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堂情绪的微观调控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第9期   作者:胡建新 庄晓梅
[导读] 人的情绪极性(正或负)、情绪水平(强或弱)以及情感体验的丰富性,对其认知操作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摘要:人的情绪极性(正或负)、情绪水平(强或弱)以及情感体验的丰富性,对其认知操作活动具有调节作用。课堂学习情绪微观调控的涵义是:教师通过操纵各种教学变量,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引发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引导学生进人积极的思考(学习)状态。这里的“微观"调控,是相对于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等“宏观"措施而言的,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预采取的调控措施。
关键词:课堂情绪;微观调控;培养兴趣;
        一、学习情绪微观调控的必要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当教师讲完个问题之后问学生:“刚才老师讲的是什么问题”往往会有部分学生不知老师讲了什么;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后,请某位做沉思状的同学回答时,该同学却令人遗憾地问:“你提的是什么问题”这说明,老师的讲课也没有引起学生的注意。也就是说,该同学正处于一种“非学习状态”。所谓“非学习状态”,是指虽然身处课堂,可学习内容并没有引起他的注意,或没有围绕课堂中心问题展开积极思考,实际上并没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的状态。
        调查表明,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有10%~20%的同学在整堂课的大部分时间里处于这种状态,一些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的学习课,处于这种状态的学生人数更多,即使是些学习比较自觉的同学也有相当一部分时间处于这样一种状态。进一步调查发现,促使这种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有:1,教师的讲课平淡,学生活动过多,令学生昏昏欲睡;,2,学习内容过于深难,超出了学生的接收能力;,3,学生对教师不信任,4,个别学生为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有意在课堂做出不用功的样子,课后请家教等办法补上;,5,过分自信,以为只要在高考前突击一段时间,就能把自己学习上的“欠帐”,还清。
从情感心理的角度进一步分析这些原因,可以发现它们又可归结为:
        1.学生对课堂学习成功的预期不当,这有几种不同情况:①对自己的学习能力预期过低,造成对学习内容的拒绝心理;②对教师的教学能力预期过低,造成对教师教学信息的排斥心理;③不当的表现欲或过分迷恋名师的辅导作用,造成本末倒置。
        2.教师对教学变量控制不当
教师对学生的“有意注意”提示不够,而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的信息源过少。课堂上兴奋点过少或兴奋点分布不合理,致使学生没能有效地关注学习内容,因而也就没“兴趣”可言。
        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根据可接受原则思考如何使学习内容易于被接受,而且还应从情感的角度考虑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求知需求尽可能完善地匹配,让学生愉快地接受学习内容,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光靠学习目的教育是不够的。实践表明,即使学生的学习目的非常明确,也不能保证其对具体学习的长期兴趣。若不能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终究会失去学习兴趣。而学习乐趣可在不同的层面上获得,可以从满足其娱乐等基本需要中获得,也可以因满足其求知、成功、创新等高级需要而获得。

教学实践和情感实践都表明,这不同层次乐趣的获得,完全可以通过对各种教学变量的微观调控来


二、学习情绪微观调控的原则
        1.围绕课题中心,充分利用教学材料的原则
调控学生情绪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具体操作时,应紧紧围绕教学的中心问题,挖掘教学材料中的情感因素,去激励学生,用教学材料中的知识去吸引学生。不可为激发情绪,而使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笑话”等占用过多的时间。即使确实需要活跃课堂气氛,也应尽量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进行“幽默”处理,要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
2.多层次原则
        该原则是根据情感心理学的快乐原理提出的。情感心理学实验证实,当一个人处在“快乐一兴趣”情绪状态时,最能发挥其智能操作水平,“快乐一兴趣”是个体进行智能活动的最佳情绪背景。而获得“快乐一兴趣"情绪体验的最佳途径是满足需要。由于需要的多层次性,使得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尽量在多个层面上去满足学生的需要,并引导学生由低层次的“外在乐”向高层次的“内在乐”转化,最终形成乐中学”的状态。该原则的另一层意思是指,教师应采取必要的教学技巧,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此外,教师还应在不同的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始终处于“乐学”状态。
3.“正性”为主原则
        情绪,从极性上看有正负之分。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则产生正情绪;不满足需要则产生负情绪。该原则是指:教师在进行学习情绪的微观调控操作时,应尽量多的采用“满足需要”策略,使其产生快乐的情绪体验。但也不排除在特定情形下辅之于“负性情绪”的刺激作用,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如在学生思想开小差时,教师在“无意”中请该同学回答问题,只要学生不觉得你是在有意刁难他,就能较好地起到唤醒“注意”的作用但负刺激的消极作用也不可低估,不可滥用。
三、学习情绪微观调控的实施策略风1.引起注意的策略,被有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对象,根本实不能称其为学习。使学生处于有效学习状态的先决条件是让学生对学习对象保持注意。
(1)感官刺激策略。
        外界信号对人的感官刺激越强烈越容易引起人的注意。该策略强调教师用调控声色对比度,调节教学的动静态波动控制教学节奏的起伏,利用教具或实验的新奇以及教师幽默的语言等,吸引学生的注意,为教学过程的展开创设一一个良好的“注意”氛围。
(2)实验引导策略。
        调查表明,有61%的学生对化学实验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教师完全可以从实验出发,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引导到相关内容的学习中来。如在“氨气的教学时,在演示了氨气喷泉实验之后,对喷泉实验展开探讨,再上升到对氨气分子结构的讨论,然后进一步探讨氨气的性质。 (3)从熟悉的现象或知识出发。
听那些枯燥而抽象的概念,总是令人乏味的。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一些熟知现象或知识的注意和兴趣,由熟知的现象或知识出发,通过这些现象或知识与抽象概念间的某些共性,把这种注意迁移到抽象概念的学习中来。如在对旧知识的分析时自然地延伸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在知识应用的讨论中引出新知识的学习。
2.唤醒情感的策略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技巧,引发了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注意,但若没有学习内在动机的配合,不能唤起对学习材料的情感,则注意就不能保持长久,也就难以进人学习状态。因此,作为课堂学习情绪的调节,教师应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对学习内在动机和学习情感的激发上。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