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线串起来的中国力量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7月下   作者:刘灵1吴跃2
[导读] 2017年部编教材在全国的推行,怎样实践2011版课程标准理念,导向一线教学,考查学生学科潜力,落实党中央的立德树人的学科教育目标,是中考试题命制必须考量的基本原则。

 四川自贡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刘灵     643000
四川自贡市沿滩区教师进修学校    吴跃    643030

        2017年部编教材在全国的推行,怎样实践2011版课程标准理念,导向一线教学,考查学生学科潜力,落实党中央的立德树人的学科教育目标,是中考试题命制必须考量的基本原则。2019年自贡市中考历史试题为此作出了重要探索,对初中历史教学具有导向作用。
        一、试题导向明确,体现思想性和价值引领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要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所以试题命制时,重视价值引领,体现思想性.2019年自贡市中考历史试题体现了这一特点.试题如下:
     

    

[共建和谐美丽世界]
材料四  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性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
①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②刚果(金)流亡儿童  ③中国超级计算机“天河二号”
④被油污的企鹅  ⑤2016年二十国集团领导杭州峰会 ⑥一部手机走天下
(6)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变革的十字路口。请将图片按主题分类整理,并将序号填到相应的位置上。经济全球化 ;社会信息化 ;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  。(3分)
        (7)依据材料四,概括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倡导的发展理念。(2分)
        陈辉教授指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其内容是很丰富的,尊重实践,勇于探索,用实践特别是其结果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1]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产物。2019年是五四运动爆发100周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这是值得回溯的年代。鉴于此,命题者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题命制试题。此题分为“开辟新时代宣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走向世界舞台”、“共建和谐美丽世界”,即马克思主义的产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外交成就、崛起的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这是红线串起来的中国力量,展现了了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改造国家,使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光辉历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马克思主义,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光明前程,让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试题巧妙设计,主题鲜明,将社会主义信念的价值理念贯穿始终。
        二、构建中外关联主题,体现时代性和历史味
        习总书记指出:“在更多领域、更高层面上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不依附别人、更不掠夺别人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2]第四主题“共建和谐美丽世界”与习总书记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契合的,通过中外关联的历史情境创设,让学生知道人类发展正面临着不少问题,如战争、饥饿和环境污染等,也看出崛起的中国为了和谐美丽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付出的努力,如提出“一带一路”、设立亚投行、承担2016年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等,彰显了中国作为大国的担当精神,体现试题的时代性。
        本试题,从19世纪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到21世纪的“一部手机走天下”,纵横关联,时间跨度达180多年,包括了26件中外史实,涉及国家和地区无数,
        可谓“大纵深的时序”,“宽幅度的空间”,充满了“历史味道”。试题有波澜壮阔的马克思主义诞生初期的历史;有挽救中华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试题选择四件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历史事件;有新中国以来的9件外交成就:有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趋势,以重要历史事实,史论结合地讲述全球视域下的中国故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以开放的心态和开阔的视野看待世界。      
        三、多层次设置问题,体现初中认知特点和素养考查
        课标组专家徐蓝指出,初中教育是基础教育,亦是普及性的国民教育。中考是水平性和选拔性统一的考试,考试应是基础学科常识与学科素养的和谐统一。
        按照课程标准要求,了解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活动、《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以及科学共产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在建议中,要求学唱国际歌,感悟国际歌的时代精神。第一主题考查采用表格形式知识梳理的方式,从时间、活动以及意义等方面考查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程,填空设问三个;欧洲三大工人运动、1848年和《国际歌》,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历程的基本常识;从表格中获取信息、思考马克思主义与国际工人运动的关系,上升思维能力考查目标。
        第二主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图片为载体考查,选择中共一大、秋收起义、遵义会议和五四运动四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事件。第一小问考察学生解读图片信息,要求将上述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序,通过阅读和观察形成历史情景回顾,落实基本学科思维能力时空素养的考查。第二问任选一件史实说明其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历史地位,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体现考试的选择性和人文性。
        第三主题“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以梳理历史发展脉络图示考查。着重把握中国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所作出的几次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以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问题设置采用判断题的形式,判断项设置四个小点,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恢复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一带一路的作用的历史认识,其中中美关系贸易交往原则的考查既是教材重点,也是时政热点,在思考判断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主题四以“共建和谐美丽世界”为主题,回应“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中国方案。第一问采取阅读归类历史信息的途径和方法。命题者精选材料情景,反映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人类面临的问题,第二问要求学生概括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倡导的发展理念。需要学生从上述三个主题着手去认识当今正处于大调整大发展大变革中的当今世界背景下的中国方案、感受中国力量、理解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学生用学科语言表达对世界的基本思考认识,从而达到了试题命制的学科思维方法的考查。
        考试中心刘芃曾说,考试内容是一个个课标知识体系,以学科素养为目标,以正确价值观为指导,以必备品格为核心,以关键能力为基础的分解、整合、重构的一个结果。[3]此试题重视学生核心素养考查,回应了课程标准要求的教育目标:“通过义务教育的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开拓观察世间的视野,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借助试题反映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关注现实问题,并具有价值关怀,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注释]
[1]陈辉:《重新认识唯物史观指导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历史教学》2012年第19期。
[2]习近平:《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讲话》
[3]刘芃:《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讲座。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