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作文教学方法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第10期   作者:骆培宁
[导读]
        叶圣陶说:“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语言作为信息的主要载体,其功用将越来越广泛,作文能力将成为一个现代文明人必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因此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但有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甚至逃避作文,引用学生的话就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其实这两点正是作文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指导学生轻松、愉快地写好作文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例文引路
     “读写结合”是一条被人们普遍接受的语文教学原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别人的写作思路对话,在对话中感悟作文规律,决定借鉴的内容和方式,从而促成作文的个性化。如指导学生写《我收获了——》,教学开始,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分析与教学目标有关的例文《落花生》,接着用有强烈视觉效果的课件将其重点片段、写作要点或写作提纲显示出来,以引起学生的充分主意。让学生从范文中找到相应的写作方式(其中包括如何选材,解决“无米之炊”的问题)从作者写作思路的“原型”中得到启发,形成有效的认知结构,将例文中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直接迁移到作文中。《落花生》一课,理解父亲谈花生的两段话的意思是重点,特别是借花生说道理是难点,在教学中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组合来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重点和难点。利用课件:左下方是“落花生”图,形象地演示出落花生“矮矮地生长在地里,果实埋在泥土里,一定要挖出来才知道”的特点;右上方是“高挂枝头、鲜红嫩绿,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苹果、石榴”;下面是活动文字。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录音,一边品味文字意思,使声形结合、声画并举,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从图画形象上观察感知到同类植物的不同之处,从语言文字中品味出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对比的写出两种事物本质的不同,从图文创设的意境中,从视听创设的感知中,学生自然品味出父亲将花生和苹果等作比较是为了突出花生“藏而不露”的特点,从而反映出花生“谦逊朴实,不哗众取宠”的品质。同时让学生读读议议,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自然的悟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一哲理,文章借物喻理的难点迎刃而解。在这里,例文是一个台阶帮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课件媒体即等于给学生“一根拐杖”,帮助学生降低写作难度,创造有利的心理条件,让学生主动投入写作活动之中。


        二、教师对学生作文方法的指导。
        在对学生作文方法指导方面,一是要指导学生细心观察。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颗敏感的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作生活的有心人,对周围熟悉的人和事物要细致地观察:这些人和事有什么特征,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等。在观察中会突发奇想,产生表达的灵感,有了表达的欲望。二是要在教学中落实作文指导。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入编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细致推敲的优秀范文,作者巧妙的构思,有序的写作,独特的观察视角等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让学生模仿优秀课文的写法进行写作,琢磨并领悟出作文的真谛。教师在教学每篇课文时都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个形象直观的例子,让学生潜心地去读,自由地去想,无拘无束地去议,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要点,再提供适当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借鉴迁移,巩固习作知识,为写好作文提供一条快捷之路。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理想的风筝》一文时,文中的对刘老师的外貌描写部分,既写出了刘老师身有残疾的特点,又流露出了刘老师忠厚老实的性格以及对生活的执着追求。让学生从中领悟到描写人物外貌时,既要抓住主要特点去写,还应从外貌描写中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再如课文通过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两件事情来表现刘老师的身残志坚,对生活的热爱,让学生明白写人要选择典型的事例去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文时,课文着重写了时间紧迫、路途艰险和泸定桥的令人胆寒两部分内容,从中让学生明白对表现文章中心关系紧密的内容要详细,重点写,对表现课文中心关系不大的内容要一笔带过,要略写;又如教学《赤壁之战》一文,我们对赤壁之战之所以能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是因为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战役的起因、经过、结果写的很明白,从中要让学生懂得作文做的按一定的顺序写,才能把内容写清楚,给别人留下清楚的印象。三是要在长期的课内外阅读中积累优美词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在阅读中进行有效的语言积累,丰富自己的大脑仓库,这样才能在写作时文如泉涌,下笔如神。没有语言积累,学生的作文将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内心有情而不能抒发。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多读书,读好书,不断获取间接经验,积累语言。
        一个人所拥有的潜在独创力与想象力是无穷的,作为老师,应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思维能力,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率。我相信长期持之以恒,做生活的有心人,做勤劳的小蜜蜂,多思考、多练笔,多使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一定能培养出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