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形势下医学人文精神培养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第10期   作者:孔德祥 咸海迪
[导读]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疫情在我国肆虐以来,广大医务工作者们临危不惧、救死扶伤的精神和事迹感动着我们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疫情在我国肆虐以来,广大医务工作者们临危不惧、救死扶伤的精神和事迹感动着我们,他们弘扬医学人文,践行仁心仁术,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赢得了全社会的高度赞誉。这一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也为医学人文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引发我们对自身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培养的深入思考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人文精神
       
       
        一场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肆虐中国,波及全球。面对这一重大传染病威胁,广大医务工作者们临危不惧、义无反顾,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成为最美逆行者,赢得了全社会的高度赞誉。这一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也为我们医学学生人文素养的塑造提供了新的视角,引发我们深入思考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培养这一古老命题。
        一、医学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学为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而生,医学的本质是对人的尊重关怀和对生命健康的珍爱。医学不仅是单纯的技术,伴之而生的是对患者的同情、照顾和安慰,是人道主义的关怀。正因如此,医务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和良好的技术水平,更要有博大的人文情怀。但是从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来看,医学人文教学效果不佳,学生获得感不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课程设置不足
医学人文相关课程数量偏少,与欧美国家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占总课程20%相比,比例明显偏低。可能与我国医学教育重传承的传统有关,既往国内医学人文教育多是依靠临床教师在带教过程中言传身教和医学生耳濡目染进行,榜样引领学习传承。二是认可程度不高。医学生对人文课程的认可程度不高。大部分医学人文相关课程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为选修课,医学生普遍重视程度不够。研究表明,医学生选择医学人文课程的主要原因为有学分、课程名称感觉比较有兴趣、跟着同学一起选等,极少有医学生因
为意识到其对职业生涯的重要性或发自内心喜欢而选择医学人文课程。三是教学方式滞后。医学人文教育多以传统课堂教学、理论知识灌输为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比较滞后,未能引导医学生主动思考或探索挖掘医学人文的内涵,更缺乏实践或交流讨论活动,考查形式多为闭卷考试或论文撰写,不能充分调动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四是人文实践缺失。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后,鲜有医学人文相关的课程或实践安排。由于缺乏引导,我们很难将医学人文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或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感悟医学人文精神。所以我们的总体感受是,对学校人文素养的教育满意度普遍偏低。
        二、医学人文素养的提升路径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要求我们在“健康中国”视域下,重新审视医学人文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切实思考医学人文教育“讲什么”和“怎么讲”。我们医学生希望加强自身人文素养并愿付诸行动,注重素质培养、加强实践教学和改善考核方式是提高院校人文素养教育水平的主要途径。
        1.从课堂到实践,以能力为导向。医学人文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与医师职业相吻合、体现人文关怀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人文关怀的培养应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通过品行养成、内化于心,实践历练、外化于行。当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教育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存在教学方式传统,重知识传授,与临床实践脱节,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

让医学生早认识、早实践、早养成职业素养,让医务工作者的人文关怀先于、高于、同步服务于社会大众,已成为高等医学教育者们的共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广大医务工作者们舍生忘死、勇往直前、援鄂抗疫,展现了我国新时代医务人员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精湛的医疗技术,他们的“最美逆行”为医学生们树立了典范。再多的言传都不如这一次身教来得真实,临床教师们用自身行动点燃了医学生们心中的信仰之光。医学生们也积极请战,他们有的春节值班坚守岗位,有的志愿参与心理援助,将人文关怀付诸临床实践,践行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生誓言,表现出与医生职业高度契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2. 变被动为主动,以学生为主体,提升教学效果传统的医学教育中,对医学人文的重视不足削弱了医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课业压力下,医学生很少选择主动学习人文知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在举国抗疫众志成城的氛围感召下,在临床教师身体力行的亲身带动下,医学生们亲眼见证了医务工作者们坚守岗位、大爱无疆的品质,一桩桩感人的事迹就发生在身边,来自平时对他们谆谆教诲的老师和年长几岁的“师兄师姐”,医学人文教育也顺势完成了从“静态式学习”到“沉浸式学习”的转换。“沉浸式学习”源于密涅瓦大学,创造了大学教育在动态式开放中回归现实文化生活环境的学习新模式,其核心价值在于有效的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大学的象牙塔和真实的全球化社会生活联通起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医学人文教育提供了契机,将语言文字的知识世界、临床实践的经验世界和舆情舆论的虚拟世
界有机融合,我们沉浸其中有助于加深其对医学人文精神的理解和体会,激发学习热情与主动性,此时教师加以点拨和引导,医学人文教育可以顺利变被动为主动,建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因为懂得,所以热爱。我们如果主动参与到医学人文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写诗、谱曲和制作视频宣传医务工作者们的英雄事迹,致敬奋战在临床一线的白衣战士,教学效果必然显著提升。
        3.紧密结合临床,人文专业深度融合。当前我国医学人文教育存在人文与医学结合不够紧密,对专业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不足等问题。如何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特点,更好的提升医学人文素养是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很多医学生们一方面在临床教师的指导下,学习防控知识,钻研典型案例,积累临床经验,提升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关注百姓健康,彰显人文情怀,制作了“公众预防怎么做”“公共场所怎么做”“居家应该怎么做”“直面疫情、科学防控”等科普宣教系列视频,通过医学人文教育相关的微信平台发布,力所能及地参与到疫情防控中,做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将人文精神与医学专业深度融合,实现二者的共同提升,这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经验和教材,无论是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做到积极践行。
        三、结语
        今日莘莘学子,明日国之栋梁。当前正值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抗击新冠肺炎的关键时刻,作为医学专业学生,应始终铭记“尚德尚医,求是求新,为生命之光”的崇高理想,弘扬医学人文,践行仁心仁术,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契机,加强新时期医学人文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提升医学人文水平。通过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文化熏陶,塑造自己成为德才兼备的合格医学人才,为新时代“健康中国”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于宁波,陈玮,时统军.医学院校人文社科类课程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8(39).
[2]徐鹏,陈俊国,雷娟.基于胜任力的医学生人文教育状况调查[J].重庆医学,2018,47(15).



作者:孔德祥 200106   男 汉族 籍贯  山东省菏泽市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