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第10期   作者:黄彪虎
[导读] 从现状分析,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缺乏顶层设计,
        摘要:从现状分析,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缺乏顶层设计,进人渠道偏窄,整体素质欠佳,后续培养乏力等问题,应重视队伍规划,广开进人门路,实施“分类”计划进行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 经贸 师资队伍
        作者简介:黄彪虎,男,广西龙州人,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农村现代流通。

        一、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办学概况
        经贸类专业涵盖销售类、市场类、物流类、连锁经营类、国际贸易类、电子商务类和经纪代理类等专业。近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高职教育功不可没,社会各界对高职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高度认可,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已不可或缺。在高职各类专业中,经贸类专业发展尤为突出,专业或专业方向划分更细总类更多,在校生规模越来越大。究其原因,一是社会需求量大。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国家不断实施社会经济发展重大战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行各业衍生众多工作岗位,对经贸类专业人才有了更多需求;二是办学成本低。通过深入行业企业调研,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这些对高职院校并非难事,对专业教师的引进也没有太高门槛。相对于工科专业的高投入,经贸类专业建设要求条件、经费投入不高,成本可控;三是专业适应性强。经贸类专业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各校都设置了经营管理、财会统计、物流连锁、市场推广和营销策划等课程,毕业生具备了这些基本功,不管是大型国企,还是小型民营公司,都能适应其岗位业务要求。就是岗位变动,业务也能很快上手。
        当前,随着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实施,高职教育已从规模建设进入内涵建设阶段。高职教育在强调创新创业、产教融合背景下,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新要求,加强经贸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二、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顶层设计。许多高职院校领导片面认为,相对于工科类专业,经贸类专业教学团队容易组建,易于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虽然制定有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也经常开展师资队伍建设研讨,但对专业建设与师资匹配、如何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等没有总体把握,缺乏执行、操作层面的重视和指导。在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训培养上重布置轻实效,更忽略兼职教师队伍的组建与培养。致使经贸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计划流于形式,未能从根本上落实。
        (二)进人渠道偏窄。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师资引入渠道主要是高校高学历毕业生。他们思维敏捷,信息技术水平高,有一定科研能力,专业基础扎实,但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欠缺,且大多是非师范类专业毕业,在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方法、语言表达、实践教学指导等教学基本功方面存在不足,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行业企业中具有职业经验和操作水平的技能型“高级营销师、高级经济师、高级物流师”等能工巧匠,由于种种原因往往无法引进,严重制约培养技能型经贸类专业未来从业人员。
        (三)整体素质欠佳。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经贸类专业师资队伍凸显“老的老,小的小”的尴尬状况,年龄总体分布呈“中间小、两头大”哑铃型,可见年富力强,精力充沛的教学中坚力量中年教师紧缺,长此以往会走到人才断层的境地;二是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偏少,且年龄均偏大,比较而言,中级及以下职称人数相对较多。更有甚者,有的教师从教多年,因未考取高校教师资格证,评聘职称受阻。由于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比小,缺少专业领军人物或骨干教师,想取得更高水平的教学、科研等方面成果比较难;三是“双师型”教师偏少。多数教师日常担负繁重的理论教学任务,无暇自我提高专业操作技能,或由于学校体制机制原因,未能到企业一线参加过任何的专业实践。以广西某高职学院为例,目前学院获得自治区教育厅认定的“双师型”教师仅19人,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12.93%,其中,初级13人,占比68.4%,高级仅2人,占全体教师1.3%。

经贸类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无需赘述。因此难以培养出适应企业需要且符合专业岗位要求的高技能人才。
        此外,部分教师教学观念滞后,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缺失,有的教师职业道德滑坡,对学校教学少了“热度”,对学生指导多了“冷度”,热衷于校外兼职,严重影响经贸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四)后续培养乏力。一是业务知识培训有限。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务科研部门、师资管理部门每年都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安排经贸类专业知识、教学业务校本培训,或对口完成实施上级安排的国内外培训项目,但从实际看,有的受培训内容、人数、时间所限,有的培训方式方法不讲究,没有收到应有效果,未能有针对性的解决实际问题,以致教师知识陈旧,得不到及时有效更新;二是企业实践难于操作。为有效提升教师职业技能,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多次发文,要求各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以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但实际中,很多院校不重视规划部署,在操作层面也难以落实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对大多数经贸类专业教师来说,日常教学工作繁重,无暇也不愿意到企业挂职。特别是有的院校没有科学合理的挂职锻炼制度规定和工作机制,教师离开课堂到企业,一方面,自身收入降低,另一方面短时间内企业无法对挂职教师产生信任感,教师无法融入企业和岗位业务。
        三、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对策
        (一)重视队伍规划。通过对毕业生回访,分析经贸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对教师能力的要求,制订科学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明确建设目标,根据不同专业的建设需求与未来发展,合理确定人才引进的规格、数量。学校领导对教师引进、培养、晋升和职业生涯规划要心中有数,参与其中加强指导,使队伍建设科学化、制度化、长效化落到实处,让专业教师进得来,留得住,用得上。
        (二)广开进人门路。
        扩大经贸类专业教师招聘的开放性,积极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争取社会各方支持,聘请行业企业专家、能工巧匠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专业实践教学水平;对校内部分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行政人员,安排担任兼课教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可参照国外的做法,引进专业教师,在政策层面规定,除了学历符合要求外,还应具有相关专业领域 3 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历,并通过与职业教育相关的实践课程考核,才获得从事职业教育的资格,保证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三)实施“分类”计划。
        实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选拔一批教学、科研、技能水平高,发展潜力大的优秀专业教师重点培养,强化管理与考核,确保取得实效;实施“博士培养”计划。选送优秀教师到国(境)内外攻读博士学位,不断提高师资队伍学历水平;实施教授培养计划。对拟申报高级职称的专业带头人或优秀教师进行资助培育,促使其尽快晋升职称,以更好地带动本专业团队开展专业建设和科研工作;实施育苗计划。通过“导师制”,遴选一批青年教师,通过以专项资助培养方式,有针对性地跟踪培养,使其尽快成长为教学科研骨干;实施师资队伍 “国际化”计划。通过国家公派等各类出国留学项目,选派专业教师出国(境)访学研修,提高队伍“国际化水平”;实施挂职锻炼计划。由学校出面组织教师轮流到行业、企业进行专业锻炼和短期挂职,以咨询顾问的身份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切实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
参考文献:
〔1〕刘 儒,陈尚金.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J〕. 长沙大学学报,2015(05):140-142
〔2〕张 慧.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智库时代,2017(12):47-49
〔3〕李 蕾.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与评价〔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9(12):93-96
〔4〕平原,赵焕红.学分制引领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55):117-119
〔5〕孙蓓蓓.关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16):23-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