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的背景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在我国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数学课程的设计凸显了“函数”这一主线,并采用了螺旋的编排方式,但函数仍然是中学生感到最难学的内容,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二次函数是初中学生学习中感觉最困难的内容之一。所以学好二次函数是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重中之重。仔细考究我们现在数学九年级上册的二次函数教学,我认为在章节评估后让学生反思这个环节上,有许多身在一线的教师为了迎合新课程教学,倡导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提出了“让学生也一起反思”,综观目前数学课堂教学,让学生反思上存在很多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唯有反思”。反思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兴趣,能在一定程度上集中学生注意力。它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但是部分教师却认为没有反思或者反思较少,就是无用功教学,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总是会讲一题让学生反思一下,把教学过程中是否反思以及反思字数多少当作评价标准。
(二)“盲目反思”,让学生反思无从入手。有的教师只单纯地要求学生反思,不提方向,不选重点,“胡子、眉毛一把抓”。有的只注重反思,不注重解决,简单认为反思的多就是好、就是有效。表面看,反思多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热闹非常,实际上并无实效,长此以往,反而会使学生养成得过且过、捱时间的习惯。
(三) “肤浅表面”。电脑给数学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各种各样的有关二次函数的习题铺天盖地。然而,这样的习题糟粕与精华并存,一味花力气在练习,做后又每次必思,而课堂上又欠缺教师的随机点拨,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
二、学生反思的理论依据和基本类型
(一)理论依据
1、孔子的教育思想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关于教学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主张是“学思结合”,孔子精辟地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怎样使“学”的过程成为“思”的过程呢?这就是孔子的“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学习离不开思考,反思在课堂教学诸因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苏格拉底的教育理论
苏格拉底认为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诞生。他认为知识是可以移植的或者认为知识可以经由教学过程直接转入学生的心灵。教学过程仅是教师协助学生产生某一概念的过程。所以教师的任务不在于臆造和传播真理,而是要把存在于学生内心的知识导引出来,变为学生的实际知识与技能。
3、弗莱雷和叶圣陶的教育论
著名教育家弗莱雷曾说:教育的作用就是为学生自觉化的形成提供援助。爱因斯坦说:“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谁都明白,剩下的就是习惯 ----好习惯或坏习惯。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教育家陈鹤琴认为,习惯的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要经过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反思习惯是二十一世纪人才必备的习惯,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培养。
(二)二次函数学习反思的基本类型
1、解决式反思。学生反思不是单纯的提问题,可以一边反思存在的问题一边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一味的向老师提问题,把问题都推给老师。
2、再次式反思。所谓再次式反思,指对别人的反思材料进行比较、鉴别,从而知道自己该怎么去反思,反思什么,然后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反思。
3、交换式反思。所谓交换式反思,是指与同学交换试卷,反思别人存在的问题,从而起到一个警示作用。而对别人做得好的部分可以借鉴、学习。
4、论文式反思。所谓论文式反思,是指可以以一个问题为中心,重点解决一个问题,并把与这一问题有关的内容进行整理,拿出自己的学习心得,让知识形成一个体系,同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归纳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二次函数评估后的学生反思录的处理策略
策略一:有效性策略
好的反思应该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明白产生问题的思维过程上,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结果。教师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方式,努力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要鼓励学生多动脑、勤动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策略二:适时性策略
教师要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及时地写反思,给学生暗示反思的方向和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尽可能恰当地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新颖的问题,激发学生"学而知不足"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主观能动性。
策略三:集中性策略
反思不在于字数的多少,而在于学生的学习反思是否真的有内容、有价值。要集中体现试卷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切忌杂乱无章、泛泛而谈。学习反思时要提的问题很多,如公式、概念、实验方法、解题过程等。但一定要分清主次,否则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策略四:层次性策略
在让学生写反思过程中,教师的要求要因人而宜,有些学生可以要求他(她)挖掘深一些,要求严格一些,有些学生要放宽些,能认识到错误就行了,上交的时间也可有所不同。
策略五:激励性策略
学生上交的每一片反思都应逐一批阅,分别给以相应的解答、引导、提升,并予以肯定,写上激励性评语,切不可讽刺打击,扼杀积极性。
四、二次函数评估后的学生反思录处理的研究内容
(一)测试的试卷要具有典型性,层次要明确。
试卷中的试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题目力求简练,明确,层次清楚,逻辑严密,不可似是而非,使学生不知产生异议。如果试题的指向不具体、不确定,学生便弄不准选什么角度、从哪些方面解答,这会使测试无法收到预期效果。
(二)测试试卷的量要适度、质要精。
其实,做一个题目本身并不能产生直接的学习效果,它只能对学生了解与掌握知识产生一定的评价作用,学生解答问题的方式多种多样,并不一定要用统一的思路。一般情况下,要面向全体学生,估计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要相应出题,经常会见到这样的现象,老师出了一份试卷,结果,学生反思说“我不知道题目什么意思”“我不会做”,甚至讲解以后还“没东西写”,这样的反思是属于无效反思,大大浪费学习时间。
(三)学生反思要积极评价。
在整个过程中,对学生的反思,教师要及时进行评价,对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应的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等进行仔细审阅;保护学生写反思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应该做到:
①以表扬为主。诚然,不是每次测试每个学生能够正确反思的,教师应当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并且写上“好”或”不错”等;
②鼓励求异。教师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不要轻易下“不正确”、“错误”等结论,教师对学生的反思,不能强求一致、要求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千方百计地“围追堵截”,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标准答案”上,而要提倡学生大胆质疑问难,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③鼓励学生积极评价。其实,写反思并不是给教师看的,更应当属于全体学生的,学生才最有发言权,学生应当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也可以向教师或者是同学提出问题,而且,不要把评价变为教师的专利,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学生写反思后,可以指导学生自评,也可以指导学生互相评价所写的反思.适当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反串,如:对某一问题教师也写一些反思,引导学生评价正误、说明理由、改进答案,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深、更透。
参考资料
1. 周志琛《浅谈二次函数在中学数学中的重要性》《现代企业教育》 2007年第7期
2.《接受新理念探索新教学----浅谈数学教材的二度开发》
3. 张金传 《浅谈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
4. 陈龙安 《创造思考教学的理论与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