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阶段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十分重要,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从少年阶段步入了青年阶段。初中学生开始出现了更多新奇的想法,其也会对今后的发展更加迷茫,初中生既想更多的证明自己,又会考虑自己是否具备一定的能力,其思维常常较为纠结,因此这一阶段的学生容易出现叛逆的心理,缺乏对自身行为的思考。同时,初中生的内力也较为脆弱,缺乏面对措施的正确心态。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内容设计,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打造高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优化措施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新的课程标准中也进行了明确的要求,提出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学习中要注重学生课堂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其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点。笔者在文中先指出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尝试提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开放性教学的几点优化措施,希望能为初中道法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通常会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客观问题: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来说,其知识通常较为抽象,这对于学生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学生容易出现厌学的心理,或者是由于其他课程的学习紧张而没有时间进行该门课程的学习。初中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尤其是初三年学生其面临着中考,而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来说,其所占分值较低或根本不是考试的科目,因此,部分初中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缺乏重视。同时,部分道法课程的教师教学理念没有及时更新,对于教学模式的选择通常是生搬硬套,教师的课程教学仅依据教材,教学形式过于单一。此外,学校的道德法课教师由于教师所教授的班级过多,课程教学压力较大,缺乏足够的时间来准备课程教案。二是主观问题: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缺乏积极性,并对于这门课的价值理解不深,对该门学科缺乏认同感。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开放性教学的优化措施:
1.积极完成课前准备工作。新课改下,教师应该积极完成课前准备工作,全面深入了解课本知识,结合当前时政热点,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特点设计教学案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了解课程。比如,教师在准备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中,可以积极开展趣味游戏活动,组织学生了解彼此,认识新同学,融入新的学习环境,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尽快融入初中的学习,适应全新的学习节奏,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养成良好的学习心态。从课本中的案例入手,换位思考了解学生的心态,给予学生充分的成长空间,分享学生的心理心态,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
2.改变传统的师生观念。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理念应转变过来,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放下教师的架子,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任何问题解决的前提都是良好的沟通,教师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可以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问题,然后教师在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指导。教师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培养学生勇于提问的习惯。同时,教师作为知识的讲授者,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其教育的目的就是教学生如何才能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道德与法律方面的教育,不应仅依靠课堂教学,教师应转变自身的定位,多去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多聆听学生的问题与想法,教师可以将道德与法律教育内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从而实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3.翻转课堂应用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来调整教学的语言和情绪,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与学生进行互动。同时,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谈自己的想法,并在课堂教学完成后提出开放性的问题,例如:如何实现主动学习、学习的目标和重要性是什么等,让学生通过翻转课堂的平台进行相互交流。教师利用翻转课堂的方式将课本的知识进行深化,并在交流平台上掌握不同学生的想法和学习态度,以便于今后的课程教学采取有效的措施。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与家长交流,向家长介绍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法治素养,将道德与法治知识渗透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采取翻转课堂的教育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与积极性,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育更加主动,从而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
4.适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中的人员轮流作为组长管理小组,避免在课堂教学中出现学生溜号的现象。例如:“人生自强少年始”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教授学生自强不息是学生重要的品质,国家的发展需要青少年自强不息,才能使我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教师在讲解课堂内容后,要设计适合的问题来让各个学习小组进行讨论,讨论的内容可以是如何才能做到自强不息等。问题提出后,各小组需要讨论,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小组讨论完成后,各小组可以派代表进行发言,教师听取各小组讨论结果后需要进行科学的指导,帮助学生理解课堂知识,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实现教育的目标。
5.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时,还应该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融入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讲解课程时,应该不断地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及观点,不再一味地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给予学生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时,可以不拘泥于教学课堂,充分运用平常相处、班会、校内比赛、带领学生参观敬老院服务老人、体验生活等各种形式,向学生传输道德的行为观念、法律的基本内容,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积极树立模范作用,运用实践的效果让学生积极转变观念,模仿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教师应该积极创新教育理念、改善教学模式,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调节教学课程氛围,形成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真正参与课程教学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意见,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积极促进道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在初中阶段开展道德与法治方面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还能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教师也应充分认识到自身责任的重要性,了解课堂学习对学生今后发展的促进作用,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不断创新模式,不断吸收新的教学理念,利用翻转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引导、提升初中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杨素英.论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开放性教学的有效实践分析[J].内蒙古教育,2019(04).
[2]?杨艳.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开放性教学的有效实践分析[J].才智,20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