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反思”课堂中成长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第10期   作者:陆昌好
[导读]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费莱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反思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认知结果的监控和体会。因此,培养良好的反思活动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认为:反思是指意识的内在活动的观察。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反思是对思想本身进行的反复思考,而学生的反思能力,则是学生在学习时的一种思维活动,是对学习情况(知识、态度、方法)的自我观察和反复思考。
        一、对动手操作过程进行反思
        美国华盛顿一家图书馆用三句十分醒目的语句迎接读者:我听见了,就忘记;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虽说动手实践是叩开数学大殿知识的敲门砖,可《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及反思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比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后,孩子们充分认识了长方体的6个表面,并探究出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后,如果此刻教师就直接让孩子用总结出的公式去套题解决,学生便会成为学习的“容器”。因此,适当地引导学生反思:刚才你是怎样得出公式的?学生通过对刚才的探究过程进行重新审视,会把凌乱的知识进行整理,会联系起以往的教学生活经验,使思维更加清晰,有条理,达到了“数学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要求。这样的反思总结活动,使学生将动手实践与思考,反思与数学能力紧密联系于一体,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是受益终生的。又如《三角形的认识》,一位教师设计了一个游戏化的教学场景,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但对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都很模糊,甚至有个学生还问:“是不是所有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呢?”此时的教师并没有急于回答孩子的问题,而是让孩子们反思自己的拼搭过程,经过老师的“半扶半放”,结合学生自己的实践反思得出结论,由此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反思,形成了自己的综合能力,孩子们兴趣盎然地学习,反思意识更强了。
        二、对解题思路进行反思
        曹才翰先生认为:“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自我评价水平,这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教学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许多孩子做完一道题后就会不假思索,急于做其他题目,但过了一段时间后,类似的题目或相同的题目再次呈现在眼前,学生犹如“水过鸭背”,脑袋中“空空如也”,许多孩子往往会错解或不会解。可见知识的获取固然重要,但学生反思知识是用何种方式,通过何种途径获得的则更有意义,因为“解题回顾”能为学生积累诸多的学习方法,能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厚实的基础。
                     

               
通过学生的探究与总结,这道题可用2种方法解决,但重点是王晓星的邮票数其实比张宇的多16枚,而不是8枚,在提炼解决思路时,体会各种解法的特点,从而发展孩子的解题能力,有助于开拓孩子们的解题思路,这样,经过反复的将解题思维反思,总结,升华,再运用,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定能获得一定程度的增长。
笛卡尔说:“走过两遍的路就是方法。”教学中的思想方法,最终要让学生所领悟和掌握,回顾反思是一条必经之路。解完题,教师必须要趁热打铁,督促引导孩子反思解题过程,回顾解题思维,体会题目中所运用的方法进行反思总结,在回顾中迁移,在反思中猜想。教师不再“苦口婆心”地教授,通过学生“内心重组”反思,反思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学生通过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在“反思”课堂中成长,何乐而不为呢?
        三、对错误的结论进行反思
        曾经在一本杂志上读过一首诗:散步时,我走直路,儿子却故意走弯路。我说,把弯路走直,就是捷径了。儿子说,把直路走弯,路就延长了。是啊,儿子说的话不是没有道理,他的行为和人的意志有偏差,可他却能在错误中成长了,而作为教师,不就是要引导孩子们这样成长吗?
        许多小学数学老师都会遇到类似的情形,孩子们拿到自己的作业,100分的喜形于色,错误的同学会毫不犹豫的擦去错误的答案,从来不问为什么错或是错在哪儿。往往对于答案不求甚解,满足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养成了粗心大意,错漏百出的坏毛病。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中的错误采取适当的措施,给予孩子反思的机会,从而以积极的思维和更深层次的反思活动,达到“真懂”“彻悟”的境界。
        如乘法分配律中,(40+8)×25,学生往往会写成40×25+8或是40+8×25又如120÷4+120×,往往会错误写成120×(4+),如果让学生在这样的错误中反思,乘法分配律的整体结构,是涉及乘加乘减两种运算,并反思相同因素的提取,孩子们定将120÷4+120×,转化成120×+120×再进行简便运算。
        富兰克林说:“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学生的每一个错误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因此让孩子在错误的结论中适时反思,重新审视定能让孩子在“错误中成长。”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劝学》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反思性学习是对教学活动过程的反思和再认识,反思在孩子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具有不言而喻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巧妙地利用错误,激发学生的反思思维,有效地引导孩子进行反思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反思是创造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思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与思的结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古人的这句话阐述了反思的重要性,美籍数学教育学家波利亚也说过:“如果没有了反思,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次重要而有效益的方面。”积极的反思等于为高效课堂打开了一扇宽敞之门,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铺就一条彩色大道。教育学家苏霍姆斯基说:“教师是思考力的培育者,不是知识的注入者。”教师只有在教学课堂中给予孩子多一些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养成思考与反思的习惯,才能实现知识和目标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提高小学课堂的教学效率,让孩子真正在“反思”课堂中成长。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