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师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和推动者,教师的人格与心理健康素质比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更为重要,教师不仅在对学生传授知识,更是在塑造学生的人格。
关键词:农村教师、心理健康、职业倦怠、心理调适
我们县地处长白山南侧,共有15个乡镇,全县目前共有3025名教师,其中农村教师占七成之多,而农村教师更面临着留守儿童居多、工作环境较差、专业成长受限等特殊问题,由于信息相对闭塞,校园建设相对落后,很多农村学校还是存在“粗犷式”管理,只顾教师工作任务的完成,却忽视了将教师作为有鲜活生命的人看待。无论是社会层面还是家长层面,普遍的尊师意识减弱甚至是低视教师,很多人能够“重教”却做不到“尊师”。经年累月的家校矛盾、工作压力、情绪焦虑极易造成教师灰心失意,产生职业倦怠感,工作中逐渐感到疲惫、投入质量降低,甚至厌倦自己的工作,失去教育的热情,对工作和学生更多的是出于良心在做事。教师是教育的基石,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教师自身的人格特点作为一种重要资源会对学生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县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关注学生的同时,也注重对农村教师心理现状的关怀。
教师要因材施教,针对教师的培训工作也要因需施策。在去年全县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工作中,我们在培训方案的设计上较以往有所不同,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长期跟踪指导的形式开展。首先针对正确认识农村教师的职业倦怠的特殊性、教师幸福感的维护和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和自我发展需要三个主要版块开展专题讲座,为教师们进行理论引领和问题梳理,同时在吉林省教师研修网心理健康工作坊开展了“寻找最美朗读者”暨师德故事微视频评选活动,旨在鼓励教师讲好自己的教育故事,把成绩凝炼出作品、总结出成果,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提升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2019年10月25日以“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为主题,聘请通化市教育学院心理健康教研员王兆臣主任做专题集中培训,全县心理健康教师和班主任100人参加培训。此外,我们为参加培训的老师们建立了“通化县幸福园丁”微信群,并以21天为一个周期坚持在群里打卡。以往建立的一些微信群、QQ群,在培训结束后利用率并不高,时间久了就会遗忘或者成为摆设,本次培训我们鼓励老师们每天分享让自己感到幸福的三件事,不论是多么微小和简单的事情都可以在群里分享,最初很多老师感到腼腆和难为情,不好意思在群里发言,但看到别人的幸福点滴也受到了鼓舞,参与的人越来越多,态度也从被动变主动,即使忙完工作和家庭琐事已经很晚了,老师们也不忘在群里分享自己一天的幸福时刻。
我们意在通过这种简单的心理辅导形式提醒老师们“你是幸福的”,鼓励其逐渐养成发掘幸福、勇于表达的行为习惯,帮助其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学会纾解焦虑和释放压力。经过几个周期的观察,让老师们感到幸福的事主要包括:能顺利完成学校的工作任务,成绩得到认可;学生表现良好,与家长沟通顺畅;家庭和睦温馨,工作的辛苦和繁忙能够得到理解和支持;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充电和开展兴趣爱好……每一件都看似普通,可是却影响着每个人每天的工作和生活。
2020年伊始为应对疫情防控需要,关注特殊时期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我们充分利用华东师大、华南师大、继教网、奥鹏网等培训机构开发的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免费在线培训课程,对全县中小学教师进行疫情期间心理辅导;5月11日组织全县心理健康和班主任教师参加“后疫情时代的中小学生命教育”网络培训。同时为保障全县教师、学生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心理健康状况,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积极肩负起了维护学生的心理防线的重任,全力防控疫情期间心理问题,保障“停课不停教、不停学”,为学生身心健康保驾护航,组建全县14名具备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心理教师为骨干成员、各校心理教师广泛参与的中小学心理援助工作团队,心理援助工作团队成员面向全县师生及家长普及疫情心理防护知识,开展心理微课堂,积极进行疫情防控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引导学生科学认识、正确应对疫情,有效疏导不良情绪,在疫情防控期间为广大师生及家长提供心理服务。
同时在今年我县教师继续教育全员培训中设置了《中小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青少年生命教育系列公益课》、《心灵捕手》、《吾爱吾师》等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专题课程。要着力将教师心理健康培训覆盖全县所有教师,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培训和学习方式,使教师不断提升职业幸福感和获得感,克服职业倦怠,更加爱岗敬业,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四有”好老师。
如今社会职业压力普遍存在,教师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下一代的重任,这份职业的特殊性也决定了他们是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的一个群体,教师职业压力过大已经成为一种心理疾病。在教育不断深化改革,新的课程标准相继出台、教材更新速度加快、先进的课程理念和教育教学手段广泛应用的形势下,农村学校的教师们面临更大压力。
我认为,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素养和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感,不能只依赖于几天短暂的培训,问题的形成不会是一朝一夕,问题的解决也需要抽丝剥茧。学校对教师的关怀和鼓励非常重要,要关注教师的个体发展需求、尊重教师的教学自主性,通过心理健康校本培训以及建立心理咨询室等多种途径帮助教师疏导心理压力,增强教师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同时教师也要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份职业,就要无愧于自己的选择,真正担得起一句“老师好!”。
教师只有主动学习和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在自尊、自爱、自觉的心理前提下,理智的面对困难和挫折,以积极的态度进行心理调适,满怀热情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才能更容易获得认同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