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地方也有美丽的风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怎样选材”写作课课例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第9期   作者:缪玉婷
[导读] 与阅读课相比,作文课是一种让语文老师又爱又恨的课型
        课例背景:
        与阅读课相比,作文课是一种让语文老师又爱又恨的课型,“爱”是因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在语文考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作文课显得愈发重要。“恨”是因为不知道该怎样上好一节作文课,心里有很多的困惑。有些老师甚至忽视作文课,觉得可上可不上。几乎所有的语文老师都知道作文的重要性,但为什么作文课会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给许多语文老师造成困扰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初中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语感、阅读积累、小学阶段的写作基础等等。而且写作训练是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作文水平的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因此通过几节作文课就想取得明显的成效是很困难的,老师很难从作文课中获得教学的成就感,这就影响了许多语文老师上作文课的积极性。有些老师甚至觉得作文课意义不大,可上可不上。
        第二,作文课和阅读课不同,阅读课有明确的文本,有明确的课型要求,老师在这些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操作性更强。但作文课就需要老师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寻找相关的素材,运用有效的形式,展开写作教学。既不能是空洞乏味的说教,也不能是理论知识的无效灌输,那么作文课究竟该采用怎样的方式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呢?这个问题困扰着许多语文老师。
        第三,学生对写作和作文课的态度呈现出两个极端。一部分写作水平较好、阅读积累较丰富的学生热爱写作,而且有能力写出佳作,对写作和作文课充满着浓厚的兴趣。而另一部分学生却对写作充满了排斥,把写作当成任务,甚至是沉重的负担,对作文课也毫无兴趣。面对这样两种极端的态度,语文老师应该如何通过作文课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既能让基础好的学生保持着对写作的热情,又能让基础较差的学生拥有对写作的自信。这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也给许多语文老师造成了困扰。
        作文课究竟应该怎么上?怎样的作文课才是有意义、有效果的?这是每个语文老师都要思考的问题。正因为如此,我选择了一节作文课作为探究的对象。

课例实录:

一、导入:
        师:在平时的写作中,同学们经常会被一个问题所困扰,那就是作文的“选材”。符合文题的素材和合适得体的表达会让文字充满动人心魄的力量。前几天我布置了一篇随笔《凡人小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以大家写的这篇随笔为例,一起来聊聊关于“选材”的那些事儿。(板书)

二、选材的底线:“真实”和“典型”
        师:我们先请诸葛景涵和祝子昀为大家朗读一下自己的随笔。作为读者,哪篇文章更吸引你?请简单说说理由。(课件里展示两位同学的随笔,两位同学朗读)
拐角处最美的身影
诸葛景涵
        天刚蒙蒙亮,我便因肚子饿的“咕咕”叫而醒来,于是起床下楼买早饭。
        小区里几乎没什么人,大概都还沉浸在睡梦中,拐了个小弯,忽然看见一位清洁工在那儿扫尽落叶,我的心触动了一下。
        清洁工阿姨穿着橘色的制服,她布满茧子的双手,看着十分让人心疼。脸大概也因天天在烈日下工作而变得黝黑,但她的眼睛很澄澈,很美。
        看着她汗流满面的样子,我觉得她是那么地高尚,只见她举起扫把,把人们丢下的垃圾慢慢地扫进畚斗,地上的垃圾越来越少,她的汗珠却越来越多。一双劳累的手,被太阳晒得乌黑的脸,一个整洁的城市不就是她们换来的吗?
        沸沸扬扬的灰尘,难闻的恶臭向清洁工扑面而来,路过的人都会捂着鼻子飞奔而去:“臭死了!”但她们依旧默默无闻,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她们总出现在大街、小巷,也许在某一个拐角处,你就会看到她们在来回打扫、穿梭。垃圾车上的垃圾越来越多,我们城市里的垃圾慢慢减少,微小的尘土在一片炙热的心间被驱散,垃圾也随着美丽的身影远去。人们渐渐起床了、工作了,而他们却带着一身疲惫和恶臭离开了。每当我们还在甜甜的梦乡时,清洁工就已扫尽灰尘。
        如果有一天清洁工们像空气一样从人间消失了,那将会有满地的垃圾,会臭气熏天,那样,人间将会脏成什么样?
        他们不怕被讥讽,不怕被嘲笑,看见如此场景,我心中起了敬佩之情,他们不论是春暖花开,还是严寒酷暑,都辛勤工作着,她们,十分伟大。
        她们和我们一样没有特殊的身份和伟大的事业,平凡而普通,但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如一粒尘埃,让人感觉到人间的真善美。
        我永远也忘不了拐弯处那最美的身影。
语文老师
祝子昀
        语文老师老了,按照法律规定应该要退休了。所以学校把她调到图书馆去,度过退休前的最后半学期。
        她是一个个子不高的女人,有着一头红色的卷发,她的打扮很时髦,但不像广场上的中年阿姨那样的打扮。她还让我们教她使用淘宝。
        她的语言不是很现代,却是那种学问多的人。有一次,有个同学问她关于历史的问题,她从容地回答了。她的动作麻利,一点也不显老。课上的听写刚报完,便马上端回办公室,第二节课下课时与我碰见,还让我帮她把作业本带回班级,分发了。上好课,她通常会把备课本放在讲台上,去教工餐厅吃午饭,我们的午饭还没有吃完,她便来拿自己的东西了。
        有一次,她布置了背书的作业,说明天上课检查。但到了第二天,我们准备好了,她却把这事儿忘了,得知这事,才拍着头对我们笑着说:“老了,老了。”
        她喜欢喝茶,她有玉色的窄口宽颈水杯,里面有时会有一个茶包,有时没有——也许忘带了吧。
        在春游时,她与隔壁班同行,正好来我们休息的地方走一下,说说话,谈一些琐事,她从来没有摆着一副“教师架子”,她很亲切,我们在一起聊了一个中午,到最后还是依依不舍地与她告别。
        我们尝试在学校寻找她的身影,她却不像以前,出了奇地难找,有时只碰一面,也要与同学谈到上课。
        老师离开了,但愿不要把我们忘了吧,担心老师一时糊涂,就像开学时,弄混了我们的名字。
        虽然不是长久师生,但也是师友关系,虽然不是名师文豪,但凡人的平凡,不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没有那些凡人,哪来的名人?没有小事,哪来的壮举呢?
        师:感谢两位同学的分享,这两篇随笔各有特点,大家刚才也听得很认真。作为读者,哪篇文章更吸引你?请简单说说理由。
        生1:我觉得第一篇随笔更吸引我。描写细腻,语言也生动。
        师:能给我们举个例子吗?
        生1:比如外貌描写那段,就把人物形象给表现出来了。第二篇随笔就没有这样细腻。
        师:好,分析得不错。
        生2:我反而更喜欢第二篇,虽然语言没那么优美,但是很朴实。我们以前的语文老师陈老师就是文中所写的那样。我们都挺喜欢她的,可惜她要退休了。
        (学生七嘴八舌议论)
        生3:我也更喜欢第二篇,刚才听这篇随笔,感觉想起了很多事。
        师:想起了哪些事?
        生3:就是文中所写的那些事,感觉唤起了我的回忆,那些关于陈老师的场景都浮现在眼前了。
        师:即使描写得没那么细腻生动。
        生3:对,感觉这些不重要了。(大家笑)
        生4:第一篇描写“清洁工”,感觉选材上没什么新意,因为太多人写过了。第二篇听了很亲切,因为写得很真实。
        师:我那天把第二篇随笔拍照微信发给了陈老师,大家猜猜她是怎么回复的?
        (学生七嘴八舌议论)
        生5:写得不错。(大家笑)
        生6:好感动。(大家笑)
        师:祝子昀,你觉得陈老师看了你的这篇随笔,会回复什么?
        祝子昀:可能会回复“可以把我描写得更可爱一些”。(大家笑)
        师:陈老师马上回复了四个字:非常真实。(学生纷纷点头)
        (诸葛景涵举手)
        诸葛景涵:虽然第一篇随笔是我写的,但是说实话,我也更喜欢第二篇,因为听了很有共鸣,很有画面感,会想起陈老师,心里暖暖的。(大家鼓掌)
        师:说得真好。其实我们讨论的真正目的不是评出优劣,而是在这种比较中去学会“怎样选材”。第一篇文章的描写更加具体和生动,语言表达也更加优美,但是作者所选择的材料却是“陈旧”的,叙事的视角也很普通,从选材来看,并不具有吸引读者的力量。第二篇文章的叙述平实质朴,既没有漂亮的辞藻,也没有浓烈的抒情,但是却精选了日常生活中的真实的、具有典型性的、能唤起读者共鸣的几个场景展开叙述,更具有打动读者的力量。因此,选材的底线就是“真实”和“典型”。(板书)

        设计意图: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选择了两篇典型的随笔,一篇语言优美,但是选材“老套”,另一篇语言朴实,但是选材很吸引人。之所以这样安排,是想让学生在比较和讨论中去发现选材的重要性和选材的原则。

三、材料的使用:合理的详略安排
        师:我们刚才总结出“真实”和“典型”对于选材的重要性,那么如何使用这些“真实”和“典型”的材料呢?下面我们请李冰冰和胡九九为大家朗读一下自己的随笔片段,大家相互讨论一下,看看在材料的使用上要注意什么。(课件里展示两位同学的随笔片段,两位同学朗读)
片段一
李冰冰
        我的奶奶已经高龄,但我记得她的许多事。

她和蔼可亲、善良,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一年的除夕夜,我的家乡有个习俗,就是每家每户都相互做菜、蒸饺子送到另一个人的家里。而那一年刚好轮到我们家,所以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都非常忙,有许多事情要做,比如做菜、烧饭等等事情。我依稀还记得是等客人吃完,孩子才能去吃。我的奶奶就偷偷去厨房拿了小半碗饺子给我吃,生怕我饿着。
        那天,我的心里暖洋洋的。
片段二
胡九九
        奶奶一天的忙碌,从爱心早餐开始!每一天的早点,都是那么丰富!
        本地蛋,晕着鲜甜的味儿;嫩青菜叶儿,绿油油的,点缀着奶奶的手擀面!喝一口汤,吃一口面,我迫不及待地问奶奶:“明天我们吃什么好吃的呀?”这时,妈妈接嘴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咱们的奶奶是治小家,日烹美食,压力可不小啊!”奶奶听了哈哈大笑,“你们放心,有我的小菜园,这点活儿,难不倒我!”
        奶奶有一个特殊的小菜园,说它“特殊”,是因为奶奶的菜全部种在各种式样的花盆里!渐渐地,她的花盆越来越多,三十多个一溜排开,成为她在城市里的一亩田!一天放学回家,我惊讶地发现,满桌子都是奶奶辛勤劳动的成果!翠绿的黄瓜、红艳的西红柿、苗条的丝瓜、笨笨的葫芦瓜,还有奶奶从野地里移栽的马兰头!
        在奶奶的带动下,很多年轻的朋友成为她的菜友,常常会有几根辣椒或是一袋茄子,在奶奶出门的时候,被挂在我们家的门把手上。我们知道,一定又是哪位朋友在奶奶的指导下大丰收啦!
        师:感谢两位同学的分享,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生1:第一个片段很概括,第二个片段就写得很具体。
        师:第一个片段中,你觉得哪些句子很概括?
        生1:比如说“我的奶奶就偷偷去厨房拿了小半碗饺子给我吃,生怕我饿着”这句,应该可以写得更具体生动。
        生2:我觉得这里应该写得更详细,比如奶奶的语言和动作,比如“我”的语言和动作,都可以描写。
        生3:我觉得这里还应该写出“我”看到、吃到这小半碗饺子时的心理活动和感受,肯定会觉得太好吃啦。(大家笑)
        师:对于第一个片段,大家还有什么建议吗?
        生4:我觉得还可以把奶奶忙碌的场景也具体描写出来,也会让文章内容更充实。
        师:为什么大家会觉得这些地方要详写?
        生5:因为这个片段是要刻画出奶奶的形象,还有奶奶对“我”的爱,具体的描写可以突出主题。
        师:说得很好。那我们再来谈谈第二个片段。
        生6:第二个片段我喜欢“奶奶的爱心早餐”那里的描写,平常小事被作者这么一描写,也觉得很生动。
        生7:还有“奶奶的小菜园”那部分,写得也很具体,把奶奶勤劳能干的特点都表现出来了。
        师:这两个片段都选材于日常生活,“真实”和“典型”,但在表现效果上却有差距。片段一对材料的叙述非常简略,对能够表现人物形象和文章主题的地方没有展开具体描写。片段二对材料的叙述则非常详细,重点描写了奶奶的爱心早餐和奶奶的小菜园,很好地刻画出了人物的形象,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因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在材料的使用上要有合理的详略安排。(板书)

        设计意图: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选择了两个片段,一个描写简洁概括,另一个描写具体详细。之所以这样安排,是想让学生在比较和讨论中去懂得合理的详略安排对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的重要性。

四、化“平淡”为“动人”的秘密:“细微”和“内心体验”
        师:其实,同学们的日常生活就是上学、回家、写作业、睡觉……单调的循环,生活本身就是一笔流水账,所以很多时候大家的作文都以差不多的面貌出现,选材有所相似。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拿什么去打动读者呢?下面我们请张睿珈为大家朗读一下自己的随笔片段,看看有什么启发。(课件里展示同学的随笔片段,同学朗读)
片段
张睿珈
        又与妈妈吵架了,记忆中不知多少次了,又是因为什么?小事,一件很小的事,一件微不足道得我都不愿描述的小事。只记得,我们好像又伤心了。一如既往,我依旧把房门紧紧锁上,躲进房间,躲进那个只属于我的地方。不开灯,只有冷冷的夜色覆盖着我,窗户外万家灯火,但都不属于我,从窗户透进来的几缕微光,映在我的脸上,心情却还是一片漆黑。开始觉得发冷,明明窗户关着,却总感觉有习习凉风。眼泪不由分说地流下来了,抽泣声悄然而至,心里好像在期待什么。什么?妈妈会来跟我道歉?安慰我?别傻了,怎么可能!
        那熟悉的敲门声依旧没响,像是下定了决心……
        因一件事就讨厌了所有的事物,包括自己,不是可笑至极吗?因自己的负面情绪就否定了全世界,不是幼稚至极吗?我陷入了思考。
        师:感谢张睿珈的分享,“和父母吵架”这样的内容出现在很多同学的文章中,相似的选材,怎么写才能打动读者呢?
        生1:这个片段里的环境描写很精彩,比如“不开灯,只有冷冷的夜色覆盖着我,窗户外万家灯火,但都不属于我,从窗户透进来的几缕微光,映在我的脸上,心情却还是一片漆黑”这句,把环境描写和内心感受结合在一起,写得很细腻。
        生2:还有“开始觉得发冷,明明窗户关着,却总感觉有习习凉风”这句,我觉得也写得不错。我以前的作文里也写过“和父母吵架”这样的内容,但写得不如这个片段,差距挺大的。
        师:你觉得差距体现在哪?
        生2:我只是想着把事情叙述清楚,没有这些比较细致的描写。以后要尝试下。
        师:好,希望下次看你的文章有惊喜。
        生3:这个片段里还有心理描写,写出了内心的感受和思考,我觉得也很精彩。
        师:你平时的作文里会有心理描写吗?
        生3:偶尔会有心理描写,有时候不太注重,以后会常用,因为发现心理描写会让作文的情感更丰富。
        师:好,看来你也有收获。这个片段的选材是大家所熟悉的,很多同学在平时的作文中也都有写过类似的内容。这样常见的材料,如何处理才能打动读者呢?刚才的这个片段给了我们一些启发。我们要用更敏感的心去感受生活,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看见别人忽略的,或看得比别人更细微,然后通过叙事传递微观而感性的内心体验与感受。因此,熟悉的素材化“平淡”为“动人”的秘密就是“细微”的描写和“内心体验”的传递。(板书)

        设计意图: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选择了一个片段,让学生围绕这个片段展开分析讨论,学会在作文中更好地描写自己所选的材料。

五、总结:
        师:写作其实就是把自己的内心和精力调动起来,用一种审美的眼光,在我们熟悉的人和事当中挖掘出美丽的风景,打动自己,打动读者。所以,当大家面对着作文题,绞尽脑汁地选材时,不要忘了:熟悉的地方也有美丽的风景!

六、作业:
        师:从选材的角度,结合这节课的收获,对自己的这篇随笔进行修改和完善。

七、板书:
                 “真实”和“典型”
        材料:合理的详略安排
                 “细微”和“内心体验”

教学反思:
一、从学情出发,真诚对话
        这节作文课的教学设计完全基于前几天布置的一篇随笔《凡人小事》,整个教学过程也紧紧围绕着学生随笔。在课前,我认真阅读了学生的所有随笔,重点从选材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在作文选材方面存在的典型问题,选择了几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作为教学材料。之所以这样设计,有两点理由:首先是有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情,基于学情进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也更加明确和清晰。虽然这样做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面对出人意料的教学效果,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其次这样的课堂更吸引学生,他们在彼此的随笔里直观而真切地感受到选材的重要性,在对比中发现选材的原则和方法,这效果远远好于教师空洞的说教。
        因为选择将学生随笔作为教学材料,就发现在课堂中运用反例作文其实比展示范文更难,稍有不慎就容易伤害到学生的自尊。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用亲切、真诚的语言和态度让学生放下警惕的盔甲,客观地面对现实,反省自己的不足,而其他同学在这样的反省中也收获了许多。
二、注重学生的自我发现和思考
        在以往的作文课上,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向学生灌输大量的写作知识,然后布置作文让学生实践。这样的作文课,学生只是一味地在被动接受,停留在脑海中的只是模糊的写作理论,很难切实地指导学生作文实践,也很难帮助学生提高作文水平。作文课常常流于形式,甚至还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而这节作文课旨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创设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文本的比较中感受选材的重要性,在探讨和分享中明确选材的原则和方法,学生从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探索,课堂上得出的每一个结论都是他们自我发现和思考的成果。而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是发挥了组织、点拨、总结的作用,没有了空洞乏味的说教,没有了陈旧固定的套路,真正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和思考。
三、利用作业让学生学以致用
        作文课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学会写作,不能仅仅局限于掌握写作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实践,用知识指导写作。因此,教师作文课上势必会布置作文,让学生尝试。在这节课上,我不另选作文题目布置,而是让学生从选材的角度,结合这节课的收获,对自己的这篇随笔进行修改和完善,之所以布置这个作业,是因为这节课就是围绕这篇随笔展开的,学生所获得的感受和启发都源于这些随笔,让他们带着课堂上的收获重新审视自己的随笔,并进行修改和完善,既让他们学以致用,巩固对作文选材的理解,也检验了这节课的效果。而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平时对作文的修改都不太重视,利用这个作业也可以督促他们尝试修改自己的作文,逐渐养成修改的习惯。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