,建立经验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一个或多个领域学习与发展的有益经验,如:掌握观察、记录的基本方法;学会使用探究工具;学会合作;会运用数字、图表、图画、其他符号或通过拍照、视频等形式记录探究的过程与结果。在探究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孩子专注、探究,合作等良好的学习品质。
        STEAM课程以孩子为中心,孩子积极参与真实情境中的STEAM工作实践。教师鼓励孩子质疑和反思,引导孩子面向问题去创新,而不是强调简单应用。为此,STEAM教育的教师需系统思考“要做什么(活动的目的),用什么做(设备、要素和材料等)以及达到什么效果(学生发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等问题。STEAM课程整个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没有绝对的起点和终点,在“问题—设计—制作—调整”的循环中,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促进探究的持续与深入,实现和完善孩子的创意。
参考文献:
[1]李季湄 冯晓霞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郑葳  《中国STEAM教育发展报告》 科学出版社 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