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加强朗读训练目的与实施训练

发表时间:2020/8/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7月下   作者:吴传美
[导读] “朗读法”是语文中的重要学习方法,是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占有很大比例的一部分,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福建省建瓯市竹海学校   吴传美

摘要:“朗读法”是语文中的重要学习方法,是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占有很大比例的一部分,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由于小学生的认知力和理解能力还不够成熟,所以朗读是帮助他们感知文章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通过朗读可以增强语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在朗读中感悟人生道理。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感知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核心与灵魂,是帮助小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增强语感和审美的重要手段.笔者在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特别是参与了2019年市级立项课题(批准号:B19129.)《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策略的研究》的研究后,我更加深入分析并探讨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加强朗读训练的目的,加强朗读训练都有哪些有益的地方,以及如何更好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朗读训练。从中得到一些感悟:
        一、加强朗读训练的目的
        1、加强朗读训练,有利于提升学生识字量。
        小学生对于汉字的认识量不多,而小学又是学字、认字、写好字的重要阶段。
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读准字音、看请字形,不能因为粗心大意而丢字落字、也不能为了读着顺口而随意添字加字,遇到不认识的或者模棱两可的汉字一定要及时的做好标记,等待老师讲解并标注好拼音。[1]
年龄较小的孩子心性贪玩,尤其是一二年级的新生,会出现坐不住板凳的现象,学生遇到字数较多、篇幅较长的文章本就有恐惧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让学生默读,会使孩子在面对冗长的文章时出现厌倦的心理,导致不愿意读、读不下去、读到一半耐心耗尽而半途而废。这样的做法会不利于学生对于汉字的把握,更谈何对文章的理解呢?
        而朗读就会大大减少上述问题的发生,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自己主动发现问题,就会在教师协助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投入更多精力,就会更加留意,从而使印象更加深刻。教师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效果会远远超过直接讲解。
        朗读会培养激发学生学习阅读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识字量,也会使学生对于汉字的掌握更加牢固。
        2、加强朗读训练,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语文阅读课堂中,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把握字音字形,还要进一步要求学生的在朗读过程中注意语气的连贯完整,注意语调的转换变化。准确读出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等等。朗读会帮助孩子敢于开口说话、敢于陈述表达,尤其是性格腼腆的孩子,大声地朗读在一定程度上会锻炼并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学习绝对不是仅仅靠理性的讲授和分析,更多的是自己的直观感受和直接积累。在朗读中认识俗语、谚语、歇后语、四字成语和关联词语,认识比喻、拟人、排比和夸张,认识倒叙、插叙和补叙等等语文学科的知识。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什么是反问句,感知什么是对偶句,感受作者的语言之美。
        在朗读中积累词语的用法和妙处、积累句子的修辞和手法,从而转换为自己的语言,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观点,从而运用在自己的写作当中。
        3、加强朗读训练,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课文的选材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里面有秀丽如画的美景,有性格迥异的人物,有形象鲜明的动物。
        老师声情并茂的演绎有助于更好的带领学生进入意境,引领学生走进作者所描绘的世界里,感受活灵活现的人物,感受栩栩如生的美景,感受令人如痴如醉的一年四季,感受令人心旷神怡的大自然。教师范读时或抑扬顿挫,或爱憎分明,或慷慨激昂,或低沉哀婉,或语势上扬,或清缓平和.这种通过高低、快慢、强弱的处理方式,这种有张力、有表现力的朗读语言,会将无声的文字变成生动的画面。


教师的态度变化会对学生的感情变化产生影响,通过朗读将作者的情感传递出来,会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更能把握文章基调、引起思考与共鸣。
        教师绘声绘色地朗读,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这样不仅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更会使他们更容易感受文章里或浓郁、或悲痛的情感.[2]培养他们的同理心、感恩心和爱国情怀,不仅会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更能提升他们明辨是非、分辨美丑、认知善恶的能力。
        4、加强朗读训练,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年龄尚小的学生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稳定性较差。有些时候,这种学生面对枯燥的文字就会不愿意静下心来慢慢阅读、细细品味,或者读的时候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这样很难理解文章的内容,领会其中的道理。
        朗读符合小学阶段的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默读无法理解的句段,用朗读的方式加以辅助,再次阅读、反复阅读,有助于学生背诵文章、深入理解文章内容。[3]例如贺知章的《咏柳》,脍炙人口,朗朗上口,反复多次的朗读就可以帮助学生完整背诵.再比如鲁迅先生的《少年闰土》这篇课文,这篇文章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这样的文章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可能还不能全面理解,初读时以为自己都是“鲁迅”,再读时才会发现我们都是鲁迅笔下的“闰土”。
        二、如何更好的实施朗读训练
        1、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
        遇到有不同角色的文章时,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来体会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交流特色、说话方式和语言艺术,来感受人物间或喜爱或不舍或恐惧或仇恨的关系。
        这样的朗读方式会渲染课堂活跃氛围,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进语文学习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热爱语文。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可以使教师更好的帮助学生分析作者对文中人物刻画的方式,让学生更容易学会,从而运用进自己的写人文章里。
        2、开展不同的朗读方式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文章不同的写作风格和特点来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
        比如,对于内容较难理解的文章,可以采取老师领读或者听名家朗读的方式。对于歌颂祖国大好河山、赞颂我国英勇战士等等这类需要慷慨激昂的语气去朗读的文章,教师可以选择采取集体朗读的方式。全体学生一起朗读声音会更洪亮,更容易彰显宏伟磅礴的气势。
        比如,对于字数较多、篇幅较长的文章,可以选择同桌互读、小组互读的方式,这样一人一段或者每人一段的方式可以节省阅读时间。
        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文章特点选择朗读感情丰富的男生或者女生范读。
        还可以组织朗读比赛,评判出“最佳朗读者”、“朗读进步奖”等奖项来激励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热爱语文阅读,养成学生朗读习惯。
        鼓励有朗读天赋的学生“更上一层楼”、内敛腼腆的学生能勇敢地大声说话表达自己。
        结语:
        综上所述,朗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识字量、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小学阶段的各个年级都应该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帮助学生感知内容、研读文章、理解作品、领悟道理.总而言之,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加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蒋圣艳.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的策略探究[J].名师在线,2019(34):60-61.
2靳颖.谈小学语文阅读中如何加强朗读训练[J].才智,2020(17):13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