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多种阅读实践 有效提升阅读能力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第9期   作者:林清标
[导读] 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摘要】: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会学生阅读方法,教师要重视平时的课堂教学的辅导,要求学生养成有感情阅读的好习惯。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能力、兴趣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好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根本的任务之一,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也更加丰富,课文内容包括歌颂人间美好情感、感悟做人道理、讲述英雄人物等等,非常有利于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下面我就谈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激发阅读兴趣
    1、教学内容应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能够自觉投入其中并受到感染与熏陶,教师应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材料,如低年级推荐浅近的童话、故事、古诗等,中高年级推荐一些优美的诗文、文学著作、名人传记。对于学生不爱读的个别阅读材料,教师要注意从中发掘有情趣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去品味、欣赏。
    2、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主体,允许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知识是主体的积极建构。离开主体构建的书本知识只能是静止的、凝固的、抽象的符号。每位学生获得的阅读感受与乐趣不同,不同的乐趣相互碰撞,就可能激发和产出更多的乐趣。
    3、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要改变原来词、句、段、篇的分析思路,避免将课文分解为单调乏味的知识点。可采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趣味盎然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培养阅读习惯
    1、读书看报的习惯。教育学生喜爱图书、爱护图书,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坚持读书看报;放学后先做作业再阅读,每天安排一定的阅读时间。
    2、读思结合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要教会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在读中发现问题,养成通过深入思考、认真分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
    3、阅读时动笔的习惯。要训练学生养成各种类型读书笔记的习惯,如圈点批画、摘抄要点、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尤其要动员小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三、指导阅读方法
    1、朗读
        朗读是一种眼、鼻、口、脑协同并用的有声的阅读活动。它有利于学生以声解义,以声传情,发展口语,对文本的理解,是语感训练的最佳手段。朗读技巧的训练应突出停顿、重音、语调、节奏四方面。教师要注意运用规范、个读、齐读、自由读、分角色读多种朗读形式,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指导。
        2、默读
        默读是不出声的阅读,即阅读时只用眼睛看、用脑子想。小学阶段默读的基本要求是:不出声、不指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时,要眼脑并用,读思结合,提倡在默读过程中圈圈点点,写写画画,帮助记忆,帮助思考,以提高默读的效果。
3、诵读
        诵读是一种眼到、口到、心到的传统阅读方法,是通过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程度的“读”。诵读有助于从文本的声律气韵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要练好诵读首先要加强朗读训练,其次要掌握一些诵读方法,如熟读成诵、联想扩充法、想象入境法等。教师可以运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诵读,如竞赛法、表演法、合作法、游戏法等。


        4、精读
        精读就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认真的研读,做到一字一句都要认真的琢磨,结合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来深入地理解课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课文反复的精读是理解材料的必要方式,也是提高学生理解语言文字能力。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理解和感悟,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理解,对学生确实难以理解的难点内容应适当点拨这样才能加深学习的印象。
        5、分角色阅读法
        小学生大多具有很强的表演欲,我们不妨把这一特点引用到阅读教学中来,对与一些笔记浅显而生动的课文,组织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阅读表演,使学生很快感受到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比如笔者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时,就运用了分角色的阅读,安排同学分别扮演“我”“母亲”“护士”的角色来朗读,激起同学们极大的兴趣,同学们在朗读中,被“母亲”的形象深深地打动了,特别是“我”的角色朗读者,最后留下感动的泪花。
    四、发展朗读个性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中的感受、理解、评价、探究、创造都离不开学生的阅读个性。发展学生的阅读个性,才能真正有效地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发展学生的阅读个性,首先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阅读课是读书课,不是“讲”书课。要将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建构,做到阅读教学以人为本,以读为本。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审美乐趣。
        其次,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阅读感受。学生作为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阅读文本,他们的阅读个性是客观存在的。
        最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勇于探究,勇于创新。把阅读看做是与文本的对话,这种对话过程充满了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阅读教学应提倡多角色度阅读、比较阅读、有创意的阅读。
        总之,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主要任务。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及写作能力有着重要的先导作用。通过阅读,使学生开阔认识世界和人生的视野,开启学生的智慧,并以此达到我们提高语文学习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邹谷华《用趣味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J】小学教学研究2010(10)89
        2、安燕《趣味语文教学法的研究和实践》【J】语文教育研究2007(43)89
    3、王守恒《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J】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