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经济常态下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分析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第9期   作者:邓志刚
[导读]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要: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不仅关乎自身劳动发展,还联系着国家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本文重点阐述网络经济常态下培养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理论来源、现实依据以及基本立场,探讨网络经济常态下教育培养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培养的路径。
关键词:网络经济、劳动价值观
引言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只有正确的劳动教育价值取向,才能引导正确的劳动实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是指导和凝聚大学生通过劳动创造价值,融入新时代经济社会中的行动指引和价值坐标。当代大学生生活在网络经济新常态下,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人才资源,必须要有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一、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认为,劳动是人类社会获得进步与发展的基础活动。人类不仅通过劳动获得“物质性价值”,也通过劳动获得“精神性价值”。从主体需要的角度说,物质性价值一方面是满足劳动者的物质生活资料所消费的价值,另一方面是满足劳动者的物质生产资料生产所需要的价值。精神性价值则是为劳动者生活提供“存在感”和“尊严感”的价值。二者从物质与精神两方面解释了人类通过劳动活动创造的“价值”及功能。劳动价值观是马克思劳动说的基本观点。马克思认为,劳动不仅是人谋生的手段,是人通向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媒介,也是实现人性至美至善、彻底自由的必由之路。
         劳动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重要内涵。苏联时期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劳动就是生产学习,它应当由劳动所创造的那种价值观念出发。”他认为,劳动与教育是平行的,劳动应引导学生感受劳动光荣和劳动所得的快乐,突出其教育性价值。在社会主义中国,办学思想始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种结合首先源自于毛泽东提倡的教育为工农大众服务的原则。进入新时代后,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具有生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路径。劳动价值观教育在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之间起到了最直接、直观的联系作用。
二、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立场
         人类通过劳动认识世界进而改造世界, 因此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学生群体中进行劳动精神的弘扬,让新时期的学生能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光荣的道理,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养成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习惯和思维。”——代表党中央再次将“爱劳动”提到培养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的高度上来。立德树人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首要任务,大学生劳动教育必须要始终坚持为社会主义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立场。所以,大学生劳动教育应该“加强价值引领,凸显劳动教育的导向性,把培养劳动素质与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劳动者结合起来”【1】
三、网络经济常态下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培养路径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说的理论立场,开展网络经济常态下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理论教育。
         作为一个严谨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不能仅仅把这一理论指导作为普通意义的“知识论”理论来教授给大学生,而是要结合我国经济社会的历史与当下、改革与发展,把劳动者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把网络时代的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生产要素在社会财富和个人价值创造中的作用,把网络时代经济社会价值创造的机会和价值分配的原则,这些经济学意义的价值观念,融入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条件下灵活阐释与运用。这样才容易引导网络时代的大学生自觉应用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去认识和理解他们所处的网络经济社会,才更有利于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除此之外,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还应当旗帜鲜明地批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念,防范大学生价值观偏离和劳动行为失范。这需要教育者自身有强大和坚实的理论基础,能够带领大学生超越单向度的价值观理论学习形式,在劳动价值观教育教育中始终保持“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社会”的精神内核。
(二)发挥高校“三全”育人体系优势,强化网络经济常态下劳动价值观的育人功能。
         劳动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一种价值观。劳动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构建有针对性、有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路径。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育人要求。在网络时代,高校发挥“三全”育人优势有利于增强价值观教育亲和力,将劳动价值观教育融入大学生的专业性劳动、创新性劳动和社会服务性劳动中。具体来说,全员育人是指高校全体教职工都要具有劳动育人意识和责任担当,自觉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全过程育人是指高校要形成长期的可持续的劳动价值育人机制,将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教育贯穿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全方位育人是指从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不同维度来构建多元融通的大学生劳动价值教育格局。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观”,在传统劳动价值观教育中注入新的时代特征。
         劳动教育是我国实施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特征。对大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教育是高校劳动教育的基本任务。网络经济时代的劳动具有远程化、数字化、碎片化、定制化等特征,进一步模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二元划分。但是,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论述仍是我们对大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
网络经济下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超越传统劳动价值观教育的形式,并保持劳动育人的优良传统。首先,要用马克思主义劳动说的理论来阐释网络经济下劳动形式的多样化。其次,网络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社会的重要特征,人的劳动由现实社会向网络生活迁移,不仅仅是人类社会物质性劳动的发展也是精神性劳动的发展。再次,“互联网+”是现代社会劳动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只有全面发展的劳动者才能在网络经济中获得物质性劳动和精神性劳动价值的最大化。这是网络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最后,要不断强化大学生对“劳动是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的活动”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学习效果,防范大学生陷入“异化劳动”的陷阱。
三、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2】网络经济已经成为一种新形态的劳动形式。劳动价值观决定着劳动者的劳动态度,影响劳动者的精神面貌。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网络经济下人类劳动的本质和价值,认清劳动者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可以让大学生在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同时,也了解劳动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加深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的理解,最终形成正确的新时代劳动价值观。

[1]孟国忠.高校劳动教育价值实现的机理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7):87.)
[2]《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3年4月28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