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中段学生句子运用能力的有效策略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第9期   作者:朱梅
[导读] 在小学中段语文教学中,发现学生在课堂语言表达、课后作业、
        内容摘要:
        在小学中段语文教学中,发现学生在课堂语言表达、课后作业、以及习作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不能够规范地使用句子表达自己的意思。本文从课标出发,依托小学中段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出提高学生规范运用句子能力的有效策略为,供老师们参考。
关键词:句子运用能力

        2011版《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表述为:“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可是,在学生的课堂表达和练习册的阅读训练中,我发现,学生以下几方面问题较为突出:1、课堂表达中,使用句子很不规范,常常说半句话,或者缺少句子成分。2、阅读训练中,学生不能准确理解题目的意思,经常答非所问。这两个问题都反映出学生能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意思,乐于探究,善于模仿,但是由于本身生活经验的欠缺,在体会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方面还比较困难。
        《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习作目标表述为“尝试在习作中女兵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可是,在学生的习作中,我发现,学生在以下几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1、“的地得”使用混乱。2、习作中少用修辞,不能准确的表情达意。这两个问题同样反映出学生能够按照习作要求完成习作,也已初步具备了修改自己习作的能力,但是在情感表达上,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还是比较欠缺的。
        我校采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课标实验教材。这一教材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单元主题形式组织单元教材,既突出了语文学习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又兼顾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年段特点。在人教版的教材中,知识点不是集中出现的,而是散落在各个单元的学习中。在中段教材中,与学生句子运用能力密切相关的训练主要有:1、修辞: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2、句子训练:排列句序、修改病句、缩句、标点符号(主要是引号、冒号、分号)的用法等。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与言文字。”而句子运用能力则是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句子运用能力的发展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并间接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课堂授课、练习册的阅读训练以及学生习作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集中反映了学生在中段学习中,句子运用能力的较为薄弱。怎样在小学中段语文教学中,探索出提高学生规范运用句子的能力有效策略,引导学生根据句子的特性,通过丰富的语言,使自己的句子生动、形象、准确,有画面感呢?笔者认为,提高中段学生规范运用句子能力,应当从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入手。
       
一、依托教材,特殊句型训练法
1.特殊句型仿写法
        三下的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特殊的句型,非常适合规范学生的句子表达,我选择让学生学习之后进行仿写练习。
        如:《燕子》一课中的句子“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不写燕子别的部分,只选择写了羽毛、翅膀和尾巴?学生经过思考之后,反馈说是因为只有这三个部分最能表现燕子的特点。我又让学生说出自己熟悉的动物的三个最突出的特点,学生总结如下:兔子——三瓣嘴、长耳朵、短尾巴;狗——汪汪叫(嘴)、爱吃骨头、摇尾巴;孔雀——头顶一撮毛、花外衣、尾巴(会开屏)……最后,我让学生根据这些动物的突出特点来进行仿写学生写出了很多富有生活气息,充满童趣的句子:一对长长的耳朵,一只短短的尾巴,加上一张小小的三瓣嘴,凑成了温柔可爱的小兔子……
        又如:《燕子专列》一课中的句子“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学生通过找动词理解了居民们寻找燕子付出的艰辛和爱心之后,我提示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就能表达某种情绪或者某种场面,让学生根据我给的提示,仿写句子。孩子们写出了如下的精彩好句:①语文测验开始了,同学们把课本轻轻装进书包,快速拿出钢笔和钢笔擦,低着头在考试卷上认真写卷子。②下课铃想了,同学们纷纷走出教室,迎着拂面的春风,顶着温暖的阳光,迈着整齐的步伐,来到操场上,进行大课间活动。③随着发令枪一响,200米比赛开始了,陈晓宇迎着骄阳,甩开双手,迈开大步向终点冲刺。
2.规范完整表达法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尝试完整表达:1)我要求学生在课堂表达中,带上问题表达,如: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一文中,学生学习的问题是:从《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的错误表达方式是:我读懂了李白不舍得离开孟浩然。规范的表达方式是:从《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中,我读懂了李白的感情,他舍不得离开孟浩然。经过这样的规范训练,我发现,学生的课堂表达更加的完整,有序,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都不再丢三落四。2)我要求学生在阅读训练中,画出问题的条件,并逐项回答,如:在《柳树枝和梨树枝》一文中,有个问题是这样的——柳树枝和梨树枝结果分别怎样?这其中的原因你能说说吗?学生画出了两个问题条件①柳树枝和梨树枝结果分别怎样?②这其中的原因你能说说吗?于是,他们这样回答:①柳树枝长成了一棵柳树,成为护堤能手;梨树枝最终腐烂在泥土中了。②因为柳树枝每天沐浴着春风、阳光,吸收大地的养分,克服着种种困难;而梨树枝在泥土中一个劲儿地休息,成天呼呼大睡,连春风都摇不醒他。这样的规范“完整表达法”看起来不起眼,还有点小麻烦,但是,坚持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学生阅读训练的准确率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而且,回答问题能够兼顾全局,考虑全面。
3.见缝插针训练法
人教版2011课标实验教材是以单元主题形式组织教材的,因此,课文中的知识点都是散落在单元中的。文中“的地得”的用法和各种修辞手法都随机分散在每篇课文之中。在课题研究的进程中,教师必须要做个有心人,将这些散落的知识点串联在教学中,实现有效训练。

我的方法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坚持“一课一得”,在每一课时的教学中,寻找到适合训练的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如:《母鸡》一课中出现了一个夸张句——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得让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儿成绩;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学习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之后,我让学生说一说,你还见过哪些类似的夸张的说法,学生例举了“巴掌大的地方”、“腿像灌了铅似的”、“像箭一样奔跑“……随后,我又让学生进行了仿说夸张句,学生说出了这样一句,令我惊喜——老师还没有来,教室里吵闹得像十万只苍蝇在开联欢会。坚持”一课一得“,每一课时落实一个知识点的训练,让我尝到了甜头,也让学生得到了实惠。
4.专题强化训练法
语文园地、练习册和单元测验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比较难的训练题,学生会普遍发生错误。这就需要老师做个有心人,将这些易错的知识点进行专项训练,如:练习册上有道缩句题—— 庙门前的石头狮子很威武很镇静地蹲着。学生普遍缩为狮子蹲着。但是这样的缩句很明显改变了句子的原意。要真的是狮子蹲着的话,经过的人还不得吓死?因此,告诉孩子,石头狮子在这里是指石头狮子就像东北虎,大熊猫一样是特指的词,不能把石头缩掉。最后,孩子们明白了正确的缩句应为——石头狮子蹲着。随后,我给学生提高难度,让他们自己说几个类似的缩句考考大家。在兵考兵的专题训练中,学生很快理解了缩句的基本原则——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来意思。
        抓住教材中的这些特殊句型训练,让学生不仅学会了运用特殊句型,还深刻体会到句子表达的多样性。
       
二、依托生活,经典句型训练法:
1.提示语在不同位置时,句子运用训练;
        进入三年级,冒号和引号的用法也是句子训练的重点和难点。为了方便学生掌握。我根据学生的生活,创设了这样的情境:①妈妈温柔地提醒我:“宝贝,已经8点了,我们该去影城看电影喽?”让学生修改成这样的句子:② “宝贝,已经8点了,”妈妈温柔地提醒我,“我们该去影城看电影喽?”和 ③“宝贝,已经8点了,我们该去影城看电影喽?”妈妈温柔地提醒我。看到题目设计,学生这样填空很轻松就完成了。后来,我又让学生看着这三种提示语的不同位置,学生口述都没有问题。但是,在后续学习中,我发现脱开训练,还是有一部分孩子完全没有搞懂。经过反思,我发现,是因为孩子们在课堂上是照我的思维格式去尝试的,我还应该更进一步训练,让孩子抛开训练题,自己根据自己的生活,来书写提示语在不同位置的三种句子。这样,训练可能会更扎实些,下学期,可以再次尝试训练强化下。
2.反问句、陈述句的互换训练;
    三下语文园地三我的发现中,进行了反问句和陈述句的互换训练。在这个互换训练中,我根据学生的生活,设置了很多可以互换的反问句类型,孩子在上课时,口述回答都非常到位。但是,在后续的练习中,我发现,孩子们面对不带否定词的反问句,互换起来就很轻松,但是带有否定词的反问句出错率就非常高。经过反思,我发现,是因为本册书单元训练中,出题者主要就是为了训练学生带有否定词的反问句该怎么改,而我给学生预设的反问句是各种类型混杂的,给理解程度中等及以下的孩子带来很大的干扰。下学期可以根据带有否定词的反问句进行专项的训练,来强化学生反问句和陈述句的互换运用。
3.依托语境,“的、地、得”专项训练。
        “的、地、得”这三个词的运用可谓是小学三年级的训练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曾经做过这样的尝试:①词组解释法分析用法:什么样的什么;怎么样地做什么;做得怎么样。但是,单独拎出词组训练的时候,孩子们都可以,一放入句子中,孩子该咋错还是咋错。看来这个方法效果不好。②别音区分法:白勺的读作de;土也地读作dì;双人得读作dé。这个方法生搬硬套地选择了读别音的方法,来使用“的、地、得”,等于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三个词的用法,对于这三个词的理解完全没有帮助。让学生用一个错误的概念去学习另一个概念,可想而知效果是非常糟糕的,更不可取。
        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我决定还是依托语境,让孩子在语境中体会三个词的不同作用。
        如《画杨桃》一课中,“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我让学生画的地得,并观察下有什么特点。学生汇报说第一个土也地后面跟的是看,表示动作;第二个土也地的后面是画,也表示动作;第三个双人得前面是画,是表示画这个动作的程度很准确。(觉得这个词中的双人得念dé。以前专门讲过。)后来让学生根据例句仿写,学生也写出了很准确的句子。如:我认认真真地读,反反复复地比较,终于完成了习作,自己觉得写得很好。又如:我认认真真地扫,反反复复地拖地,终于完成了值日,自己觉得打扫得很干净……
4.依托同伴,合作评改法
学生单元习作和日常小练笔的评改中,我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互读习作,照学生的原文朗读,不加字,不漏字,让学生在互读中,体会规范句子表达的重要性,同时,互助修改习作中不规范的句子。并让他们用红笔进行圈改,并让小组推选小组中评改习作最成功的一篇习作,在班级内宣读,并给小组集体奖励小红花张贴到红花台上。这样的四人小组合作评改法,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评价,学会了修改,学会了规范使用句子。

        句子运用能力是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口语表达和习作表达的基础。句子运用能力的发展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并间接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果在小学语文中段教学中,教师能关注学生句子运用能力的提高,那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就一定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习作和口语表达的水平也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朱绍禹.语文教育辞典.延边人民出版社,1991.284
[2]马正平.21世纪作文教学需要一种什么样的体系.语文教学通讯.2006.( 4 ).
[3]叶苍岑.修辞基本知识.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86.
[4]刘继超,高月丽.修辞的艺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5]王占腹.思维与语言运用.中山: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6]沈卢旭.修辞学散论.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朱梅  (1975.6) 女,汉族,新疆乌鲁木齐市人,毕业于新疆教育学院,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