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语境中传统琵琶演奏技巧的文化内涵探析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第9期   作者:孔鞠
[导读] 历史上的所谓琵琶,并不仅指具有梨形共鸣箱的曲项琵琶
        摘要:历史上的所谓琵琶,并不仅指具有梨形共鸣箱的曲项琵琶,而是多种弹拨乐器,因此可以说当时的“琵琶”形状类似,大小有别,像月琴,阮等,都可说是琵琶类乐器。琵琶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主要弹拨乐器。当前很多琵琶流派艺术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说明琵琶艺术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基于此,文章从这一角度论述了传统琵琶演奏技巧的文化内涵,并探讨了其传承问题。
        关键词:传统琵琶;演奏技巧;文化内涵
        琵琶,弹拨乐器首座,拨弦类弦鸣乐器。木制或竹等制成,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原先是用丝线,现多用钢丝、钢绳、尼龙制成。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宋元时期由于琵琶在民间的高度发展,逐渐形成了南、北两种风格流派,两个流派也都在不断完善自身的演奏体系,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琵琶演奏技巧。现在很多地方的琵琶艺术已被列入不同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对于琵琶艺术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传统琵琶演奏技巧的艺术特征
        (一) 音响特点
        琵琶,是东亚传统弹拨乐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中国秦朝出现。“琵琶”二字中的“珏”意为“二玉相碰,发出悦耳碰击声”,表示这是一种以弹碰琴弦的方式发声的乐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点状音响。这是琵琶最为基本的音响形态,通过点状音响的呈现可以表现出具体的音高和明显的颗粒性特征。这种音响的呈现建立在弹、挑这种基本技巧的基础上,而且这两种技巧也是构成其他颗粒性音响的基础,如双弹、双挑、摭分等; 二是线状音响,即通过一定速度和频率的连续性、密集型点状音响的表现而形成的效果,一般善于表现抒情的歌唱性旋律或者激动的情绪,涉及到的技巧主要是各种轮指等,一般而言,作为弹拨乐器,在线状音响表现上稍逊于吹奏乐器,但是由于人们的演奏智慧和音乐创造,使琵琶在线性音响表现上发挥地淋漓尽致; 三是片状音响,指的是通过对多弦的弹奏形成的具有一定气势和氛围的音响效果,涉及到的技巧主要是扫拂,通过扫拂的运用可以表现出气势恢宏的场面。
        (二) 流派风格
        唐社佑《通典》云:“坐部伎即燕乐,以琵琶为主,故谓之琵琶曲。”在唐代的文献记载和诗词中,有许多描述琵琶音乐的精采篇章,说明那时的琵琶演奏技巧已有很大进步,表现力十分丰富。人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性特征以及审美特点共性的琵琶流派艺术,这些艺术流派不仅有着对乐曲的个性化理解,而且还有着对演奏技巧的独特阐释和运用。这些流派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琵琶流派艺术体系。而且当今很多琵琶流派因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以受到广泛关注。如浦东派、平湖派、瀛洲古调派等琵琶艺术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非遗语境中传统琵琶演奏技巧承载文化讯息
        (一) 传统琵琶演奏技巧中含蓄、委婉的审美取向性
        南北朝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文化交流,曲颈琵琶由波斯经今新疆传入我国,它盛行于北朝,并在中华文化—汉服。

公元6世纪上半叶传到南方长江流域一带。唐代燕乐的兴盛,使我国歌舞音乐进入了鼎盛时期,也迎来了琵琶音乐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传统琵琶演奏技巧以中华民族文化作为审美标准,广泛体现出了其高度民族性的审美取向,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写意性的审美取向。即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表现出内在情感。如 《阳春古曲》中,生动展现出春天万物生长、生机勃勃的景象,以此来赞美生命的美好和对青春的歌颂。通过这种写意性的手法,含蓄、委婉地表达出演奏者内心的情感,这与中国传统文学中的起兴、比喻手法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而在具体的演奏技巧运用上,则是通过 “摭分”“扳”和 “泛音”的运用来表现春天的意境,由此见微知著,让人从技巧的运用上感悟出音乐形象和情绪表达; 二是写实性的审美取向。
        (二) 传统琵琶演奏技巧中悠久、丰沛的历史人文性
        唐代是琵琶发展的高峰,涌出了大量的琵琶演奏者和乐曲,如唐代世居长安的曹保,其子曹善才,其孙曹纲,都是著名的琵琶演奏家,为世人所推崇,诗人对其高超技艺亦多有诗作赞颂,曹纲的演奏,右手刚劲有力,“拨若风雨”,另与之齐名的裴兴奴则左手按弦微妙,“善于拢捻”,故当时乐坛有“曹纲有右手,兴奴有左手”之誉。来自西域疏勒的“五弦”名手裴神符是唐太宗最看重为宫廷乐师之一,他首创了琵琶手指弹法;康昆仑号称琵琶第一手,段善本则是有名的佛殿乐师,后与康昆仑琵琶比赛后,进入宫廷成为皇家乐师。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传统琵琶演奏技巧的形成实际上是一个历史衍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两个方面的嬗变: 一是琵琶形制的嬗变。汉代以来的琵琶主要有曲项琵琶和梨型琵琶两种,其中曲项琵琶与中原传统的秦琵琶相结合而形成了今天的阮族乐器; 而梨型琵琶则逐渐衍变成为今天的现代形制。
        三、传统琵琶演奏技巧文化传承的探索
        从专业发展的角度,体现在创作、教学、演奏这三个方面。首先从创作上看,专业作曲家的介入或者作曲家与演奏家的合作成为当代琵琶音乐创作的主要特点,通过他们的努力可以说产生了大量的现代音乐作品,不难看出,在这些作品中不仅有着对传统演奏技法的继承,也有着创新技法的运用,即在同一首作品中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其次从教学上看,当今高等艺术院校中的琵琶教学目分为传统曲目和创作曲目两种,而且以创作曲目教学为主,笔者认为,应当适当提高传统曲目的比例,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从传统曲目中汲取营养,这对于深入理解传统琵琶演奏技巧大有裨益,而且也能够实现有效传承。
        四、结论
        从大众发展的角度看,琵琶艺术的大众发展主要体现在学校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等方面。而从演奏上看,无论是教学音乐会还是晚会性质的音乐会应当重视对传统曲目的选用,因为只有通过演奏这种主要的传播形式才能够让人们认识到传统琵琶音乐的魅力,进而也能够间接实现传统演奏技巧的传承。
        参考文献
        [1]王婧.中西文化视野下的钢琴演奏艺术探究[J].黄河之声,2019(21):29-30.
        [2]史昀冉.文化内涵在小提琴演奏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J].戏剧之家,2019(22):175+17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