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学旅行课程是通过让学生自主选定旅行主题、参与活动计划与组织管理,在自然和社会生活中亲自体验与感悟,从而丰富学习内容,提升学习效果的体验式课程。研学旅行课程对于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情感体验的丰富、价值观念的构建以及主体性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里也明确了研学旅行是考察探究的活动方式。基于以上认识,我校开展了基于“研学后教”理念下“家乡研学旅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本文从研学旅行课程以乡土资源为依托,怎样进行开发与实施展开阐述。
关键词:乡土资源 研学旅行 实施
“研学旅行”是指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研学要以年级为单位,以班为单位进行集体活动,同学们在老师或者辅导员的带领下,确定主题,以课程为目标,以动手做、做中学的形式,共同体验,分组活动,相互研讨,书写研学日志,形成研学总结报告。“家乡研学旅行”中的“家乡”是指我校地处的番禺区化龙镇。化龙镇位于珠江口,黄埔对面,是一个自秦朝以来就有人居住的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现在的化龙更是广州南拓的重要区域,广汽集团、四海马术等更是番禺区的重点项目。通过对家乡研学旅行资源的开发与实施,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
(一)深入踩点,开发有研究价值的、可实施的乡土资源
乡土资源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材料。加里宁说:“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家乡是看得见的祖,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在平时的综合实践课堂或是交谈中,我们发现孩子们一讲到家乡的或是一草一木,或是某个名人,或是某处景点古迹,他们都滔滔不绝,对乡土知识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然后而 “家乡”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家乡”就在他们身边,陌生是因为他们只了解家乡一些表面的东西,对久远的、有内涵的东西知之不多。正因为这样,家乡研学旅行有一定的实践价值。研学旅行不同于春游、秋游,其目的不是旅行,而是研学。去哪里研学?每个地方有何研究价值?这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家乡研学旅行,首先要做的,是对资源进行深挖,了解其可研究的价值。比如在进行“家乡的古迹”研学活动,教师就要先踩点,熟悉各个古迹的名称、地理位置、前往线路。除此以外,更重要的,是深入了解古迹的内涵。比如,在家乡古迹“沙路炮台”的研学活动前,老师就先到该古迹进行实地考察,知道了古迹的具体位置,从哪里上去最安全方便,还要通过各渠道了解该古迹的建设年代、建设目的、在远古时代发挥着怎样的作用等等,做到心中有数。我校在开展该活动中,先形成了《柏堂沙路古迹实地考察报告》报上级审批再开展后续的活动。
(二)明确主题,提出研学问题,制定活动计划
研学旅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考察探究主要活动方式,在主题生成课中生成活动的主题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这是指导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做什么”和“怎么做”问题。如果把一个主题凭空的加在学生头上,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实践的热情必然大打折扣。如果是一个和学生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主题,也许会有一呼百应的效果,但这题活动的深度和系统性也会受到影响。因此需要一节主题生成课,来确定主题,明确需要探究的问题和进行的实践内容。
在主题生成课中,也许学生提出来的研学问题五花八门,有的具有研究意义,有的不具研究意义或者说不研究的意义不大,这就需要老师给予适当的指引,如“走进四海马术”主题研学活动中,有学生提出:四海马术占地多少?这一问题,这个问题除直接回答占地面积外,就没有再研究的问题了。因此,老师引导孩子们,能否从更大的范围去了解四海马术?孩子们通过讨论,形成了:四海马术的地理位置、占地及选择落户化龙的原因?这一研学问题。
主题生成后,还要引导学生制定研学计划。就成员的分工,活动步骤等进一步明确。这是开展实地研学活动的前提。
(小组研究计划表)
三、带着研学任务,实地体验,情境提升
研学旅行要注重内涵的打造,既要有“研学”,又有“旅行”,二者缺一不可。为了避免研学旅行变相成为旅游活动,实地体验不能一看了之,研学感性感知的同时,要多点理性的思考。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是主动参与的,它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更多地是让学生“实地调查”的学习方法。在开学旅行的过程中,不能是“走马观花式”的游,而应该是依据小组计划及研学问题进行“漫游”,要仔细观察点点滴滴,并做好相关的记录,并拍下活动的照片,还应该积极地去体验,在体验中获得更多的思考。
(学生研学过程记录)
.png)
(学生研学过程调查、访问活动)
在这些自然的家乡资源中进行“研学旅行”,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感悟、情境提升,从而丰富学习内容,提升学习效果。
四、回归课堂,展示成果,总结反思
作为学校课程的一部分,研学旅行课程理应如其他课程实施的效果一样,以“为了学习的评价”为课程评价的理念,真正发挥“以评促学”的作用。在实在研学后,就要指导学生回归课堂,进行成果展示与评价。在学生中,学生形成的成果形式多种多样,老师可以给出学生一个评价的标准,在同学们展示成果的过程中,其他同学认真观看、认真聆听,根据评价标准作出相应的评价,并提出自己的小建议。成果展示课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表现自己、交流研学成果的平台,深得学生的喜欢。
成果展示过后,可以让学生写写本次研学旅行的活动感受,所得所幸,下次活动的期望,都可以写下来。让学生整理一下自己的想法和体会,真情实感的小结将是学生给自己留下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人的身体和灵魂总得有一个是在路上”,只要以乡土资源为依托,从研学旅行资源的开发到整个研学过程的实施,关注学生的“知行合一”,让学生回归“生活世界”,家乡研学旅行将会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有明显教育意义和效果的美好事物。
参考文献:
[1]《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1
[2] 邹立波.《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课型的构建》.中小学德育.2012.12
[3] 李臣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4]姜涛.深入理解课程 回归两个课堂 建构系列课型.番禺日报(201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