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十八大就明确的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应该融入到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建立就应该从娃娃抓起,落实到每个初中生的课堂中去,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会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让社会主义价值观指导并约束自己的行为,把自己培养成一个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基于此,本文章对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策略
引言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对初中生展开德育工作的主要载体,在教学活动中合理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是课程本身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初中阶段如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更为科学有效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每一位道法老师都应用心思考的问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述
价值观代表一个人对事物的判断,是对事物作善恶好坏评论的标准,决定一个人对事物的行为方式,所以建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很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了我们对社会主义的看法和认知,对社会主义的性质、组成、标准进行概述和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即二十四字方针,既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个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良好的基础,具有很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初中生所处的年龄段决定了他们对于家长和教师的依赖性开始逐渐减少,并通过建立自身的准则来对行为进行支配,同时也会更多的用自己的眼光去对这个世界进行观察,这时很多初中生会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从而开始像大人一样去选择、揣测和随心所欲。但实际上初中生仍然是一群孩子,他们没有真正的了解这个社会,他们仍然会出现很多冲动和鲁莽的想法及行为,所以通过道德与法治课堂来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是非常必要的。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策略
(一)学校要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有足够的的重视
学校要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有足够的重视,要增加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时间,增派专业的任课教师。只有保证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师资质量和教学时间,才能让学生享受到良好的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法制观念,进而为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下基础。
(二)通过树立榜样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
榜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榜样不但具有凝聚的作用,同时也具有塑造人的效果,从而在社会运行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初中生所处的年龄段决定了他们对于价值观的形成仍然存在一定的疑惑,这时如果能够为学生们树立一个思想和行为上的榜样,会十分有利于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具体来看,教师可以结合社会中的一些具体的人物来对学生们进行情感上的熏陶,例如为学生们列举一些感动中国的人物,通过学习这些榜样让学生们了解到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的贡献而不在于他的获得,这样才能够获得更多人们的认可,从而提升自我价值。通过树立榜样的方式往往比枯燥的理论教学更加有效,从而帮助学生们更好的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提升教师素养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合理有效融入核心价值观,教师需要不断提升个人专业知识素养,全面了解教材内容,有效提升个人核心价值观念,合理优化课程教学,进行教学模式的有效创新,全面整合相关资源,实现学生价值观念教学的有效落实。
同时还需要对其融入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刻反思,积累工作经验,以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更为有效地融入核心价值观。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具有宽容民主开放的专业态度,能够与人合作,勇于承担责任。在教学活动中,还需要尊重学生,确保教学相长。与此同时,还必须具有较高的课程技能,能够深刻解读教学目标,科学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正确识别课程情境。
(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要求教师在一堂课详细的进行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而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渗透到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来,让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充满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要求和法治要求。
(五)增加学生的课外实践培养
经济的发展,让信息传递越来越方便,使得如今的学生知识面广,见识广博。因此枯燥乏味的教材知识无法满足学生的好奇心。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更应该趋向于开放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进学生的思想中,加强教育的说服力。培养学生拥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需要采用全新的教学方式,加强学生的课外实践培养。比如春季到来,学校可以举办春游等活动,让学生拥抱自然,增强学生对自然的了解,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树立保护自然的意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感悟。比如在春游活动中学会感恩回馈自然;在参观农民辛勤劳作时,能有勤奋学习不怕辛苦的感悟;在参加小区环保卫生实践时,能够积累生活经验,增强环保意识。增加学生的课外实践内容,丰富学生的精神交流,让教师与学生在实践中拉近关系,成为学生的朋友,从侧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作为教学过程的理论与方法论指导,是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结合客体需要、心理变化特点以及外部环境改变等形成的对教学中“规律”的探索与总结,对于初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方式方法以及效果有重要的影响。在教育理念方面,既要做到包容多样,又要做到内在统一。传统教育理念注重追求答案的标准化和统一化,忽略了个体之间存在的个性与差异,因而不利于思维的扩散与理论创新。新的教育理念应充分认识不同个体之间成长环境、所学专业等方面的不同,引导其从多角度、多层次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实生活中各个领域的相关性,更好地对人们的生活实践做出具体的方法论指导。在教学方式方面,应认识到单纯依靠理论灌输难以真正让学生信服,甚至还会引起反感的情绪,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因此恰当转变教学方式,如转变言说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
结束语
初中道德与法治在向初中生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中是不可替代的,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能够成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兆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2):70.
[2]王勇.浅淡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1):147.
[3]方百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8):50+52.
[4]薄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模式分析[J].中国新通信,2019,21(18):185.
[5]王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模式探析[C]..教育理论研究(第十辑).: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