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相融合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主趋势,随着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不断的深入和丰富,人们已经开始思考“怎样让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该怎么深度融合”等问题。本文主要通过结合《认识面积》教学实例,阐述如何将课程与信息技术结合,帮助学生通过探究,自主构建并内化知识。借助信息技术,提供给学生自我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体,不断探索,构建内化知识,让学习真正地发生。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数学课程 融合
现如今,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是广大一线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途径,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融合也成为教学中的新常态。那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深入融合,我们该如何科学地引入信息技术,找准其与课堂教学的融合点,减轻学生的负担,打造高效的智慧课堂。笔者将结合《认识面积》这节课,从以下几点进行浅析。
一、信息技术来助力,深度分析明方向
为改变以往课堂“教先于学”的传统格局,将学生的学置于教师的教之前、之上,让学生带着自己的认识、理解、困惑问题和方法走进课堂,实现高效学习。在课前,我们需要进行深度分析,包括教学分析和学情分析。在教学分析上互联网平台上的丰富教学资源提供给我们极大的便利,可以利用互联网对各个版本的教材进行对比分析,并翻阅相关资料,对教学内容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在学情分析上,改变传统的纸质问卷,采用“问卷星”“向上网”“umu”等软件平台,通过问卷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做到“以学定教”。
在《认识面积》教学前,通过“问卷星”发放问卷进行前侧(图1),同时对比苏教版、浙大版、北师大版等各大版本的编排,我发现一个共性:教材都是借助物体的某一个面来介绍面积概念,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比较面积的大小。综合学情和教材分析,我明确理解面积的含义,探索比较面积大小的常用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面积内涵,渗透度量意识是本节课的难点。借助网络平台和资源,我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方向。
图1
二、多元技术巧融合,智慧课堂生为主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深度融合,是要根据课程内容找到最切合的融合点,科学合理地引入信息技术,让其助力课堂,发挥最大功效,提高课堂效率。切忌为了“融合而融合”,让信息技术成为呈现的工具或是累赘。
在教学《认识面积》时,根据这节课的特点,我将希沃白板5、授课宝、希沃易课堂、微课、h5网页等多元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以“探究型”教学模式和“游戏型”练习模式双模驱动,力求让技术有效灵动地服务于学生,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智慧课堂。
上课伊始,我用希沃白板的常规功能设置交互动画,引导学生将“点、线、面”串联形成一个体系并感受“面有大有小”,由此引出“面积”,接着巧借白板小魔术显示课本封面,学生借助“蒙层擦除”初步感知面积,再借助希沃授课宝直播学生找面、摸面并比较面积的大小,在直播互动中让全体学生“眼到、口到、心到”,化抽象为具体。最后借助交互白板中的几何工具让学生对面积的认识从一个面到多个面再到曲面,帮助学生明晰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时,我借助课堂活动游戏,在游戏生成的基础上,用“聚光灯、放大镜”凸显出不封闭图形,再利用“蒙层、超链接”帮助学生理解不封闭图形面积的大小无法确定。学生在“摸一摸、说一说,辩一辩”中主动构建面积概念,突破重点。
比较在三组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引导学生巧用希沃白板的“平移、旋转、克隆”等交互功能,通过“观察、重叠、剪拼”来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同时借助微课排除周长对面积的负迁移,加深学生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
在突破“理解面积内涵,渗透度量意识”这一难点时,借助html5网页,将探究活动转化为网页游戏的形式进行,让学生热情高涨,也克服了传统学具费时费力不好操作等诸多缺点,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用量去度量面积的操作过程中感受量的可叠加性,从而让学生深入理解面积意义中量(liànɡ)的内涵。同时借助希沃“易课堂”的传屏功能,将学生的活动结果直接传送至大屏幕,既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又有效收集每个小组的完成情况,在大屏上直观、高效对出现的方法进行汇报反馈,对比优化,在对比辨析的过程中让量的工具自然走向统一、标准,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环境中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探究之后,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归纳总结学习的方法,领悟面积计算的本质,实际上就是数一数、算一算有几个这样的面积单位。在经历“定义几何量—确定度量单位—简化算法”的探究过程中,孩子们的学习力得到切实提升。
三、多方平台来交互,学生成长“有迹”寻
课程学习之后,教师该如何知晓学生的知识巩固情况并适当地评价指导呢?相比较于传统纸质作业的批改反馈,利用信息技术交互平台,如希沃“易课堂”的学习空间、微信群、QQ群、umu软件、钉钉、作业盒子等交互平台,不再局限于学校班级的面对面批改,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方便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评价交流互动,将课堂延伸到了课外,真正做到了“课上课下共交融,课内课外同交互”。
在教学《认识面积》的课末,我巧用flash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并延伸,从长度的测量到面积的测量,再引导学生思考“要测量立体图形的体积,又该选择什么样的测量工具呢”。紧接着,我通过学习空间向学生推送相关的学习资源,鼓励孩子在课后通过互联网交流讨论,学生通过梳理知识的前联后延,整体架构起了孩子对几何量的认识!同时,教师可利用钉钉、作业盒子等平台布置作业,在线批改和反馈。多方交互平台相配合,让学生的成长有迹可寻。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不应该沦为表现技术的鸡肋或是累赘,而是有效灵动地服务于学生的利刃。这把利刃应发挥它最大的功效,帮助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智慧课堂。在这样的课堂,孩子们各抒己见,浮想联翩,深入理解知识的本质,自我构建知识,孩子们呈现出了最美的学习姿态,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雪娇.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利与弊[J].考试周刊,2015(56):90- 91.
[2]何克抗.让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真正产生革命性影响--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教育信息技术,2014,(1):3-8.
[3]刘世芳.用信息技术领跑高效数学课堂[J].中小学电教,2016,(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