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重难点探析——以荆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第9期   作者:黄金敏 何涛
[导读]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关系到民族教育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摘  要]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关系到民族教育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民的幸福生活。通过了解和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特点,探寻教育管理重难点,有针对性构建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体系,探索新时代教育管理新路径、新模式,对有效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推进高校教育管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非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探析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个场合强调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提出的新理念与新战略,也是对今后民族工作提出的新要求[1]。面对移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迅捷及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涌动,通过了解和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特点,探寻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重难点,探索新时代教育管理新路径、新模式,对有效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推进高校教育管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课题组以荆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2018级、2019级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活、学习、思想、心理等情况进行调研分析。
1.2 调查方法 课题组采用封闭式调查法,不计名、不讨论,现场发卷,当场收卷。共有23个少数民族、1845名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调查,收回有效答卷1763份,有效率95.56%。采用Foxtable软件完成统计工作。
2 结果与分析
        2.1 政治思想健康,民族意识强。调查显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中共预备党员6人,占在校学生中共预备党员7.06%;参加入党积极分子培训741人,占比42.03%,56.78%学生希望在校期间加入党组织,充分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思想健康稳定良好。83.38%的同学对自己民族身份表示骄傲;65.17%的同学认为自己的民族在其他民族中占据发展优势,反映少数民族学生从小接受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宗教信仰、乡俗服饰等熏陶,民族认同感强,普遍认为自己的民族是最好的民族。但同时,58.25%同学不清楚自己民族的发展历史;34.77%同学近三年未在重大节日参加民族传统活动;41.18%的同学没有自己的民族传统服饰。由此可见,受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影响,少数民族学生虽然认可自己的民族,但民族认知观亟待加强。
        2.2 学习态度良好,基础层次不齐。调查显示,志愿通过读书就业缓解家庭经济压力的占72.56%,志愿继续深造提高学历学位占比42.65%;2018级国家励志奖学金中,23名少数民族大学生获得,占全校8.98%;2018-2019年度,全校多次旷课缺勤违纪处分学生中,少数民族2人,占比0.96%。结果表明: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有积极的求学愿望、良好的学习态度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也不缺乏少数优秀学生典型和榜样。同时,对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主干课程平均成绩,在同专业、同年级前十名仅占比12.84%、后十名占比38.76%,同班级学生平均总分约为汉族学生平均总分的76.45%。结果反映少数民族大学生基础层次不齐,尤其是英语、专业核心课程差距加大。归其原因主要是学习方法不正确,平时与任课教师或其他同学交流沟通不够,学习适应能力相对较差。
        2.3 生活追求较高,勤俭节约不够。调查发现,拥有电脑、IPAD、数码相机等电子产品有282人,占15.99%;通讯手机2000元以上的有441人,占25.01%;月消费1000-1500元为大部分学生,占比55.13%;日常消费排在前三位为日常进餐与同学聚餐、购物与通讯、学习用品。由此可见,少数民族大学生日常生活消费偏高,生活追求较高。同时,有1369人来自农村的,占77.65%,家中有三个及以上孩子占21.23%,办理过助学贷款占23.65%,家庭因为子女读书负债的占33.98%,在校参加过勤工助学的占28.02%。由此反映,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长期居住在地理位置、文化发展和经济条件相对欠发达的边疆地区,离开父母离开家乡到大学后,受多元文化和网联网的影响,对新鲜事物和物质追求明显增加,自身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变化[2]。即使部分同学通过勤工助学、兼职打工或学校奖助学金,可以弥补自身家庭经济支持的不足,但节约意识仍然很不足。
        2.4 人际交往一般,课余活动质量不高。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将来在社会立足的生存需要,也是为社会做贡献的本领。通过学校学生管理人员访谈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一般,往往局限于本班级、同区域、同民族,存在“小团体”现象。课余文体活动参与度不高,主要包括重大节日传统文艺演出及个别兴趣爱好社团,对于集体活动如素质拓展、辩论赛等参加较少。

问卷调查显示,少数民族大学生参加两个及以上社团占13.89%,担任班级班干部占3.69%,课余生活包括手机上网(48.44%)、宿舍睡觉(26.04%)、素质提升活动(12.02%)、图书馆学习(4.82%)、其他(8.68%)。
        2.5 情绪波动较大,心理把控能力不足。学生管理人员访谈发现,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够吃苦耐劳,在逆境中能够冷静理智思考,尤其是家庭条件相对较差,需要通过自身努力谋求更好发展,改变自己和家人困境的学生,均具有较好的心理承受度。通过学校新生入学心理普查发现,有不少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适应新环境的困惑心理、人际交往的恐惧心理、学习生活的焦虑心理、面对就业的迷茫心理等情况。同时,也有不少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中,通过接触到不同地区、不同基础、不同环境的同学,在同样的学习成效综合评估机制下,由于整体表现上的不足,少数民族大学生又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在贫富差距、民族文化差异、综合素质差别等方面多元影响下,心理波动性大,自身鉴别能力、约束能力和自控能力还待进一步加强。
3 讨论
        3.1 加强政治思想理论教育的针对性。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理论教育,要坚持构建以维护国家统一为核心,以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为主旋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本内容,以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和现实为依托的“四位一体”理论体系[3]。一是要大力宣传国家民族团结政策方针,坚决执行贯彻党和国家的各项民族政策,夯实思政育人政治基础,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二是要全面介绍国家对少数民族支持措施,阐明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关心和重视,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发扬少数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优秀传统。三是要全面系统回顾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效利用课堂实践、校园实践及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多地了解本民族的历史,弘扬民族意识中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四是要加强网络舆情研判和监控,发挥移动互联网的正能量作用,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敏感性和垃圾信息的处理及辨别能力,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向积极正面向上的方向发展,维护学校的形象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3.2 提高民族教育管理队伍的专业性。培养和建立一支政治素养高、业务能力强、心理素质硬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实效的重要组织保障。一方面,需要高校需要根据教育部规定,结合学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实际,配备适当比例的少数民族专业队伍,负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管理平台,掌握“敏感事件”的及时处理与疏导流程,作为学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发展的领航者、教育者和指导者的骨干力量。另一方面,高校也需要加强非专职少数民族教育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尤其是专兼职辅导员队伍中,培养一批懂得民族传统文化、熟悉民族团结政策、知晓民族帮扶措施的中坚力量,发挥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一线解决问题的战斗堡垒作用。
3.3 拓展综合素质培养训练的多元性。多元化的成长成才体系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基本路径。一是民族活动促进文化交流融合,高校通过民族知识演讲比赛、家乡美摄影摄像比赛、民族舞蹈大赛、民族经典饮食服饰设计大赛等活动,搭建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平台,共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二是专业活动促进技术技能培养,高校通过专业实习见习、社会体验、技能竞赛、科技创新等活动,培养综合性专业人才,提高社会竞争力。三是文体活动促进综合素质提高,高校通过文艺汇演,增加与他人交流沟通,展示自我才华,增强自信;通过体育竞技活动,增强体魄,提高群里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增进友谊互帮互助[4]。
        3.4 提升生活学习资助帮困的有效性。常态化的学习生活资助帮困是拉近与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接受距离的最有效方法。高校通过建立少数民族大学生谈心谈话制度,定期与少数民族大学生零距离交流,了解个人家庭情况、文体兴趣特长、宗教理念信仰、职业发展规划和学习生活困难等信息,有针对性进行教育指导、答疑解惑,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争取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高校通过不断提高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服务帮困质量,在“奖、勤、助、贷、补、减、偿”等资助方面,建立规范化的精准帮扶机制,国家和学校现有的政策措施,应给尽给,让每个家庭贫困的大学生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温暖。
4 结语
        总之,在移动互联网信息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多文化交流、多思想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作为人才培养重地,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少数民族政策方针,全面调查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特点,摸准教育管理重难点,探索新时代教育管理新路径、新模式,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形成健康、包容、开放的文化心态,培养国家所希望的新时代少数民族复合型人才,为民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陈锦均.民族高等院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时代使命[J].中国高等教育,2019(20):54-56.
[2]姜剑,马克.大数据手段完善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方法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5):51-54.
[3]周玉琴.对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实效性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12):79-81.
[4]沈定军.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其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8(7):222-2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