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三学生能解决自身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而每个人的发展区大小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很弱,如何扩大发展区是高三备考前要关注的,也需要教师适当及时的引导。本文针对我校高三实际学情,通过“导学”模式在高三生物复习教学中的实施,对学生个体扩充知识技能发展区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导学 发展区 学情
一、问题提出
高三教学结束了,回顾这一年,刚接触新高三就发现学生自主意识变强了,但自主学习能力还很弱,这一下让我焦虑,不自觉的霸占课堂时间、想要给学生灌注更多,但其实我心里清楚学生“学法”的掌握是重中之重,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怎样让自己有分寸的教学?如何在有限时间中尽快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思考再三,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教学,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学生“学”的有效性上,因此还是要侧重“导学”。那么我必须尽快依据实际学情弄清楚“导什么”和“怎么导”。
二、导学“导什么”
我发现这届学生习惯背诵,但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是学生“生命观念的落实,科学思维的养成,能进行科学探究,能承担社会责任”,这远不是记背知识点能解决的,如果放任学生死记硬背,会使其在理解上出现偏差,甚至出现错误。因此,首先要了解学情,知道学生对哪些知识、技能已经掌握的清楚,哪些知识、技能是概念模糊的。当然要正确辨别学生是“真知or假知”,对我也是考验。
1.依据学情整理关注点(针对知识、技能)
主要从学生的“假知区”、“模糊区”、“疑难区”、“延伸区”入手。
2.依据学情设置合意问题情境(针对科学思维)
只有当知识恰能作用于眼前的问题情境时,思维才能展开。针对学生“思维发散”,引导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针对学生“思维空白”,添加新情景、新方法、趣味导语引导;针对学生“思维深入”,及时引导思考方向,激励探究;针对学生“思维混乱”,及时介入、解释缘由,引导学生自我评价。
三、导学“怎么导”
(一)操作原则
1.角色定位明确
学生主学、教师主导。但教师既不“放群羊”也不当“保姆”,做好“主持引导”。课前精心准备,课上“煽风点火”,个中精讲点拨,到位不越位。
2.引导层次分明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知识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导学”成败取决于是否真调动了学生学的兴致,这是开始。然后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情,阶梯性的设计导学案。
3.突出探究实践
在学生学的过程中要注意鼓励其独立思考、探索实践,当实验实践有难度,个人不行时鼓励组团合作实践,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形成动脑、动手、质疑、创新的学习方法。
(二)准备措施
1.备学情和学案
学生“学”有困惑才对课堂有需求。而学案是连接教师、教材和学生的纽带,教师通过学案了解学情,有针对性的设计问题情境进行导学,学生通过学案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并了解学科考查要点。因而编写学案既要符合《课程标准》又要切合实际所需。
根据高三学生对生物学习的不同需要,学案分为复习型、专题型,侧重有所不同,但基本要素相似,包括学习目标、重难点梳理、学习活动、限时精练和小结反馈。要特别注意学习活动的设计由易到难编排并注重“学法指导”。
2.一课一案,课堂时间有预设
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因此要每课一案,学生依据学案思考、解答问题,开动思维,将之同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教师的课堂导学安排要追求时效,点拨、引导要及时,点评、精讲要到位,一般每节课教师精讲时间不超过三分之一,学生学习活动不超过三分之二,余点评和反馈时间。
(三)“导学”实践
1.课前加强学生先学、教师收集学情和备课三合作
高三学生具备一定独立学习能力,就某一章节或专题,可以先学,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自己来;个人不能解决的组团合学;实在难的留待课堂解决。按这样实施学生的学习时效会大大增加,但前提条件是学生一定要先学,疑难反馈给教师;教师一定要收集学情(批改作业、梳理学生的质疑点);教师要依据学情的变动一再调整备课,坚定贯彻“以学定教”。
2.课中夯实“四步”程序
在先学基础上,课堂在教师精讲点拨后的主要安排是学生以团队参与有一定困难的情境学习活动。主要经历“情境体验--评价反馈--专项解惑--练习巩固”,以此促成各个学习目标的落实。
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团队与个体的合作与分工,每个任务和责任的明确,力求合作互助,平等竞争,共同进步。还要特别注重教师的精讲和学生的精练。所谓精讲不是少讲,而是抓住问题本质,一语道破天机。精练必须在教师严格把关、精选习题的基础上实施,让学生做有代表性的、有难度的题目,利于学生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对于高三教学而言,精讲精练是必须的。
3.目标与评价贯穿始终
目标与评价也是课堂“导”的核心,有怎样的学习目标就应设有对应的评价标准,这样才能随时监测学习的有效性,也才能知晓教师的导学是否有效、有价值?
4.课后“导”拓展
对课堂上未完成的部分要引导学生在课后继续,或者对某大概念进行拓展理解。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将学习这件事坚持下来的,尤其在课后,学生的学习后续力依然需要教师的持续关注和扶持。
四、研究成效
1.提升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通过及时、恰当的“导学”和评价,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加强了,敢于问和想,在课堂也有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学生的科学思维得以激发,科学探究技能得以锻炼,练得多就会去做得多,相应的在脑海形成生命观念并更懂得自己应付的社会责任。
2.提升了教师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对教师“教”的要求其实源于学生对“学”的需求,教学相长就是这么回事儿。面对高三教学,一面要应对高三学生学习的需求,一面是高考升学率的压力,我们可以将之有机融合,通过精心导学,学生学习能力得到锻炼提升,学习成绩自然而然就提升了,而当能力提升后的学生对自己的后期目标也会升高,进而对教师的导学要求也会升高,教师为应对学生所需,必然需要培养、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学习再学习。在高三,很多同事得到了锻炼和发展,实现与学生和新课程的共同成长。
3.浓厚了学校教研氛围
本课题得到了全组生物教师的支持,也得到了学校的重视和支持,许多教师参与其中,献计献策,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不同学科导学学案,这都是大家智慧的集合,同时研究后的许多思考和经验也影响到了学校的更多学科,浓厚了学校教研氛围。
“导学”把教学重心从原来的研究教法转变到研究学法上,促使教师再学习和创新教学精神,我们的教学依于课标又不拘泥于课标,教师教学生又和学生一起学习提升,这在课堂氛围的营造上与以往有很大区别,更平等、也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了,“导学”模式在高三教学显现成效。
五、反思与今后努力的方向
反思整个研究过程,也出现一些不足,比如部分学生重视“学案”而轻视“课本”,两者之间没有找到恰当的平衡点,需要加强指导;合作这一环节缺少有效及时的奖励措施,需要添加奖励制度,这样能得到更好的效果,持续激发学生合作的热情;由于高三课时限制,“导”拓展部分没有做充分。以上这些方面在今后教学中要修善。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指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在今后我们要更强调教师“导”为学生“学”服务的意识。贯彻导学模式,助学生“不会”到“学会”最后达到“会学”。
参考资料:
1.《西部科教论坛 》2009年第5期 邱国权
2.《高中数学课堂“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结题报告》南昌大学附中 黄伟民 程晓杰
3.《“指导——自主学习”课堂教师应如何导》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 陈中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