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圈:指向聚焦问题的精准教学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7月下   作者:郭书生
[导读]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问策略、聚焦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伴随小学生阅读梯度教学的重要环节.怎样才能唤醒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浙江省杭州市钱塘新区月雅河小学 郭书生  310018

[内容摘要]: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问策略、聚焦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伴随小学生阅读梯度教学的重要环节.怎样才能唤醒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围绕怎样的问题来教更科学?即通过引导学生多元提问,再聚焦问题来激发学生之间的再交流、实现同伴合作学习。同时,通过聚焦问题来优化教师的教,最终实现精准教学,为学生而教。
[关键词]:异质分组 学习圈 聚焦问题
        随着居家学习的持续开展,学生相聚在云端,在线课堂的体验让我们感受到现代科技在悄悄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给课堂注入新元素,但基于我们真实校情、班情和学情,目前我校四年级各班拥有学生数一般都在35名—40名之间,很难实现有限的时间里,线上课堂人人有互动、交流。

        如图,是在线课堂班级学生调查问卷反馈: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少,师生之间只是单线交流(如连麦),其他学生只能倾听或阅读文字为主。每次连麦有一个短暂的缓冲期,其他学生多是在观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搁置,尤其是薄弱学生参与在线课堂交流机会甚少,同伴间合作讨论模式的学习无法开展。学生互动少,怎样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展现学生的个性化思维。于是我们通过调查问卷反馈学生真实喜欢的学习方式:


        不难发现:在线课堂,师生之间的互动主要依靠“连麦”,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倾听,被动的接受;学生真正渴望的学习方式是围绕预学后的重点、难度开展精准教学,这样学生才会消除疑惑,也消除畏惧心理。为此,我们可以采取异质分组,利用小组“学习圈”开展合作学习,来实现“生生对话”,优化问题,围绕核心问题开展精准教学,能围绕真实学期开展针对性教学。
        一、 异质分组 组建“学习圈”
        1.异质分组,关联个体。
基于差异化原则搭建“学习圈”,每个“学习圈”相当于微型的班集体,老师置身其中,便于后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借助优等生有效带动组员开展互助学习。每个“学习圈”人员有限,基本能实现人人能交流,老师也能及时参与互动、点评,指导和鼓励,这样形成的异质小组基本能展现学生的综合素养,便于“学习圈”开展学习、讨论和交流活动,展现的是一种有组织的自觉、自律、自学行为。


        我任教的是四年级,依托钉钉平台,将班级学生进行差异化分组,共分5组,每组是8人团和1名老师,基本符合异质原则(即A档学生2名,B档学生4名,C档学生2名),每组成员自由组合,并以“春”为名(象征聚焦核心问题),组员们再给自己小组取名、明确任务分工,形成小组公约,同时推荐组长、副组长和编辑各1名(每周轮流)。大家围绕单元目标开展每日读写活动,暨“读”有趣味,“写”有花开。
        2.合作分工,落实行动。
        通过任务驱动,“读”有趣味,小组经过商定,每位组员在预学环节必须将课文朗读熟练,并发一则自己满意的朗读语音在小组“学习圈”,同学之间相互点评、并通过范读帮助他纠正错误,全面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课文朗读的正确率。
        二、空中之旅 推动“学习圈”
        1.依托教材,读写融合。
        在钉钉在线课堂上以“圈”的形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开展单元整合学习,扎实落实预学环节,跟踪小组“学习圈”的朗读体验和问题交流,重点落实两个聚焦:一聚焦组员朗读环节错误较多的词句,采用合理的方式(即“兵教兵”的方式)引导纠正;二聚焦小组“学习圈”讨论之后产生的核心问题,围绕“聚焦问题”开展课堂教-学-练。
        2.资源整合,对比鉴赏。
        统编版教材采用双线贯通,既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相辅相成。我们在开展“学习圈”活动时可以充分整合资源,通过一单元的学习,学生会觉察到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借助于“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板块,先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圈”内交流。最后再基本明晰的基础上,再班级交流,也唤醒所有学生的思考力。
        三、回归线下  回首“学习圈”
        1.双线融合,聚焦问学。
        “学习圈”既能有效弥补直播课(连麦)单线交流的不足。同时以“圈”的形式开展聚焦问题的教学,真正为学生答疑解惑;以“圈”的形式能激发学生阅读时的问题意识,学生能将之前学会的语文要素(关于提问策略的本领),在“学习圈”中通过“读—议—评”三环节充分得已展示,即线下的读,产生了线上聚焦问题的讨论,再聚焦问题开展精准教学,解决问题方法引导,最后回归线下,巩固练习参与线上的评价反馈,实现堂堂有落实、课课有反馈。让学生在参与中收获多元思维品质,更可贵的是助推教师精准教学,让个性化学习得以真实发生。
       2.项目驱动,圈有新意。
        疫情即将过去,回首空中课堂,师生在“学习圈”里共同成长。我们深切体会到以“圈”的形式开展线上合作学习,能实现同伴学习,最大限度地消除学生之间交流的顾虑和陌生化,也能让学生在同一平台平等对话,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显然,优化“学习圈”是必然选择,将“学习圈”融入到线下,并以项目化学习为驱动,助推“学习圈”再现新优势,相信一定能科学地推动学生有效学习和教师教法变革。
        未来已来,相信“学习圈”之旅是符合新时代小学生乐于表达、交往的心理需求,有利于调动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激发兴趣,充分展现个性化学习,并在不断思考和实践中聚焦问题,用有价值的问题导向学生有价值的学和教师有深度的教,依托“学习圈”聚焦问题,精准教学我们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学习圈理论在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赫子萱.长春师范大学.2019
[2]由统编教材看阅读能力培养[J].黄莉莉.小学语文教师. 2018(05)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探索[J].张水珍.课程教育研究. 2016(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