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情境的创设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第9期   作者:胡建新 庄晓梅
[导读] 有效的教学需要创设种良好的教学情境,因为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有效的教学需要创设种良好的教学情境,因为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情境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学情境设计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创设具体阶梯向抽象思维过渡
        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存在的辩证途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在教学中通过对具体教学内容的设疑,创设阶梯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有利于引导学生创造性思考,进而对学生的创造能力进行开发。例如,无机综合框图题是学生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它涉及面广,开放度大,思维要求高。此类问题的解决必须是在对元素单质及化合物知识梳理、归纳基础上的,但我们发现,即使学生已及时进行了知识的梳理和归纳,对元素单质及化合物知识达到熟练的程度,有时也不能很好地解决这类问题。究其原因,是学生不会从具体问题中概括出模型。教学中可采纳“支架式教学"?思路,先由教师帮助学生搭“支架”或投石”,再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学习、汇报、修正。逐渐培养学生自主搭“支架"解决问题,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如果教师只给出结果学生只能似懂非懂,似知非知。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观察框图,提出问题,如:热分解全是气体的是何物?与过氧化钠产生两种产物的气体有哪些?能与镁条燃烧的气体有哪些?两物质反应产物还能继续与反应物反应的有哪些?问题的提出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积极思考,激烈争论。这时教师组织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并评价,学生同时进行自我修正自我完善,很快就找到问题的突破口,从而解决问题。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铺设问题解决的阶梯,使认知主体不断“同化”与“顺应”,“平衡一不平衡一新平衡”,逐渐建立新的认知结构,达到培养能力提高质量的目的。
二、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一个人自己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问题情境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当学生接触到的学习内容与原有的认知水平不和谐不平衡时,学生对疑难问题急需解决的心理状态。问题情境和问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又存在者联系。问题情境的产生必须依赖于问题,没有了问题,学生就不会产生心理困境。
        么样的问题才能进而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呢?知心理特点,创设问题1.利用自向题情境是思维的本质,那么提出一个什自然现象、生活生产创设出一个恰当的问情境应遵循以下途径:根据学生的认实际创设真实情境,化学学科本身就与生活?生产有着最紧密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教学中应注重创设真实具体的情境,由具体的情境向抽象情境过渡。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看到实物,利用生活生产和自然现象,然后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获得真实的知识,其目的是学生先取得感性认识,而后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第一次讲铝热反应时,我联系实际向学生讲野外焊接钢轨,尽管他们也知道该方法的优点,但大部分学生反应冷淡。第二次再讲铝热反应时,我联系不久前电视中报道的定向爆破新闻,然后讲明其原理是利用铝热反应的高温来熔断大楼的承重墙的地基,从而实现定向爆破。不少学生对定向爆破十分感兴趣,恍然大悟,原来铝热反应还有如此的用途。紧接着再让学生讨论铝热剂还有那些用途,不少学生能够从铝热反应的高温,联想到可以用来冶炼高熔点的金属、野外焊接钢轨等。可见知识离学生的远近(时间和空间距离),直接影响学生对该知识的兴趣,左右学生能力的发展。
2.利用学生的实践活动创设教学情境
        学生建构任何知识,都必须从感性认识开始,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十分注重学生自身实际和实践活动。在化学教学中就可很好的借助于家庭小实验。如讲酸碱指示剂时可让学生自己动手从花瓣或果皮的天然色素中制作指示剂,观察它们遇酸碱时的颜色变化并做好记录。再如学习了大理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它们都可与醋酸反应,在做醋酸性质实验时可叫学生带些家里的水垢和鸡蛋壳,叫他们自已设计实验,证明它们的组成也有碳酸钙。在原电池教学中根据原电池的组成、概念,可让学生利用一.些含酸性电解质的水果(如桔子),自己动手构建原电池。这些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小实验中,学生知道了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可被用来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明白了一些现象的化学本质,提高出了学生的观察兴趣。这种提问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而且又是消经过自己的分析和思考得出的概念,其效果比?直接告诉学生概念要好得多。学生通过教师的点拨,通过自学讨论,使学生养成善于动脑、勤于思考的好习惯。通过这样的比较分析,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三、创设协作学习情境
        协作学习,也就是集体讨论式教学,它在进行知识意义的建构中有重要作用。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学生讨论一个问题,各抒己见,共同进行意义建构:也可以将不同的讨论题分配给小组,首先在小组内进行协商辩论,然后全班共同探讨和交流。例如,高一教材氧族一章《环境污染及环境保护》一节,要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分类、危害、防治等知识,光是照本宣读死记硬背显然是不可取的。这一教学内容就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协作学习,走出书本,到社会中去调查、去观察,到图书馆中去查资料,利用网络去查资料。通过多种手段、途径,学生获得了大量丰富的资料,它们远比书本内容要多要广。同学再进行分组讨论和交流,既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种协作学习的环境中,学习者群体的思维和智慧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体学习,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的意义建构,全体成员都将在学习中获益。这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综上所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创设教学情境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项有效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认真而深人地分析大纲和教材内容,潜心研究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好奇心,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目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