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守游戏规则”的游戏化体育活动教学实践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第9期   作者:罗秋平
[导读] 何为“规则”?在360百科中指出:规则,一般指由群众共同制定、公认或由代表人统一制定并通过的,
        何为“规则”?在360百科中指出:规则,一般指由群众共同制定、公认或由代表人统一制定并通过的,由群体里的所有成员一起遵守的条例和章程。而《纲要》中指出,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重视幼儿的身心健康。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是我们的重要任务。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将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为幼儿的成长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是我们现在正在努力的方向。
        在《指南》健康领域目标的教育建议指出:开展丰富多样,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各种身体活动,如走、跑、跳、攀、爬等,鼓励幼儿坚持下来,不怕累。激发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养成锻炼的习惯。为幼儿准备多种体育活动材料,鼓励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开展活动。在指南的指引下,我园根据面积大,操场宽敞,教师年轻化,因此,打造我园体育特色是我园的重要任务。而教研任务恰好就是对于体能器械材料的运用,因此,根据了幼儿园已有的活动器械,我们进行了各类体育游戏的设计。而我们往往发现,很多时候我们的体育活动经常要中断或者停止,为什么呢?因为幼儿不遵守游戏规则,这些影响活动进行的一些行为,有时候会骚扰别的幼儿,有的甚至会受伤,所以迫使老师逼不得已的停止了游戏。因此,我们在这个现状中进行了分析,并努力在“游戏”中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
        一、创设“有点点”的环境,让幼儿在可遵守的环境中明确规则。
        在一开始开展有关于体育活动的课程时,我们发现很多幼儿即使读到了大班,都未能很好的找到位置,进行热身活动。我们常常苦恼,明明一节教育活动或者体育游戏中已经有了三位老师,为什么孩子们排队依然是乱成一遭,很影响到后面的活动进行,因此,我们想到一个试行的方法,以大一班男孩22名,女孩15名一共37名幼儿为实验,在体育活动中的热身环节给孩子们找“点点”。
        我们发现,在第一次进行“找点点”过程中,全班幼儿“找点点”的过程中,能够迅速根据老师的指令找到位置的男孩和女孩的人数一致,约占班级人数中的54%,而女孩完成率明显比男孩的要高。而在活动进行的第五次实验时,能够完成老师指令的幼儿比例约为89%,我们很清楚的看到幼儿在经过5次实验后,幼儿基本上能迅速找到位置,女孩在这方面的表现明显优于男孩。(说明:女孩子当中有两名幼儿为自闭症边缘的孩子,在活动中不断实施过程中,她们在学期末基本上能够跟在队伍里进行活动,而不是在老师的场地随意跑动影响活动的进行。)
        二、以多元化“游戏”贯穿活动本身,让幼儿在“做中玩”完成游戏规则。
        游戏,是孩子非常喜欢参与的活动,除了本身孩子适合游戏化的教学,常规的早锻炼以及幼儿园特色体能大循环给了幼儿很多体能上的锻炼外,幼儿对于器械的多玩多用已经很熟悉了,甚至在有限地玩法中开始了厌倦,因此,如何调动幼儿在活动中的积极性,提高幼儿参与活动中来的兴趣,我们开始在体育游戏中不断探索。

比如民间游戏《老鹰抓小鸡》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个游戏,那么我们如何将民间游戏很好的设计成为一个能够锻炼幼儿体育活动技能技巧的练习中来呢,我们就是将幼儿在跑动作改变成单脚连续跳的动作,当音乐停止,老鹰出现,幼儿必须单脚连续跳回自己的“家”,游戏非常的简单,但是幼儿玩得非常的开心,并且游戏的变化,幼儿反而更加能够参与到游戏中来。而《田鼠运粮食》是根据我们幼儿园的体能器械进行的活动设计,本活动游戏规则玩法:在跑的过程中听教师口哨,变化动作,自由跑,即慢跑和快跑,引导幼儿想出快速运到粮食而不被发现的办法。幼儿在相对自由的环境理念进行再创作,发挥最大的思维空间,完成该游戏。而在这个游戏中,教师是需要和幼儿强调的安全教育,以及顾及少部分运动技巧稍弱的幼儿。我们发现,在新的游戏情景中,幼儿能够非常的投入,除了体育活动的所需要的技能技巧的动作练习能够基本上完成外,幼儿的运动量我们也进行了测量。根据观察幼儿的在体育运动中的脸色,出汗量,呼吸,动作完成的质量,注意力等方面,进行了心率测量,我们基本上能够肯定的是,孩子在这节活动中获得了一定的运动量,从侧面反映出来,幼儿积极的参与了游戏中来。游戏能够顺利开展下来,活动的吸引力就更加能够让幼儿遵守游戏规则,在规则要求下进行游戏。
        三、关注全体幼儿的同时,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让每位幼儿体验“规则”带来的快感。
在体育游戏中,我们在教学中,往往能够顾及的就是大部分的幼儿,往往会忽略或者根本无暇于顾及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但是往往“破坏”规则让活动中断的又是这几名幼儿,如此恶性循环,我们的活动常常变成了一个老师整理活动纪律的“批斗”大会,并无实际的意义。因此在户外活动中,老师之间的配合,关注到个别幼儿的表现,针对该幼儿或者大部分幼儿及时调整活动内容或者调动游戏气氛往往能让活动事半功倍。
活动实录1:老师正在带领幼儿进行第二关的闯关游戏,琳琳小朋友相对其他幼儿来说比较认真,积极地去完成每一关的任务,并且努力完成老师要求的细节动作,在游戏中,积极响应教师的指令。但是会出现和其他幼儿讲话,需要老师提醒参与游戏。
林林是个做事情较为认真积极完成教师任务的幼儿。在游戏中基本上能够很好等 遵守游戏规则,但是在本次游戏中幼儿会出现分心的状态,我们分析,原因可能有:1、时间问题,10点30分后,操场上都是进行户外的游戏时间,幼儿学习状态可能不够精神集中。2、班级常规较弱,影响了幼儿之间学习的状态。针对以上情况,我们调整了游戏时间,在活动室内与幼儿强调规则以后才出户外进行游戏,效果与原来的有明显不同。因为孩子们有游戏经验,所以游戏的导入部分很简单,孩子们已经有了自由组织游戏的能力所以进行了分组游戏,就像案例中所说的要多加强调的是安全,安全教育要在随时随地中提醒幼儿。孩子们大都能积极参与游戏,少数幼儿再重复游戏几次后就没有了兴趣,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新的挑战,难度没有提升。因此,我们在活动中加一些难度,比如:过桥,跨小河,钻、爬等过程,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幼儿的兴趣开始慢慢提升。
        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认为,"人类在完成了维持和延续生命的主要任务之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存在,这种剩余的精力的发泄,就是游戏。游戏本身并没有功利目的,游戏过程的本身就是游戏的目的"。很多时候,我们作为一线的年轻老师往往苦恼,三十几个孩子,组织一节教育活动让每一位孩子都参与进来实在是太难了,更何况还是在户外活动中进行体育活动或者游戏,让幼儿遵守游戏规则更加是难上加难。因此,我们在已有的教学经验基础上,不断去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将规则隐于游戏当中,幼儿在玩耍的游戏教学过程中潜意识就“遵守游戏规则”,那大概就是我们成功的地方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