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项目”模式教学,让美术课堂独放异彩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第9期   作者:黎燕
[导读] 美术课是中职学生的必修课,学前教育艺术课是专业课
        摘要:美术课是中职学生的必修课,学前教育艺术课是专业课,艺术课程在我校已全面开设。如何运用更好地进行美术教学?作为美术教师,我们正在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适合于学生的资源,运用“工作室+项目”模式教学,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与创作热情,使美术课堂富有文化、更有特色。
        关键词:美术  “工作室+项目” 
        传统的美术课堂专注于听与讲,学生获得更多的理论知识,但学习兴趣不高,在实际动手能力上,缺乏训练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因为没有营造艺术创作的场所和环境,没有相应的工具和设备,没有实际的设计项目与教学任务。学生的学习得不到锻炼。工作室是指教室变成工作实习、实验的场所。美术是应用性、实践性的学科,紧跟时代发展,社会的需求就是教学的任务,“工作室+项目”教学模式以新的起点和立意是对艺术教学进行实质性的探索,促进美术学科的改革和发展。所以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题的初探。
        一、“工作室+项目”的教与学
        工作室教学模式,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互动性强、手把手教的教学的教学平台,主要任务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技能型人才。项目教学法是工作室教学过程中的任务,安排学生独立完成,遇到问题时,教师进行有效的指导,项目教学是工作室教学的最重要特征,它的优点是教学任务明确,以工作项目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促进学生根据明确的工作目标积极主动解决实际的工作任务,在课题创建以来,学校成立了美术工作、手工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师把美术课堂带到了两室中,如火如荼教学课程。
        工作室项目教学内容的选择首先要考虑到学生可以接受的程度,并结合实际设计项目结合实际,教师以生活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教学活动,给学生提供无限的创作资源。
        1.因地制宜,发掘教学资源
        我校历史悠久,是钦州坭兴陶的发祥地之一,是著名的刘永福、冯子材的养马场,钦州市科普基地、全国文明单位、随着近年来的发展,校园环境变得更加美丽,成为钦州的网红打卡胜地之一。这一系列校园文化资源经过整合完全可以纳入美术教学内容,成为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利用这些本土资源来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呢?
        ① 以风景为主的绘画资源的开发
        翻开美术教材,我们不难找到关于风景的内容,从撕纸拼贴到绘画到欣赏,真可谓形式多样,但教材中的内容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比较遥远,而且不能表现出我们学校的特色,在教材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发现校园题材绘画:感恩亭、老木棉、荷鱼共生、荷塘、亭台楼阁等等,花海等集建筑、雕塑、绘画、工艺、装饰于一体,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我们应该灵活多样地将这些地方资源运用到美术教学中去。除了让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外,还组织学生亲自走进这些平时熟悉的空间,引导他们用眼睛观看,用心灵触摸,让学生在多样化表现的方法中进一步感知艺术背后的文化内涵,认识先辈们创造的珍贵的美术文化,生活气息的作品。
并对他们的作品作为资源。
        ② 当地民间传统节庆文化及民间艺术资源的开发
?“美术课标”指出:结合传统节日,创作设计美术作品,体会美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在我们中华大地上,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都有着各自独特的传统节日文化。如:端午节赛龙舟、包粽子,春节、壮族三月三、采莲等等这些都是美术课很好的题材。我们可以通过“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节日”等实践活动,让他们感受风土人情,民间故事,文化习俗,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这些丰富的民间节日文化以不同的方式渗透到我们的美术教学中。
??另外我们还把民间艺术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民间艺术如:坭兴陶、壮族服饰、有趣的钦州采茶、剪纸、海豚等,特别是,在课堂中给学生尝试制作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中。以上素材,学生可以尝试用油画棒、水粉等技巧绘制,形成作品。


        2.引用动漫形象、媒体助教,打造动态课堂   
        美术课程,因其为一门实用性的课程,因此相比较于其他课程来说应挖得更“深”、更“透”。然而传统一支粉笔,一张嘴巴,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在地方课程的课堂上显得尤为艰难、被动。上《壮族锦缎》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功能,在校园欣赏教学中课堂上让学生设计了钦农的形象,学生设计了一个洋葱头,把他命名为“冲冲”让她成为我的助手,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冲冲作为讲解员,图片更为丰富多彩,拓展孩子的视野,使其在有限的时空,获取更多的感性材料,让教材更为丰厚、生动,增强趣味性。在欣赏水粉作品时是怎样织出来时,我选了一段视频,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了它的绘画技法,可以说学生观看此视频短片就是看壮家织锦的介绍及传说还有制作过程,通过一段声情并茂的,集图片、动画、声音与孩子们欢心相携,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声、光、电的氛围下轻轻松松地了解装家织锦,使教学紧跟时代的脉搏舞动起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堂教学效率。
        二、利用校园科普活动平台,“小订单”进社团
  我校每年一度的校园科普活动,钦州市科普活动、东盟展览等活动中,美术工作室通过小订单,把项目引进教学中。让学生通过销售自己的产品,获取收获的喜悦。
?创作石头画,点“石”成金
        石头,一个很普通很不值钱的,当你会上图案出售的时候,就是一件商品,社团的学生们可以利用课堂时间,根据石头上自有的色彩、形态进行艺术构思,绘图、上色,用刀刻,绘画等技巧勾划而成淳朴自然的景致艺术品。让石头升值起来,借助一年一度的科普活动、周末等进行出售,点“石”成金。
?帆布包包,DIY个性图案
        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张扬个性, 手绘头像的衣服,包包、鞋子,T恤,喜欢用各种各样的图案装饰,我们来个现场DIY,活学活用。在无形中学习了技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三、创设情景、体验探索,发挥主体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活动的助长剂。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能引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巧手“绘”画,美化校园
        我们美丽的校园,需要色彩的点翠,学前教育专业的老师根据学校的需要,把学生带到,校园,创设情景,荷塘上绘制了“荷鱼共生”主题的小房子,为荷塘增色。农场绘制了一幅充满了乐趣“农耕文化”主题墙,。灯光球场绘制了运动主题画,校道的大树绘制,学生们通过这些项目,在实践中提高绘画能力。
?坭兴陶艺探索实践活动
        坭兴陶钦州的文化遗产,是一门地方性的课程,更是一门真正属于学生实践探索的活动课程。学生应该在这门课程中不断体验、不断探究中不断成长,在参与和融入中不断了解新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已有的知识储备。执教《有趣的坭兴陶》一课时,《坭兴陶》是一堂地方性很强的课,它要求教师本身要掌握一定的陶艺技巧,当我们的教师没有足够专业的情况下,把学生带到坭兴陶工作室,让工艺大师带他们走进课,为学生创设一个集开放性、实践性、活动性于一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的坭兴陶,在体验与探究中不断获得新知,在参与和融入中不断拉近学生与美丽的坭兴陶的距离,在活动中激发对艺术浓厚兴趣,让学生真正喜爱上陶艺,并有望于学生能够关注地道的本土文化,让地方文化得以发展并发扬光大。
        课题组教师围绕着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把“工作室+项目”践行到了美术课堂中,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与创作热情,提高学生绘画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艺术课堂富有文化、更有特色。
        参考文献:
        [1]王子琳 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探析 吉林工程师范学院报
        [2]王海青 论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案例 【J】成功(教育),2009,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