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亲其师,信其道”是我国教育的一句古训。学生只有亲近与喜欢老师,才能够对其师所授之道深信无疑,悉心领悟。由此看来,一个好老师,必定是有亲和力,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关键词】有效教学 师生关系 亲和力
众所周知,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而课堂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基本途径,也是学生对英语语言习得的主要渠道之一。英语课堂有效教学不但体现在教师“教”的有效性,也体现在学生“学”的有效性,更主要表现在学生是否主动地积极地参与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之中,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
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高中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增强,自尊心很强,尤其是后进生,他们渴望老师、家长以及周围的人能多给他们一点鼓励和信任,其实这种鼓励和信任也是他们争取进步的内在动力。所以,教师要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曾记得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爱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 师爱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能够得到教师的关爱,是学生最起码的心理需求。师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激励,是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无可取代的力量。有了爱,师生之间就能以诚相见,心心相印;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也只有对学生充满博爱的老师,才会在学生间洋溢着浓郁的亲和之力,永受学生的尊崇与爱戴。
做一个有亲和魅力,师爱情怀,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至少需要具备以下方面的特质。
自我认同,思考换位。乔布斯说:工作必将成为你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唯一能使自己得到真正满足的是,做你认为是伟大的工作。做一份伟大工作的唯一方法是,热爱你所做的工作。一个老师,只有心怀一种教书职业的认同感,才能保持自己内心的宁静与和谐,进而抵御现代社会的物欲横流和内心的浮躁不安,从而不把自己幸福快乐与职称的高低、房子的大小、收入的丰薄、名声的远近混同,真正做到安心从教,知足常乐。选择了教师职业,就不能利欲熏心,期待有朝一日变成富翁,奢望有一天倏然成名;选择了教师职业,就意味着选择了平凡,留给自己的只能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高尚之境。
教师角色具有多重性和动态性,每一个教师都必须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和对象灵活辩证的担当不同的角色。有人把现代教师的多重角色归结为五种类型:道德与知识的传播者,严格而民主的管理者,学生心理的调节者,学生心里的知音者,学生父母的替代者。
一个周末的晚上,班上一个男生没有如期返校,跟家长联系,家长说已经坐校车回来。本来该在学校,结果却不见人,老师和父母都很着急。我便发动班干在学校周围寻找,结果在校外书店里发现了他。找到他的时候,他正津津有味地读一本厚厚的小说。看到我们几人找了过来,大吃了一惊。我立马给他父母打了电话,告诉他们孩子平安,然后大手一挥,我们回去吧。回去的路上,我没有责怪他旷课或是迟到,或者他真的是因为看书太过入迷才忘记了时间。没想到第二天,他主动送来一封检讨书,满满两页纸足以看出那份自责和反省。教育不一定要疾言厉色的批评,当学生犯错误或者有行为“过失”本该受到责罚时,如果我们以“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 的情感去理解他们的“荒唐”,宽容他们的“过失”,让他们时时体验到一种高于母爱、超越友情的师生情,这就可能成为学生悔悟“过失”的内在驱动力。对孩子来说,有时候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
童心未泯,谈吐幽默。陶行知曾经深情地告诫过师范学生:“未来的先生们!忘了你们的年纪,变个十足的小孩子,加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去吧!你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要变成小孩子,关键在于你是否拥有一颗未泯的童心。
童心亦真心,为人师者,若失却童心,就将失去真心,而失去真心,就无法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许多优秀的老师,童心都未泯,常常是个大孩子、大朋友、老顽童。他们都在拥有的可贵童心中收获着教育的精彩,他们永远年轻,深受学生的喜爱。教师的童心能滋润学生的心灵,开启学生的智慧,抹去学生心灵的尘埃。难怪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
有一个调查显示,高中生心目中“好老师”的标准排在第一位的是:对学生真诚地相待,富有幽默感,课堂上充满快乐。
老师的一个浅浅笑靥,一句幽默谈吐,立马就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一个具有幽默感的教师,能够自如地驾驭课堂,使得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轻松与灵动起来。往往能使学生觉得教师的心态阳光,诙谐有趣,有知识涵养,有个人魅力,从而得到学习的无穷快乐。教师的幽默感,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引人入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事实证明,教师的幽默是赢得学生喜爱、信赖和敬佩的重要方面,也是提高教育教学实效的神奇要素。
胸襟宽容,心态谦卑。如果一个老师怀揣着一种谦卑心态,宽容胸襟,他就会丢弃虚伪浮躁、自欺欺人;他就会踏实做事,低调做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公众面前,就不会夸夸其谈,或者哗众取宠;在学生面前,他就不会自居长者,或者鄙视“差生”。
有一年,我接手一个高三,发现两个学生早恋,且交往了较长时间。在校运会期间,他俩俨然像一对情侣,亲密无间,晚上我请他俩来办公室,进行了深入地交谈,指出这种亲密关系的危害。临走前,我给每人递上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涩果未熟,何去尝?你俩是学生,纵然两情相悦,何不暂把美好留心底,待到学业有成,再大声说出‘我爱你’!”最后我提出,要继续交往,就必须遵守几条君子协定:一不准约会;二不能用对方的钱物;三要保持正常交往。后来他俩信守了诺言。令人欣慰的是,他俩都考取了理想的大学。教师节那天,那位女生在发给我的贺卡中写到:“老师:我永不忘记您找我俩的那个夜晚,那张写有忠告的纸条,那三条君子协定。是您!在悬崖边拉了一把,使我俩猛然惊醒,重回理智!”早恋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我们也曾年轻,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对学生的早恋行为,不能一味地封堵,粗暴地批评,而应采取必要的理解宽容,以适当的方法适时疏导,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尊重学生,最重要的是尊重他的人格,让每个学生都有自信心,不能挫伤其心灵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这其中,对后进学生的人格尊重尤为重要。
新课程倡导“面对学生全体,全面进行教学”的教学理念,高中英语课堂的有效教学应作为一种理念、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坚定不移。为了充分实践这种理念,需要老师们踏实奋进,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发挥个人魅力,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目标出发,踏踏实实地研究“有效课堂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亲和力有时侯犹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点滴渗透,沁入心田。亲和力施于优秀生,一定是锦上添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施于后进生,就像雪中送炭,暖人心扉,催人奋进。亲和力是一种信任是一种爱,发扬教师亲和力,为我们的英语课堂增加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