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进一步提高高三化学教学的复习效率,改变一味地依靠教辅照本宣科的讲解模式,采用问题式导学,学习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构建多角度的知识网络框架。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 盐类的水解 类别观 问题式导学
一、问题的提出:盐类的水解知识及其应用,是每年高考必考的内容。学生遇到此类题目,往往无从着手,主要在于不懂得将题干信息与已有的知识储备相联系。在本节课之前已经复习了强、弱电解质的电离情况,现在又涉及盐类,容易造成知识点的混淆。如在教学过程中提问:氯化铵溶液中的铵根离子哪里来?有的说是完全电离,有的说是部分电离,更有说是水解。这节课中的分类观等中学化学基本观念,可以给予学生一定意义上方向性的指导。学生的分类观一旦建立,就可以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立足学科核心素养,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能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基于上述分析,把教学目标确定为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本节课的部分教学目标如下:
(1)渗透物质的分类观和知识的联系观,让学生掌握盐类水解的实质、规律及影响水解的因素,并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化学学科的社会价值,培养社会责任感。
(2)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联系,进一步学会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构建物质研究模型,形成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方法,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师]:展示泡沫灭火器内部构造:内外两筒的Al2(SO4)3和NaHCO3能互换?
能不能运用已有知识来解释?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从熟悉的物件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励探究激情。
[师]:
①Al2(SO4)3和NaHCO3属于物质分类中的哪一类?
②属于盐类,那接下来要考虑什么问题?
③是不是所有盐类都发生水解?写出上述物质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④从离子方程式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思考总结盐类水解的实质,盐溶液的酸碱性,明白泡沫灭火器中的内外筒溶液不能互换。
设计意图:问题式导学帮助学生复习盐类水解规律:有弱才水解,谁强显谁性,回顾盐类水解的实质。
[真题重现]
1.室温下,pH=5 Al2(SO4)3溶液中,由水电离的氢离子的浓度?
2.室温下,pH=11 Na2CO3溶液中,由水电离的氢氧根离子的浓度?
设计意图:立足于物质类别来看问题:
盐类→考虑是否水解→书写水解方程式→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师]:NaHCO3属于酸式盐,既能电离又能水解。写出对应的离子方程式。
电离:HCO3-H++CO32-,水解:HCO3-+H2OH2CO3+OH-。如何确定NaHCO3溶液的酸碱性?电离平衡与水解平衡具有的共同点是什么?
[师生总结]:两者共同点:可逆反应,吸热反应,影响平衡移动的外界因素
平衡常数等等,重点回顾平衡常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两种平衡的共同点让学生明白知识是相互联系,而不是孤立存在,要懂得举一反三。
[师]⑤如何从定量角度判断碳酸氢钠溶液的酸碱性?
[生]思考借助K来判断,查表计算可得。
电离平衡常数:Ka2(H2CO3)=5.61*10-11,水解平衡常数:Kh=KW/Ka1=2.5*10-8
设计意图:通过启发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让
学生明白理解记忆的重要性,根据水解平衡常数公式理解水解规律——越弱越水解。
[真题重现]等浓度的NaHCO3、NaOH、CH3COONa的三种溶液的pH大小?
[变式训练]:pH相等的NaHCO3、NaOH、CH3COONa三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大小?
[师]:泡沫灭火器能灭火的原因是因为产生二氧化碳和白色泡沫,那这两种物质如何产生?
[师]:投影Al3+和HCO3-的水解离子方程式。
[学生]:思考得出结论:Al3+和HCO3-水解相互促进产生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铝。
[总结]:影响水解平衡的因素(外加试剂、浓度,温度等等)。
[师]:Al3+和HCO3-双水解的离子方程式(讲解中间符号用“===”)
判断双水解彻底的依据?
双水解完全的例子:Al3+和HCO3-(CO32-、S2-、HS-、AlO2-)、Fe3+和HCO3-(CO32-)。
[生]书写Al3+和AlO2-双水解方程式,总结双水解完全的判断依据:有气体或固体生成,脱离溶液体系。
设计意图:结合泡沫灭火器原理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问题解决]
1、热的纯碱为什么能去油污(联系有机知识)?
2、海水中获得镁的流程:
在此过程中能用直接加热氯化镁溶液获得无水氯化镁晶体?
3、硫酸亚铁溶液怎样保存?
[生]:联系水解知识思考并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联系工业生产(海水中获得镁的途径)、生活实际(热纯碱能去油污)等事实帮助学生强化,将知识(有机化学,反应原理等)与信息技术融合。
[体验高考]2019年高考全国I卷
设计意图:旨在告诫学生高考贵在打好基础,为下节课的复习——溶液中的三大守恒(电荷守恒、物料守恒、质子守恒)做铺垫,进而比较溶液中离子的浓度。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复习盐类水解的理论知识——盐类水解的实质、盐类水解规律、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等等。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开头由大家熟悉的泡沫灭火器入手。日常生活中,我们大概知道灭火器的灭火原理,但是并不清楚里面的构造——如内筒的材料。如此一来耳目一新,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借助问题式(本节设计的问题主要围绕泡沫灭火器展开,具有一定梯度,层层深入,一环紧扣一环)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进而使以上枯燥的理论知识在问题式导学中得到提升,真正理解理论知识,而不是照本宣科,完全依赖辅导书,背理论。
3.教学中针对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这事实,主要借助平衡常数K来解答。通过让学生寻找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的共性引出解题思路,将知识联系起来,教学中手脑并用。
4.在此教学中渗透物质的分类观,对学生在应用溶液中离子反应所涉及的三大平衡有一定的指导性。
5.联系工业生产(海水中获得镁的途径)、生活实际(热纯碱能去油污)等事实帮助学生强化,将知识(有机化学,反应原理等)与信息技术融合。
6.高考题重现,旨在告诫学生高考贵在打好基础,为下节课的复习——溶液中的三大守恒(电荷守恒、物料守恒、质子守恒)做铺垫,进而比较离子的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