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游戏中合作探究式师幼关系的构建——以“昆虫之家”为例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第9期   作者:陈俐
[导读] 儿童在大自然之中体验、探索、发现奥秘,享受自然的教育
        【摘要】儿童在大自然之中体验、探索、发现奥秘,享受自然的教育。在自然体验的基础上,以探究性学习方式支持幼儿学习与发展。本文在自然游戏开展的实践中重点探讨活动过程中探究式师幼关系的构建。
        【关键词】自然游戏;合作探究式;师幼关系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国内外开展的“亲自然”活动更多是体验式的,而我园以自然游戏的开展为载体,重点研究过程中的探究性学习。本研究是从幼儿的探究式学习和师幼关系角度探讨自然游戏对儿童发展和教师成长的影响。
二、实践活动“昆虫之家”
        在大三班孩子的心里,幼儿园有一个“奇趣王国”,在幼儿园后面的菜园旁有一片“小森林”,我们在这里度过了春夏秋冬,自然游戏的故事也在这里悄悄地的开展。一天孩子们提着自制的小纸盒,在“奇趣王国”里探索,有个孩子惊叹于一块石头下发现了
        西瓜虫、蚂蚁和七星瓢虫,“它们住在一起会打架吗?”对于幼儿突然提出的探究性问题,我立刻抓住契机,开展了关于“它们会住在一起吗?”的探讨,我们称其为“昆虫之家”,一起开展了一段奇妙之旅。
        三、分析与思考
        1.准备环节:了解环境,心中有数
        自然游戏中对幼儿探究性问题的的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就对立而言,本该动态生成的探究性问题,容易被教师精心的预设所束缚,教师的固定思维也会影响在自然之中探索的孩子。但是就统一而言,预设与生成又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预设,生成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生成,预设便失去了意义。幼儿进行自然游戏时,教师对幼儿问题的提出,做到心中有数,有预设有准备,教育机智才会在自然游戏中运用的行云流水,和谐的共生的师幼关系才能得到延续。
       
        在我们的奇趣王国里,教师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了熟于心,在带领自然小分队领略奇趣王国的之前,教师就先去探路,我和孩子一起惊叹“哇”时刻,因为对环境了熟于心,对孩子了熟于心,整个奇趣王国的探险过程就变得格外愉悦。
        2.问题环节:抓住契机,多向引导
        幼儿在“奇趣王国”,把蚂蚁和西瓜虫还有七星瓢虫放在一个纸杯子里,打造几种昆虫共同的生存环境,杯子里面有草,有土有树叶,孩子问我“我好想知道它们住在一起会不会打架啊?”于是对“昆虫之家”的研究就悄然开始了。
        教师在幼儿探究性问题提出时,抓住契机,首先从这三种小昆虫的表象,引导幼儿通过感官感受,感知来进行一个初步的判断,用眼睛观察;其次从自然物有关的载体,如三种昆虫的原始居住地,幼儿是在哪里发现这些昆虫的,原始居住地的环境是怎样的呢?幼儿探究性问题提出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跳出原来的问题,又进行了深层次的学习,教师通过绘本、图像的展示,幼儿又系统完整的了解并探究了这三种昆虫,进而为“它们住一起会打架吗?”这个探究性的问题打下基础;然后是回归到人本身的内在需求和需要。

幼儿在探究中提出的这个问题是基于人的思考,从它们的本身到载体再到“这些昆虫住在一起会打架吗?”
        教师的引导,幼儿观察,思考作为人的意义和群体生活的意义和问题,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引导幼儿了解环境的交互,动物与世界的交互,多维度的引导幼儿先体验,在聚焦式的观察,再次探索,幼儿探究性问题提出之后,幼儿就和教师一起感知了问题,分析了问题进而一起解决问题。教师抓住契机,以点到面,进行三维度的指导推进,合作探究式师幼关系在其中潜移默化的构建。
        3.推进环节:提炼问题,小组探究
        自然游戏中我们是一个项目探究的团队,教师抓住幼儿发现的点,总结问题,促进幼儿进行小组合作式探究,以幼儿的视角进行体会,和幼儿一起总结提出的探究性的问题,教师促进该小组幼儿合作探究,进行项目探究,进而解决问题。
        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是指在小组中,为达到某一共同目的,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进行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探究性问题提出之后,教师立刻确立合作小组并且合理分工,在充分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基础上进行“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基于对幼儿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兴趣,爱好进行明确分工。如在问题“昆虫之家”中,有的观察,有的寻找昆虫原始居住地,有的跟教师一起关于昆虫的绘本图像。
        教师在幼儿提出探究性问题后,促进小组合作探究,给幼儿提供适宜的合作任务。教师所提供的合作任务要是适宜的,只有适宜的任务,幼儿才能积极的进行合作。教师和幼儿一起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合作探究式师幼关系在其中又有了重要的体现。
        4.分享环节:深挖问题,拓展研究
        自然游戏是小组性质的游戏,在每次自然游戏结束回班级之后,教师组织小组幼儿全班开展探究性问题的解读,教师设计教案,运用教学法中的语言引导法,观察指导法和游戏法等深挖问题,形成班级全体积极参与的班本课程,教师每一次的自然游戏小组活动,“以老带新”,回班分享,带领大三班幼儿全面参与自然游戏探究性问题的研究解决。
        5.评价环节:持续跟进,积极评价
        自然游戏结束后,教师进行持续跟踪是很有必要的。一个探究性问题的解决,会延伸出更多不一样的探究性问题,以“它们住在一起会打架吗?”这个问题为中心,不断地拓展,会有很多新的探究性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比如,西瓜虫,蚂蚁和七星瓢虫的生存环境是怎么样的?这三种昆虫存在怎样的食物链的关系?这些都是持续跟踪后能够探究的问题,这样的知识迁移和问题的拓展,对幼儿的探究性学习有积极意义。对幼儿在自然游戏中的表现做发展性的评价,几次自然游戏之后,再把评价表展示给幼儿,幼儿对自己的优点和不足都做到了心中有数,下一次自然游戏时,幼儿对自己又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四、结语
        我们借助自然游戏的开展进行合作探究式师幼关系构建的研究。教师运用自然要素启发幼儿探究性的欲望,以人为本, 以儿童视角关心尊重理解幼儿,激发儿童热爱自然去、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教育。儿童在大自然之中体验、探索、发现奥秘,享受自然的教育。在自然体验的基础上,以探究性学习方式支持幼儿学习与发展。在自然游戏的研究历程中,教师和幼儿共同成长,在活动中推进合作探究式师幼关系的共建。
        备注: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立项课题“基于探究性学习的幼儿自然游戏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课题编号:XC-c/2016/27)的研究成果之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