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地协调观念作为地理核心素养之一,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善于捕捉与地理相关的新闻加以运用,通过不断深入的提问,将人地关系具体化形象化。学生通过身边生活环境和模拟情境观察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关键词:人地协调观念 培养 策略 探析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论述强调“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人地协调观念作为地理核心素养之一,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大多注重教给学生基础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忽略了如何使学生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忽略了正确认识现实中人地关系问题。我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引导学生树立尊重自然和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一、善于运用新闻素材
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指出:“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在当今信息发达的社会中,无时不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新闻素材,老师必须要善于捕捉与地理相关的新闻材料并加以运用。比如讲授《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时,采用生态摄影师保·尼克伦(Paul Nicklen),在加拿大北极圈内拍摄的一段视频。影片中的主角是一只瘦的皮包骨头的北极熊,行动缓慢地在当地渔民的垃圾桶里翻找垃圾。这只北极熊已经瘦得脱相,为了生存它努力地寻找一切能维持它生命的食物,最终却倒在地上闭上了双眼。这段视频深深触动了学生,北极熊瘦成狗,是“天灾”还是“人祸”?思考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呢?人类应该做些什么?
目前,海平面上升是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其主要影响因素是人类乱砍滥伐森林破坏生态环境,大量工业生产向大气中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废气。因而造成全球气候变化异常带来一系列灾害性问题:旱涝灾害频繁,全球气温升高冰川融化致使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减少。全球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禁止人类乱砍滥伐森林破坏生态环境,加强海岸线的定期调查,有效保护沿海湿地、滩涂和生物资源。通过讨论学习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倡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绿色价值观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精心设计有效问题
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不断深入递进的提问,将人地关系具体化形象化,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由表及里内化人地协调观念。在《黄土高原》教学中,告诉同学原来的黄土高原有郁郁葱葱的森林和一望无际的草原,水草肥美动物成群,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现在的黄土高原上处处黄土广布沟壑纵横。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①黄土高原的地表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②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影响?③人类哪些活动会加剧它的水土流失?④人类如何针对水土流失进行有效治理?
历史教训表明: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长期不断地滥伐森林,长期掠夺式的开发和战争等原因,破坏了植被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生态平衡失调。人类为了自己破坏生态平衡所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学生只有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思考回答,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深刻分析揭示人地关系的本质特征,使他们明白: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不能只讲发展不讲保护,不能只讲利用不讲修复。
三、选择熟悉生活环境
思想家卢梭早在启蒙运动时期就提出,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环境中进行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采用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环境容易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我校位于地理位置独特,山明水秀,素有“峙海金狮”美誉的深沪镇。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从前抬头就能看见的湛蓝天空渐渐不见了,大片大片的黑色气体像墨水滴入清水般,一点一点地向广阔的天际扩去;从前轻轻一嗅就能感受到的清新空气,如今深深呼吸闻到的也只是刺鼻的“工业气息”。学生分析家乡目前存在的问题:“重污染天气、黑臭水体、垃圾围城”。学生围绕“我镇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你们将采取什么行动保护环境呢”?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觉保护生态环境,能动地适应、有效地利用、合理地改造时,得到的往往是大自然的加倍回报和恩惠;当人们破坏性、盲目性、掠夺性地向自然索取资源时,得到的往往是无情的惩罚和报应”。通过自己身边熟悉的生活环境增强同学为打造山清水秀、美丽宜居的家乡环境而努力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情景模拟角色扮演
初中生的年龄特点需要我们及时变换教学策略,刺激思维兴奋点,避免单一的学习方式造成的思维疲劳。《巴西》的教学是如何协调人地关系的一个典型案例。对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形成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等可持续发展观点具有重要意义。在学习《巴西》时,例如围绕巴西热带雨林“开发还是保护”的问题,让学生选择扮演当地居民、攻府官员、木材开发商、环保人士、地理学家等其中的一个角色,小组合作汇报这个角色的观点及理由并从角色立场出发,确定观点阐述理由,最终形成共识。学生在模拟情境中观察和感悟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辩证地看待地理问题,认识到遵循自然规律人地协调的重要性。
五、巧妙利用区域特征
美国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通过科学安排使农业实现地区生产的专门化,机械化和商品化。乳畜带比较适合气候湿冷的地带,分布在美国的五大湖以及东北地区。小麦区需要生长在土壤肥沃的地带,分布在中部的大平原。棉花带需要阳光充足以及水源充足,主要分布在美国南部。这样有利于降低成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在其中西部干早地区过度开垦,破坏了植破,使当地多次发生“黑风暴”,给美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使学生明白不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必然招致大量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甚至遭受“黑风暴” 灭顶之灾的报复性袭击。帮助学生从中体会发展农业生产、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的重要性,形成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总之,初中生的人地协调观念培养任重而道远,教师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熏陶培养,为“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人民网.建设美丽中国——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2019-08-08).[DB/OL]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9/0808/c1001-31282209.html
[2] 搜狐网.心痛|北极熊瘦成狗,是天灾还是人祸(2018-08-06)[DB/OL]
https://www.sohu.com/a/245409576_164026
[3]张素娟,李云鹏.核心素养导向下中学地理问题式教学的关键[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半月),2019(9):31-33
[4] 张彦顺,以三类问题建构“经验的课程标准”[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半月),2019(2):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