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学教学中,美术学科教学非常重要,有效的美术教学活动能够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与艺术情操,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发现美、感受美与创造美。而学习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美术技能。因此,小学美术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
关键词:小学美术;全面发展;综合素养;兴趣教学
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成功的教学已不再是强制的知识灌输,而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小学美术教学更是如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美术的兴趣作为课堂的重点任务,让学生自主的欣赏艺术作品,投入绘画技法的练习中,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
1小学美术教学的目标
美术泛指占据一定的空间且具有可视性的艺术,它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创作者的思想感情传递给观赏者,将艺术这一抽象概念融入生活,可以让人们在生活中体验并感受美。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接受事物的能力较强,因此,这一阶段的美术教学目标不应设定为提高学生的美术成绩、引导学生成为专业美术人才,而应该设定为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绘画能力以及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其学习潜力和热情,进而让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生活和学习。
2小学美术教学的基本现状分析
当前的小学美术课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教学问题,突出表现为美术教师对美育的认识度不足,一些教师的美育活动只是流于形式,并不能有效地挖掘教材中的美育资源,也没有注重通过多种渠道来搜集各种有效资源。因此,美术教师的教学资源整合能力并不高,很难真正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对美的认知也缺乏全面化,导致美术教育并不能充分地发挥其促进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育功能。此外,一些美术教师并不注重活跃课堂氛围,将美术课程当成了理论课,实践活动比较匮乏,导致小学生很难感受到美术的艺术创造魅力。这些教学问题都反映了教师教学观念上的认知问题,没有充分解读新课标的新要求,对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方面的要求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3小学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策略
3.1巧用多媒体课件,培养小学生的美术兴趣
首先,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呈现多样化的美术作品,从而在拓展学生知识视野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美术鉴赏兴趣。如《肖像艺术》,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王昭君与毛延寿的故事,并呈现相应的艺术肖像,从而促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展开美术欣赏活动。王昭君因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致使自己的画像非常平庸,所以使得汉元帝非常讨厌她。学生会在该故事的启发下认识到人物肖像有传达情感的作用,学生会着重观看肖像作品中“形神兼备”的表现方法,进而学生就能更加全面地展开肖像作品的赏析。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父亲》、《藏族少女》以及《白求恩》等肖像作品。其次,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丰富课堂教学素材。如《偶戏》,这节课中既涉及了木偶的制作、装饰与表演,还涉及了偶戏中千变万化人物造型的欣赏,甚至还有国外的不同形态的木偶。那么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呈现杖头木偶、提线木偶、布袋木偶、铁枝木偶以及药发木偶。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详细的木偶制作过程。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呈现尼泊尔布偶、泰国木偶、韩国木偶以及越南水上木偶,等国外的木偶形态。多姿多彩的情景图片以及视频,会促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偶戏这一艺术形式的博大精深,会促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展开木偶的制作以及表演。
3.2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在对小学生进行美术教育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的这一特点,将生动的素材展示给学生,帮助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在讲到《飞天畅想》一课时,教师要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不同形态和功能的卫星,并向学生展示人造卫星的图片,让学生认识模型的结构和材料,并向学生讲述其模型的制作方法。接着,教师要组织学生结成小组,对人造卫星的功能与外形展开想象,并初步画出草图,对其主要结构与形状进行明确。每个小组中要有一名“总设计师”,对组员进行任务的布置,每个人完成人造卫星模型的一部分,最后再进行组装。通过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教师可以直观的将物象展示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作兴趣。
3.3改变教学方向,注重兴趣培养
大部分人耗尽一生也只能在美术的某一个领域取得一定的成就,而对于在校的学生来说,依靠学校提供的美术课程时间来学习美术并取得成就显然是不合理,同时由于各地区的教学条件、师资力量不同,导致各地区的美术教育水平有着较为明显的差距,相关的教育者对于学校美术的教育也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实际上,学校设立的美术课程并不需要让学生成为专业的美术相关工作者,当然更不能理解为美术课程就是花时间给学生看些著名的美术作品。学生和老师对于美术作品的看法是完全不同的,同时学生的身体发育并不完全,并不能很好的控制美术相关道具,所以学生的作品往往不能对美术相关技巧有着过高的要求,对于学生的培养应该将着重点放在通过美术作品抒发情感,通过欣赏他人的作品去理解作品中蕴含的情感,还有理解美术作品背后相关的意义。技巧和相关知识的积累可能会随着年岁增长日渐增加,而对美术的兴趣却是越早激发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小学美术有一章节的知识内容是关于石雕艺术,在教材的这个章节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完成一次相关的创作显然是不合理的,学生身体尚未发育完全,不足以支撑其完成石雕这样的美术创作,所以着重点应该放在通过作品发现作者想表达的感情和发现并理解作品背后具备的意义,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于石雕艺术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通过发现并理解作品背后的含义和情感有效的记下忆了许多知名的石雕作品。如果要求学生强行去记忆石雕的相关知识,带来的后果无非是看过后就忘记了的应付式学习,这无疑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
3.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是一种在个体的心智世界中源源不断地去诱导一些提供最佳创意的人格特征的教育。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观,积极探索和采取灵活多样的现代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并能让这种欲望保持长久。任何一种有效的教学都必须有学生的参与才能取得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激励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教师在开展美术课程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以多样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可以有效强化美术学科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可以在获得知识及技能的同时,受到良好的熏陶,促进学生养成美好的个人品质。
参考文献
[1]王涛.对小学美术教学中创意性写生教学的思考.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0).
[2]黄维.基于创造力培养的小学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研究[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12):179.
[3]曹慧竹,《浅谈如何有效开展小学美术兴趣小组活动》;《新课程·小学》,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