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实践教学与乡村振兴融合路径研究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第10期   作者:赵燕
[导读] 党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摘要:党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对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分析基于服务乡村振兴的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必要性的基础上,探索课程思政视域下的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
        关键词:思政课;实践教学;乡村振兴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一、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多地高校试点课程思政改革,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形成了一些较为详尽的课程思政实施办法,并围绕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实践开展一系列理论研究:
        1、课程思政的理念研究。部分专家学者深入剖析课程思政的内涵、价值意蕴以及内在逻辑等,如在《坚持全课程育人深化课程思政改革》一文中认为课程思政要全方位教学设计以及全过程引导推进,实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身;在《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一文中认为“课程思政”建设对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保育人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课程思政重在建设,教师是关键,教材是基础,资源挖掘是先决条件,制度建设是根本保障;其理论基础是实现课程系统性与协同性的耦合、课程理性价值和工具价值统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通,思政教育理念转换、大思政模式构建,教育共同体形成、课程资源开发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前提、根本要求、基本依托和必要基础。
        2、课程思政的方法论研究。一些专家学者从主体责任、教学改革以及创新载体等方面,提出建立“课程思政”长效运行机制和协同创新机制。如李江在《领航课程思政:党委主体责任的逻辑与行动》一文中认为党委在“课程思政”中的政治责任,体现在宏观把握、顶层设计和立德树人的效果上,应构筑立体化的育人模式;[1]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一文中从明确主体责任、把脉学生需求、完善评价标准以及打通专业壁垒等方面建构课程思政体系,认为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应重点在强化价值引领、推动理论建设、促进机制体制创新、形成协同育人机制等方面持续推进,构建“大思政”的新格局。
        二、创新思政课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教学模式
        以某村为思政课社会实践基地,助推特色体育文化资源开发为主题,探索课程思政视域下助推乡村振兴的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
        1、塑造教学理念。当前关于社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中,主要侧重于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问题,而往往忽视对实践教学理念问题的探讨,尤其是课程思政视域下的思政课社会实践理念,而理念是实践的根本指针。该学院思政课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一是立德树人理念。本项社会实践的主题是助推乡村振兴,师生团队面对的是一系列要实施落地的项目,要求跨学科跨专业师生团队发挥所长,参与全过程,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系统培养,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时,通过挖掘传统体育文化,在知识传授和具体实践的过程中,融入价值观的引领和文化的熏陶,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在学生学习和运用基本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的认知转化为信念和信仰追求,实现学生个体知识的内化,养成和保持优良德性和品行。二是服务乡村振兴理念。

通过研究实施白玉村特色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系列项目,让学生走向农村,开展智力助农、文化扶贫的社会服务活动,为乡村振兴献计献策,最终目标就是开发白玉村特色体育文化资源,助力实现“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要求。在此过程中培育学生的项目学习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师承学习能力和团队学习能力,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服务人民和奉献社会的意识。三是文化传承创新理念。特色体育文化资源开发为师生创造了与鲜活、本真的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亲密接触的机会。此项社会实践要求学生充分挖掘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精神特征,明确体育文化的精神源泉,构建特色体育文化体系框架。一方面,学生在深入探讨体育文化的过程中,能深受陶冶,并形成文化自觉。另一方面,通过为提炼与体育特色产业融合的核心文化(“和”文化),以此策划开发一系列特色载体项目,为乡村振兴特色化发展提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名片,让学生在文化传承中坚定文化自信。
        2、坚持内容和手段创新。创新是保障思政课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实施效果、切实落实课程思政理念的关键因素。在助推乡村振兴的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改革实践中对此进行了有效探索。
        (1)集中学习,传承文化。师生收集整理关于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著作和学术论文,集中学习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梳理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特征、当代价值和具体应用等,形成总结。将思政课显性教育与课程思政隐性教育相结合,邀请国学教授讲授国学知识,培养学生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和价值,在思政课社会实践中探求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及实现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
        (2)定期研讨,确立内容。师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教师组织下,定期研讨,学生运用思政理论课所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出、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邀请长期从事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的专家学者参与指导,通过跨学科跨专业的“头脑风暴”和绘制思维导图,提炼村的文化内核,确立特色,并建构特色体育文化资源开发体系,初步策划一系列重点开发项目,明确教学内容和目标。
        (3)全员参与,知行合一。本项教学模式创新依托该村特色体育文化资源开发展开,涉及多学科多领域,但其核心指导思想之一依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一方面,思政课教师与专业教师、国学教师协同配合,师生全员全过程参与,包括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目标确定、资料采集、田野调研、数据处理、项目分析、项目决策、项目实施和项目优化等,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有关论述应用在实际项目中。另一方面,通过参与实践,验证思政课和专业课等所学知识点,深化对党和国家关于乡村振兴有关政策的认识,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形成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4)完成任务,科学评价。社会实践团队制定阶段任务,通过师承学习,即指导教师带领指导学生团队实践的方式,完成体育特色文旅小镇导游词和导游培训班、特色体育文化手册、特色体育文化开发报告、重点项目开发策划等成果,并在当地进行集中展示,接受村民检验,以村民的满意度作为检验成果的最重要标准,结合实施过程中的学生参与、体验和教师指导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检验师生的团队合作、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科学评价实践育人的实效性。
        课程思政是一种创新的教育理念,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促使思政课、专业课和通识课相互融合、相向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的理念。课程思政视域下的思政课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既落实课程思政理念,提升实践育人的实效性,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助力乡村发展和建设,是对思政课教学实践性和教育性的有效拓展。
        参考文献:
        [1] 褚晓明“.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哲学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2017(9):35-36.
        [2] 鞠典通.我国诚镇化推动农村发展的机制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9.
        [3] 刘文纪.中国农民就地城市化研究[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