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背景下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第9期   作者:周俊丽 王家庆 吴敏 李林财 李茜
[导读] 道德与法治课是小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阵地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是小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阵地,道德与法治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渠道,道德与法治教学承担着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责任。和谐社会背景下小学如何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笔者就此谈了自己的七种课堂教学有效方法,供我们参考借鉴。
        关键词:和谐社会,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方法

        2016年小学和初中的《思想品德》教材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是适应新课改背景下进一步贯彻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重要举措。道德与法治课是小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阵地,道德与法治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渠道,道德与法治教学承担着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责任。因此,在当今和谐社会大背景下,中小学教育不仅要注重主流文化课的互动,同时更应该提高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思考,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观念思想,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模式,并在学习上形成积极的动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开创轻松的互动空间,帮助学生发散思维获得问题深层次的理解,进而提升对道德与法制的认识,获得自我情感的升华。
一、现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理念落后。
        很多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把道德与法治仅仅作为一门课程来教学,从心里认为小学生年龄还小,根本听不懂或者没必要进行思想品德和法治方面的教育,不愿意与学生深入地沟通、交往,师生关系淡漠,忽略了学生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极大地影响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效性。
        2.学生的学习方式缺乏有效指导
        新课改理念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才是正途,但是,有的教师还在坚持“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有效指导,不能客观的认识自我学习不足,久而久之,其学习效率变差,导致教学成效降低。
        3.教学方式单调落后。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者在落实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时很少会引进先进的教学方式,有些教育者甚至认为多媒体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华而不实,会影响备课效率,进而有意识地避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因而严重缺乏开放性与实用性,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却难以将知识融会贯通地使用于日常生活之中,所掌握的知识只能用于考试,并无法解决社会实践问题,教学效果因而差强人意。
        二、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实践策略
        1、教学目标清晰化
        教学目标作为教师课堂教学工作具体方向的指引者,对教学质量、效率和最终效果都会产生直接性影响,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保障学生学习质量、效率的重要因素,更是建立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前,必须明确教学目标,为接下来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同时,教师应摆脱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和制约,避免为考试而教学,明确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核心要求是提升小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综合素质型人才,并通过课堂中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
         2.整合教育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笔者认为,整合教育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通过信息化手段整合教育资源: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方便、快捷的信息检索、分析技术,能够以十倍、百倍于人工的速度快速、精准的整合教学资源。尤其是强大的信息管理软件,让那些曾游离于教育之外的更多更好的网络教学资源渐渐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力帮手。第二种方式是通过师生交流整合教育资源:这里所说的“交流”并不是单纯的授课交流,而是根本意义上的思想交流,教师想不到的问题有时候学生可以注意到,经过师生交流互动,教师就能发现并弥补更多的教学空白,久而久之,课堂教学内容也就越来越丰富。


       
         3.教师要转变课堂教学理念       
        转变课堂教学理念,教师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化教育教学观念,承认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主动承担起课堂“引导者”角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知识,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其次,教师要摒弃传统的“唯分数论”和“唯考试论”的观念,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最高目标,教学过程中多站在学生角度考虑其学习需求和学习期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情绪,继而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4.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有效学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要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之后就会提升学习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转变教学的观念,让学生能够更有效地去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是必要的,这也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有效的学习思维。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观念,也需要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时间,打破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知识总体上难度系数要大一些,但是只要学生能够理解,并且参与到其中就能够对知识进行总结,也能够得到较好的效果。针对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需要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还需要不断地提升学生自我的理解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让学生能够跳出以前的漩涡。
       

        5.依托信息化手段,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性 
         如今,信息化手段引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发展趋势。依托微课、多媒体、教学信息系统等信息化手段,将更为多元化的教学资源融入教学过程。可以使得学生在获得较新颖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兴趣性的同时,也能够较大程度地拓展学生的现有知识面,逐步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形成更为鲜明的资源拓展保障。
        6、注重教学过程评价,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的情感激发,这种情感激发就是一种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应该从知识、情感、意念三个方面塑造学生。语言本身就具备表情达意的工具性特征,因此,在课堂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有知识的交流,同时也有情感的沟通。对学生出现的与教师所提问题无关的回答或者想法不能简单地用对错来评判,教师应注重保护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和独立性。教师对学生所表现出的每一个反应都对学生的学习情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7、紧密结合家庭教育
       
        素质教育是把学生当作主体,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学校教育不管是从时间、空间上都存在一定的限制。所以,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不能缺乏家庭教育。教师要主动积极的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络,及时的为家长介绍学生的思想、心理变化,特别是涉及到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学生的情况要及时的与家长展开沟通。此外,经过与家长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及时帮助教师准确掌握好学生在家庭生活当中、社会活动当中的行为表现,方便教师针对性的为学生提供道德与法治教育。除此之外,教师与家长一同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要时时刻刻的提醒家长做好榜样带头作用,在日常生活当中,重视自己的道德修养,为孩子做好榜样,这样也可以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带来有利条件。
       
        综上所述,和谐社会背景下,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开展,是符合新时代青少年发展需求的重要内容,对小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道德观意义深远,是小学生养成逻辑性法治理念的有效方式。实际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路程艰难,教师及相关人员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柴晓芳. 德润心灵 法护成长——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与实践[J]. 名师在线,2018(25):65-66.
                [2]孙晓砺.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 基础教育研究,2017(6).
         [3]葛天美.巧用情境 以行促“行”浅谈如何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实效[J].名师在线,2018(31).
                [4]汤学松.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16(76):190.
        [2]王烨,阳叶青.从道德与法律关系看社会治理[J].人民论坛,2014(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